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泥
摘? 要:師生互動是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的重要途徑。研究師生課堂互動,必須造訪課堂、深入課堂,進行一種“田野式的微觀研究”?!扒榫硢栴}”能擴大師生互動的有效空間,“視覺聽覺”能擴大師生互動的通道,“協(xié)商合作”是擴大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通過師生微互動,能夠提升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整體效能。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師生互動;微觀研究
所謂“互動”,主要是指“人與人、人與群體或群體與群體之間借助口頭語言、文字、表情、動作等的交互影響過程”。基于“互動”的視角來研究課堂教學,能有效地提升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整體效能。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互動主要有三類:一是師生互動,二是生生互動,三是群體互動。其中,師生互動是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的重要途徑。研究師生課堂互動,必須造訪課堂、深入課堂,進行一種“田野式的微觀研究”,進行一種在場的“現(xiàn)場研究”。只有這樣,師生互動才會成為一種實質性的提升教學的主導性策略,成為提升學生學習品質的重要手段、方法。
一、情境—問題:擴大師生互動的有效空間
從最為一般的視角看,師生互動必須具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只有較大的自主性、自由性的空間,才能引發(fā)學生的互動需求,激發(fā)學生的互動欲望,讓學生“想互動”。民主、平等的課堂學習氛圍是師生互動的前提條件。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主宰課堂,或者根據(jù)教學預設去“引誘”“拉攏”學生,與學生“套近乎”,那么本真意義上的互動就不會發(fā)生。互動就會失真,成為“虛假互動”“形式互動”。
毫無疑問,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既有學生的暗自忖度,也有互動地位的博弈,還有諸多額外內容的綁縛。為了促進師生互動的自然生成,促進師生互動的公平,讓互動成為一種指引,教師有必要創(chuàng)設情境,研發(fā)、設計互動的軸問題,催動、拉動、帶動師生的教與學互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情境是師生互動的土壤,問題是師生互動的起搏器,也是師生互動的動力引擎。只有浸淫于自由、平等、和諧的情境氛圍之中,師生的真實互動才能成為一種可能。比如教學《年、月、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這部分內容,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性的情境:小明今年已經十二歲了,卻只過了四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情境,一方面鉚住了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重點內容——“閏年”,另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引發(fā)了師生的多元互動。據(jù)此,有學生根據(jù)課前搜集的資料以及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來說明“閏年的來歷”;有學生根據(jù)從網絡上下載的資料,滔滔不絕地給其他同學講述“愷撒大帝與閏年”的故事等。對于學生的講解,筆者相機做出適當?shù)难a充,從而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新的源泉不斷涌現(xiàn)。當學生表達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他們的“講”興就更加濃厚了,所有的學生都會積極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來。
“情境—問題”,讓師生互動變得無拘無束。師生不僅進行著認知性互動,更進行著情意性互動。浸潤于“情境—問題”場中,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啟發(fā)者,更是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學伴、助手。教師在互動中,不是去控制,而是去激活;不是去告訴,而是去引領。這樣的過程,自然能彰顯師生互動的樂趣,彰顯師生互動的智慧。
二、視覺—聽覺:擴大師生互動的有效通道
毋庸諱言,師生互動的過程就是師生的感官充分舒展的過程。在師生互動中,學生不僅僅用耳朵聽,更用眼睛看,用嘴巴表達,用手腦進行操作。因此,對師生互動的微觀研究,也就離不開對師生互動感官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說,“師生互動學”就是師生的“感官心理學”“感官社會學”“感官現(xiàn)象學”。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有效地擴大師生互動的綠色通道。
