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紹文
【摘? ?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以科學興趣的激發(fā)為切入點,呵護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通過科學探究將這種好奇心轉化為科學興趣,使之真正發(fā)揮科學學習的原動力,為終身的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鼓勵探究? 創(chuàng)設氛圍? 教具媒體? 分組演示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1.147
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tǒng)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好奇心,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興趣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宮殿大門的向導,如何針對小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去激發(fā)培養(yǎng)他們學習科學課的興趣呢?
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說得好,一個愛學習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一個愛動手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好學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倍际钦f明對科學的學習,知識的獲取,最關鍵的是學生要動手實踐。
一、鼓勵探究
探究需要有勇氣、有膽識,敢于向司空見慣的行為和公眾認可的標準答案提出質疑,提出獨特的見解。但探究的習慣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的特別是低中年級學生在科學的學習中,就要注意對他們進行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要給他們營造探究學習的空間,使他們勇敢地跨出探究的第一步。對探究產生興趣,如在教學《熱氣球》時,我要求學生根據(jù)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的原理,分組制作一個熱氣球。當?shù)谝淮卧囷w時,許多小組因材料不當沒有成功,這時我鼓勵大家分析原因,并作進一步的改進。當一只只熱氣球飛上天時,同學們歡呼著、相互傳達著彼此成功的經(jīng)驗。也讓沒成功的小組在聽取別人意見后,迅速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取得了成功。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也讓學生從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創(chuàng)設氛圍
創(chuàng)設氛圍和假設猜想是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有效方法。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主動的投入思考中、探究中呢?采用假設猜想我認為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有效方法。如我在教學《食物到哪里去了》,先讓學生猜猜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讓學生畫畫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在人體內的路線圖,然后學生探究“你猜想的依據(jù)是什么?引導學生查資料,找證據(jù)。最后統(tǒng)一認識。在教學《擺的秘密》時,我讓學生猜想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有的猜擺錘重擺得快;有的猜擺線長擺的快;有的猜擺角大擺得快。到底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趁著學生的興趣,我就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真知,驗證了對自己的猜想。
三、利用教具
在學習《種子發(fā)芽了》,我讓學生從家里帶來在 水里浸泡過的花生、玉米種子,按小組來觀察、研究它們的構造,學生觀察很仔細,也很好奇,興趣很高。觀察完后,我利用課件展示剖開的種子,與學生共同探究了種子為什么發(fā)芽,課堂活躍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更高了。我發(fā)現(xiàn),做實驗或利用食物演示都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因此,每堂科學課,有實驗我必做,有實驗條件的我要求學生必作。因為做實驗就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tài)度及科學精神等科學基本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四、演示實驗
既能激發(fā)興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題的捷徑是圍繞課堂教學核心所創(chuàng)設的演示實驗。根據(jù)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在演示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時時引起學生的驚奇、疑問、新鮮、親近等情緒,引發(fā)情感體驗,使探究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中,積極地去探求其中的奧秘。如在教學《神奇的水》一課中,我先讓學生看老師做幾個實驗,學生不約而同就發(fā)出疑問,為什么水會沿著有空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擴散;為什么同一朵花把莖插入不同顏色的水里,花會出現(xiàn)不同的顏色;為什么水會噴射出來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就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想知道其中的奧秘。
五、分組實驗
實驗和制作都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事。學生動手實踐,有利于突破的重難點,自求詮釋;有利于學生體會知識和實踐意義,渴望更深入地探究;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能力。例如,在教學《磁鐵》這課時,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磁鐵和各種材料如銅片、鐵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訴學生們盡可能的多去設計實驗方法,來探究磁鐵的性質。學生開始設計實驗,選取材料,開始實驗。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經(jīng)過一階段實驗,各小組推選代表匯報實驗結果,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完成實驗報告。在教學《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學生用教師提供的一節(jié)電池、一個小燈泡和一根電線,用小組合作的辦法,把小燈泡點亮,并要求把小燈泡連接的方法畫在科學記錄表上。各個小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過一會兒各小組陸續(xù)完成了任務,只有一組的小燈泡始終沒亮,他們在別組的歡呼聲中變得更加著急,當教師發(fā)現(xiàn)了這組的情況后,不是叫他們停下來,而是很親切地安慰他們:“沒關系,慢慢來,要不要老師幫助?”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又忙乎起來,但見一個同學一手拿電池,一手拿電線與電池的負極相碰,另一同學一手拿電線的另一頭,與電池的正極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燈泡碰電池的正極。當老師發(fā)現(xiàn)了這一情況,馬上輕輕地提醒他們:“小燈泡有兩個連接點,你們只用到一個連接點,還有一個連接點是不是也要用起來?”在老師的引導啟發(fā)下,他們輕輕地商量了一下,馬上修改連接法,終于點亮了小燈泡,使每一個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培養(yǎng)兒童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并將這種好奇心轉化為科學興趣,使之 真正發(fā)揮 科學學習的原動力 。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