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利娟 劉莎 喻錄容 蘇詠梅
摘要:2108年,教育部推出“新時代高教40條”,提出要進行課堂改革,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課堂。筆者通過參加我校組織的加拿大溫哥華暑期學習項目,以學生身份深入到西方教學課堂,通過觀察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成績的考核方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并與國內授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對比,深刻感悟到“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模式如何在課堂上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如何發(fā)揮引導作用,學生如何加強自我學習和管理。
關鍵詞: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以學生為中心;高校教育;課堂教學
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作為教學的三要素之一,其主體地位越來越突出。傳統(tǒng)教學理念已經(jīng)難以滿足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1]?!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夠幫助學生增加學習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提升自我[2]。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簡稱UBC),始建于1908年,是加拿大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學校位于溫哥華市。重慶醫(yī)科大學與UBC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筆者一行80余人于2019年7~8月在加拿大進行了為期四周的溫哥華暑期學習項目(UBC Vancouver Summer Program,簡稱VSP)研修,1個月的時間里充分感受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特色。
(一)研學背景
在加拿大UBC學習期間,按專業(yè)和個人意愿選擇課程包,包括筆者在內的8人選擇MEDG JULY,包含兩門課程:健康的社會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人口與公共衛(wèi)生實踐概述(Introduction to Population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分別由公共衛(wèi)生學院Mohammad Karamouzian博士和Kate McLeod博士進行指導,每門課程每天3小時,連續(xù)4周。
(二)UBC“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特色
1.在教學信息化中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
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與溝通交流的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盎ヂ?lián)網(wǎng) + 教育”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3]。UBC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系統(tǒng)(CANVAS系統(tǒng)),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均可在此系統(tǒng)中完成,每位學生擁有與自己郵箱關聯(lián)的唯一賬號,賬號激活后,登錄Canvas Student可查看每門課程的任課教師發(fā)布的課程文件,學生通過CANVAS系統(tǒng)完成自主學習,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可以讓學生利用相對自由的時間完成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比于UBC的“CANVAS”教學系統(tǒng),我校先后開通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THEOL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和“在線學堂”,也實現(xiàn)了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使教師能及時解決學生在課堂和課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橹R構建的促進者,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R的探索者[4]。經(jīng)過在UBC的課程學習,筆者最大的感受是:在這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手段滲透于每一堂課。①課上,老師會根據(jù)課前在CANVAS系統(tǒng)中布置的學習任務讓大家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不解與困惑,針對問題答疑解惑,或讓同學們做小組討論,老師點評。②課下,有關學生的學習資源(教學視頻、學習動畫、教材、教學PPT、小測試、參考資料等)全部由教師預先放在CANVAS系統(tǒng)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學習。課堂上教師成為教學的引導者,主要講授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負責答疑解惑;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通過課堂實驗或小組討論,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主動求知、積極探索的學習者。
相比于UBC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我國傳統(tǒng)高?!耙越處煘橹行摹钡恼n堂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重成績輕能力,動手能力差,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5]。
3.在教學目標考核中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
現(xiàn)代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實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在全面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改革同時,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6]。UBC建立多樣化教學目標考核評價體系,用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多樣化教學目標考核評價體系如下:
(1)“上課考勤”(占比10%):運用CANVAS系統(tǒng),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一個包含1~3道題的限時小測試,測試的問題來源于上一節(jié)課布置的課后閱讀材料。通過此方式即能考察學生們的出勤率,又能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后閱讀材料的掌握程度。
(2)“課后作業(yè)”(占比 30%):任課教師根據(jù)課程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布置多篇課后作業(yè),包括檢測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的回答式作業(yè),如健康的社會因素課程課后任課教師會布置6篇作業(yè),但是只計算4篇的成績,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完成規(guī)定數(shù)目的作業(yè);課程論文,每個學生必須完成。
(3)“試卷考試”(占比 30%):以選擇題、簡答題為主要形式的紙質版試卷考試,用于檢驗學生對整個課程主要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4)“小組匯報”(占比30%):“小組學習”是本科教學踐行“學生中心”理念的新嘗試[7],全部同學自由組合為2~4個成員的小組,在老師劃定范圍內學生自由選題,制作匯報幻燈或海報,小組成員組合匯報(每個成員必須匯報),由班級其它小組成員和老師共同進行評分,小組最終得分為每一成員該部分考核的具體分數(shù),通過小組團隊合作,增強了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
UBC的課程考核體系真正做到“重過程”——考核標準均勻分布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而我校大多課程“重結果”——期末考試成績占了整個課程考核的70%。相比較而言,UBC的課程考核體系更為合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
4.在課外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
建立課外實踐基地有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學生能夠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幫助學生對課內知識進行鞏固、拓展和延伸。并且在實踐過程中可加強對自身專業(yè)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8]。UBC通過安排與課程內容緊密聯(lián)系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獲取知識。在課堂學習完“環(huán)境與人類健康關系”的相關知識后,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位于UBC校園內的“可持續(xù)性交互式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Interactive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簡稱CIRS)。這座5675平方米的研究中心是一個可收集陽光/雨水和廢熱的“活建筑”,地下設置了采暖和制冷交換系統(tǒng),能將600兆瓦的多余電量還給校園,收集的雨水可滿足研究中心建筑內所有的用水需求,使用的凈水器是太陽能生態(tài)過濾系統(tǒng),建筑的木質結構可減少約600噸碳的排放,這座研究中心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可持續(xù)性設計的一個研究工具,為學生思考如何減少環(huán)境污染改善人類健康起到很好的啟發(fā)作用。
UBC建立在校園內的課外實踐基地真正做到了“課堂理論與課外實踐”的結合。受此啟發(fā),我們也多次組織中醫(yī)專業(yè)學生開展社區(qū)義診活動?!耙詫W生為中心”的課外教學實踐,不僅能鍛煉學生們的臨床技能以及醫(yī)患溝通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們學以致用,增強專業(yè)自信。
(三)感悟
在溫哥華暑期項目(VSP)學習的這1個月中,通過課堂學習、師生交流、課外教學實踐活動,體會到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離不開“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如何將“教”“學”很好的結合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基本準則[9]。此次海外研學讓筆者受益匪淺,回國后在我院開展的教研活動中匯報了自己研修中的所感所悟,UBC“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引起了全院教師的積極討論,與目前我院教師授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比,大家深刻感受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值得全院教師去學習,尤其是當下高效課堂學生出勤率的考核方式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參考文獻:
[1]肖璇,“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在醫(yī)科大學教學管理中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9.24(27):121-123.
[2]郭宏寶,劉海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體系:理念探討與模型論證[J].大學教育,2015,23(1):1-5.
[3]康湘萍,張學禮,龔張斌.“以學生為中心”視角下的生物化學教學評價體系改革初探, 中醫(yī)教育,2019,9.38(5):20-22.
[4]王凱,馮娟.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中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J].九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3:43-45.
[5]梁東武,黃崇杏,李深旺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188.
[6]鄭凱迪,雷康福,毛孫忠,等.形成性評價在醫(y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7,33(1):136-137.
[7]楊晉娟,楊超.“小組學習”模式在高校課堂應用效果的對比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72-173 .
[8]李 羚,牟樹瑞,尤柏淳,等.淺析大學生課外實踐的重要性[J].讀與寫雜志,2018,15(8).43.
[9]王凱.“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比較研究——基于新西蘭尼爾森·馬爾堡理工學院的教學實踐.工業(yè)技術與職業(yè)教育,2019,17(3):59-61.
第一作者簡介:付利娟(1981年-),性別:女,籍貫:四川,學歷:博士,職稱: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藥學。
通訊作者簡介:蘇詠梅(1972年-),性別:女,籍貫:內蒙古,學歷: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中醫(yī)學。
基金項目:重慶醫(yī)科大學2018年校級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Y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