在諸多感官感知覺中,視覺與聽覺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感知覺形式。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看”,更要引導學生張開耳朵,學會傾聽。過去,許多教師關注學生外在的視聽形式,比如雙手放后面的正襟危坐,比如小腦瓜一動不動的呆木偶狀等。所有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學生形式上參與課堂學習,而事實上心早已游離于學習之外。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筆者提倡讓師生互看,也就是說,在學生看的過程中,教師務必用眼神去回看學生,一方面是對學生看的反饋,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的看進行友情提醒。如此,學生就不僅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更用心看、用心聽,用腦看、用腦聽。具身認知,是學生感官學習的重要特質。比如教學《十幾減9》(蘇教版一年級下冊)這部分內容,師生互動就不僅僅是某一個感官感知覺的互動,而是必須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同參與活動。如此,學生對“十幾減9”的算理才能心領神會。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操作,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觀看、觀察操作過程。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將操作過程進行表達,引導學生傾聽表達,這些都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內容。比如有學生從13根小棒中拿出一捆小棒(10根),從10根小棒中拿走9根,再將剩下的1根與3根合并起來,進而構建一種“破十法”的計算模型;有學生先從13根小棒中拿走3根,再從一捆小棒中拿走6根,從而建構了“平十法”的計算模型;還有學生用語言表達他是先想多少加9得13,然后直接報出答案的,由此建構了“算減想加法”的計算模型等。不同的方法,經由學生的操作、表達,呈現(xiàn)于師生互動的空間中,從而讓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綻放魅力。
師生互動是富有魅力的,這種魅力體現(xiàn)在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同認知上。只有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對之做出細致入微的指導,才能擦出師生智慧的火花,也才能真正提升師生互動的效能。尤其是當學生在師生互動中處于“憤悱”狀態(tài)時,教師不應急于公布、告訴學生答案,而應啟發(fā)學生、引領學生,對學生旁敲側擊,從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深度探究。
三、協(xié)商—合作:擴大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師生互動,有時會產生激烈的沖突,這種沖突主要是指“認知上的沖突”。一方面,這是由于師生存在的認知勢能差所導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師生的生命不同背景、不同認知習慣、不同認知風格等所導致的。對于師生互動中的沖突,教師無須回避,更不能打壓學生、責罰學生,而應當將這種沖突看成是進一步深化師生互動的一種資源、一種契機、一種可能。有的教師在數(shù)學課堂上滿堂灌,這是一種單向盲動;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滿堂問,這是一種表面互動;還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一廂情愿地“拉郎配”,這是一種虛假互動……“協(xié)商—合作”,能有效地擴大師生互動的效能,通過“協(xié)商—合作”,能讓學生消除沖突,達成共識。
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在師生互動中,有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可以推拉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斜邊相當于長方形的寬,因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可以用底乘斜邊來表示。顯然,這與教師的教學預設是相悖的,師生之間產生了認知沖突。面對這一基于認知差異的認知沖突,教師不可以將學生強行拉入預設軌道,而應當運用各種方法促進學生自悟自得,讓學生自識其陋、自識其錯。筆者在教學中巧妙運用“方格圖”化解師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將師生互動引向深入。在協(xié)商和合作探究中,學生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推拉成長方形的過程中,面積在不斷增大,而長方形推拉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面積在不斷減小,因而不能用來類比推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據(jù)此,學生運用剪拼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在比較中建構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數(shù)學教學中,當師生之間出現(xiàn)了矛盾和沖突,就應當及時抓住矛盾、抓住沖突,讓學生在協(xié)商互動、合作互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轉化的路徑。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新媒體、新技術,引導學生認識沖突,必要時對師生之間的認知沖突進行支援,助力學生的思考、探究。
師生互動是課堂師生對話、交往的積極形式。這種互動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點對點互動,也包括師生之間的點對面的互動。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話語權,研究互動策略,提升學生的互動能力。通過師生互動,師生的不同前見呈現(xiàn)于同一個空間,通過彼此的研討、協(xié)商,師生之間能夠從視界分離走向視界融合,進而能夠建構出一個“學習共同體”。通過積極的互動,師生、生生之間能夠形成意義分享、共享。從這個意義上說,師生互動不僅僅是一種微觀的交往策略,更是一種微觀的交往品質,是師生的品德、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