王倩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間的5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每組25例,參照組使用常規(guī)護理管理,試驗組使用護理風險管理,比較試驗組與參照組護理情況。結果 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管理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風險管理情況、SDS評分、SAS評分與參照組比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與參照組心血管內科患者管理后SDS評分、SAS評分與管理前比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具有顯著作用,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關鍵詞] 護理風險管理;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9(a)-00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pply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cardiovascular medical nursing. Methods In the form of a random number table, 50 cardiovascular medical patients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9 were studied in groups,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anage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ompare the nursing status of the test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risk management, SDS score, SAS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after managemen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mparison of SDS scores and SAS scores after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with those before manage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cardiovascular medical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mprove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management; Nursing quality
現(xiàn)階段,心血管內科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老年患者,但因老年患者各項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嚴重的可能導致老年患者不能正常交流,進而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1-2]。此外,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也是容易發(fā)生醫(yī)患糾紛的科室,同時老年患者缺少自救知識,反應相對遲鈍。護理風險實際上是因醫(yī)務人員在操作過程中由于不規(guī)范、不合理等所導致的,如精神壓力大、工作強度大等導致不能集中注意力操作,因此容易危害患者生命安全[3-5]。因此予以患者有效護理管理尤為重要,在實施護理風險管理過程中不但需要降低患者身體負擔,促使盡早恢復患者身心健康,也需要促使醫(yī)院更好、更快發(fā)展。該文主要闡述了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間參與收治的5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中使用護理風險管理與常規(guī)護理管理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參與診治的5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作為該文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試驗組收入25例,女性與男性之比是11:14;年齡取值上下限分別是60歲和30歲,中位年齡(45.32±4.22)歲。其中包括10名護理人員,男性1名,女性9名,平均年齡(29.32±2.33)歲。參照組收入25例,女性與男性之比是14:11;年齡取值上下限分別是61歲和31歲,中位年齡(44.28±3.54)歲。其中包括10名護理人員,男性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29.54±2.11)歲。對比試驗組與參照組心血管內科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入院后經確診為心血管內科疾病的患者;②認知功能清晰;③住院時間超過1周;④無其他重要臟器合并癥;⑤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⑥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障礙者;②有認知障礙者;③有嚴重肝腎損傷或其他重大疾病者;④護理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
參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管理,如發(fā)生突發(fā)情況,需要醫(yī)務人員及時進行處理,并且保證良好的醫(yī)患溝通,增強日常巡視力度。
試驗組開展護理風險管理。①培訓管理人員:針對醫(yī)務人員開展和風險管理知識相關的培訓,主要涵蓋操作技能、理論知識、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方法等。醫(yī)務人員需要每日按量按時完成相關培訓,深入學習風險管理的應急處理流程、規(guī)章制度及其文案書寫等內容。完成培訓后需要科室進行統(tǒng)一考核,且經考試合格后人員可投入工作。②告知風險知識:醫(yī)務人員需要詳細告知患者環(huán)境(尤其是地面)、病房及其醫(yī)療治療過程中的風險相關因素,詳細為患者及其家屬闡述科室規(guī)章制度,且日常管理中需要定時進行回顧分析,確保醫(yī)務人員和患者都能夠牢記相關知識,最大限度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③評估和處理風險因素:日常護理管理過程中需要總結分析已經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風險事件,發(fā)現(xiàn)產生風險事件的具體原因,對于相同的事件切實做好事先預防工作。在處理風險過程中需要制定科學的處理流程及其標準作業(yè),如出現(xiàn)風險事件需要相關人員依據(jù)標準作業(yè)流程開展操作。④個性化風險管理:針對患者需要相關人員做好對個案護理工作,確保能夠依據(jù)患者不同治療方法、不同病情開展不同的風險管理,且需要從多方面實施全面的安全管理,確保醫(yī)務人員和患者的人身安全。
1.3? 觀察指標
對比研究參照組和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風險管理情況、住院時間、遵醫(yī)行為評分、護理管理質量評分、SDS評分、SAS評分。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取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錄入處理5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計量資料以(x±s)形式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的形式表示,予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血管內科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4.00%對比參照組數(shù)據(jù)指標(2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血管內科患者風險管理情況
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風險因素、行動取向、整體認識、管理態(tài)度與參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心血管內科患者SDS評分、SAS評分
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管理前SDS評分、SAS評分與參照組比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管理后SDS評分、SAS評分與參照組比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與參照組心血管內科患者管理后SDS評分、SAS評分與管理前比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心血管內科患者臨床各項指標
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95.69±4.29)分優(yōu)于參照組(83.54±3.5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783,P<0.001)。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住院時間、遵醫(yī)行為評分與參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xiàn)出逐漸增加的發(fā)展趨勢,但因人們生活水平和方式的改變,促使人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導致在就診過程不但需要滿足患者日常需求,也需要全面符合患者心理及其安全的需求[6-7]。以往常規(guī)管理模式僅僅只是開展基礎的管理服務,不能從各方面對日常工作的危險因素進行合理規(guī)避,且也不能全面開展日常管理工作,因此亟待尋找一種有效管理模式[8-9]。
護理風險管理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臨床管理服務模式[10],是采取有效且積極的方式,最大限度減低日常管理中存在及其潛在的風險,避免發(fā)生醫(yī)源性損傷及其損害。在心血管內科為了能夠顯著提升臨床疾病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促使患者及早恢復健康,需要開展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11]。
該次結果計算表明,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4.00%低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指標(28.00%)(P<0.05),表明,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之后利于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具有較高安全性。試驗組住院時間、遵醫(yī)行為評分、護理管理質量評分及其風險因素、行動取向、整體認識、管理態(tài)度均高于參照組(P<0.05),表明,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之后利于提升管理質量,改善患者遵醫(yī)行為。試驗組心血管內科患者管理后SD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之后能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提升患者疾病認知度和治療的信心。
馬曉茸等[7]研究顯示,試驗組實施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常規(guī)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安全管理,試驗組分級護理落實率、專科技能合格率、患者身份識別準確率、高危風險評估合格率、高危藥物使用合格率對比常規(guī)組數(shù)據(jù)更高(P<0.05);試驗組不良事件總發(fā)生對比常規(guī)組數(shù)據(jù)更低(P<0.05);與該文研究一致,證實,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在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應用利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減少,可提升患者認可度。
綜上所述,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在心血管內科患者中比對常規(guī)護理管理的臨床優(yōu)勢更顯著,能夠有效提升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麗坤.循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9,6(51):134.
[2]? 陳真真.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9,13(4):254-255.
[3]? 夏明城.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與效果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9,29(28):202-203.
[4]? 李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內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4):268.
[5]? 史紅蕾.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5):1877.
[6]? 金秀梅,劉預新.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風險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對策[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9(19):103-104.
[7]? 馬曉茸,張瑜.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管理中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9,4(25):148-149.
[8]? 李艷.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研究[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8,5(14):81-82.
[9]? 伊松文毛.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8,28(28):30.
[10]? 彭又云.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4):172,179.
[11]? 吳改會,楚河靜,胡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9,26(3):153.
(收稿日期: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