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發(fā)展,面臨日益增多的社會問題,各類突發(fā)事件時有發(fā)生。在突發(fā)事件中產生的各種謠言借助手機、電腦等新媒體信息技術迅速傳播。面對突發(fā)事件中的各種謠言社會情緒失調,正常信息渠道受阻,事實真相被掩蓋。研究突發(fā)事件謠言的特點和治理具有時代緊迫性和現(xiàn)實必要性,不斷完善突發(fā)事件謠言防治機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突發(fā)事件;謠言;傳播;治理
隨著科技快速發(fā)展,移動互聯(lián)網平臺使信息傳播更加便利、快捷,在互動交往軟件、虛擬交往平臺以及各種自媒體上謠言產生、傳播也更加便捷,特別是遇到突發(fā)事件,各種未經證實的謠言迅速傳播、十分活躍。這些謠言利用人們面對突發(fā)事件時的非理性心理和集體無意識大肆傳播,對信息安全、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給社會治理帶來一定挑戰(zhàn)。
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指出“要更加重視運用人工智能、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現(xiàn)代化水平”。國家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離不開信息化大環(huán)境,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信息安全十分重要。面對突發(fā)事件,謠言治理能力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能力之一。如何及時應對突發(fā)事件謠言的傳播,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學界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點。
一、對謠言的界定
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謠言一直存在?!叭藗兛梢哉f像不存在沒有神祇的社會一樣,也不存在沒有謠言的社會。”謠言與人類并存,不限于時代,在任何社會都存在并延續(xù)?!掇o海》對“謠言”的解釋為:“憑空捏造的消息或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庇⒄Z中“rumor”的定義是:“人與人之間傳達的,關于某人私生活或官方的決定訊息,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并不真實。”由此可以看出謠言本質上是一種不確定的消息,謠言內容通常沒有事實依據,可能與真實情況不符。
謠言傳播也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被學者認為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古老的信息傳播媒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謠言通常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口口相傳,是一種“人們在私下流傳的,對熱點話題或事件的未經證實的解釋和表述?!睆臍v史上人們口口相傳,到互聯(lián)網的發(fā)明,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傳播方式變化加快了謠言傳播的速度,但傳播速度加快并沒改變謠言本身的內容。如今,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書寫者、傳播者,這為謠言產生和傳播開辟了新的途徑。
魯迅在《謠言世家》中說謠言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制造謠言的人不明真相,既害人也害己,某些方面謠言在社會中帶來危害的力量不容小覷。法國學者卡普費雷認為“謠言是反映民間潛在憂慮,發(fā)泄社會心理壓力的古老媒介,作為社會沖突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伴隨著社會同步進化與發(fā)展?!?謠言產生和傳播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謠言本身也是群眾集體記憶,是民間話語表達方式之一,它不能完全被消除。
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升級,信息時代人們溝通交流更加便捷的同時,謠言也有了更快速、便捷的傳播途徑。特別是自媒體平臺的發(fā)展,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制造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互聯(lián)網空間迅速成為各種信息的集散地,各種信息中夾雜的謠言一并迅速傳播出去,在人們通過網絡迅速了解事件發(fā)生的過程中,謠言的傳播速度也大大增強,并且通過網絡上龐大的用戶群,能肆意蔓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面對眾多消息,如何分辨哪些是謠言,哪些是真實信息,本身就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為一些謠言經過思考、分析后也很難判定其真假。單純的技術方法無法滿足動態(tài)的、事實的謠言傳播,這需要各方相互配合,合作治理。
二、突發(fā)事件謠言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特點:
有學者將公眾容易接觸的謠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針對當時出現(xiàn)的突發(fā)事件或社會熱點話題的謠言;一類就是和日常生活相關的謠言,比如兒童走失、食品安全、財產安全、健康知識等。”后一類日常生活相關的謠言經久不衰,常常被反復傳播。而突發(fā)自然災害、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時,相關的謠言會迅速產生并廣泛傳播。與日常生活中普通謠言不同,突發(fā)事件謠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謠言內容有相似性
不同于“季節(jié)性謠言”在每年特定的時間段集中傳播,突發(fā)事件謠言在事件發(fā)生后散播特征明顯,特別是災難性事件發(fā)生后相關囤積、恐慌等蠱惑性謠言明顯增多,傳播速度十分迅速。在很多情況下,特別是特定災難事件沒有完全結束的情況下,例如病毒發(fā)生,在一段時間內經過辟謠的謠言會再次傳播,這種再次傳播的謠言有相似性,內容上大體不變,但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信息會有所變更。
(二)傳播方式的交互性
與傳統(tǒng)媒體傳播方式不同,自媒體時代傳播空間更加具有私人化和熟人性,在微信、QQ等平臺近似熟人圈傳播的謠言會給接受者帶來情感共鳴,產生情緒共振,在傳播平臺上形成一種群體效應和集體傳謠的氛圍。謠言傳播增加社交圈互動,社交圈反過來促進謠言傳播,通過社交圈傳播的謠言增加了謠言的可信度,增大了辟謠難度,社交圈的強人際性在某種程度上充當為謠言背書的作用。
(三)謠言記憶的碎片化
曾經流行過的謠言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于集體記憶中,很容易被喚醒,畢竟很多謠言都似曾相識,其中包含的信息和觀點還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法國學者卡普費雷曾說:“謠言永恒的循環(huán)再現(xiàn),證明它是一個深藏于集體意識中的解釋系統(tǒng),通過一個有利的事件而現(xiàn)實化的結果。”[2] 謠言中哪些是真實情況,哪些是謠言,接受者辨識謠言是在個體的認知和記憶范圍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個體更容易相信集體力量,特別是突發(fā)災難事件時,很多民眾抱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更多的選擇相信謠言或者相信一則謠言中的某一部分。
(四)造謠成本的簡單化
在微信、微博這類雙向或多向交流的現(xiàn)代化傳播方式上,相對于個人書寫原創(chuàng)作品,改寫“舊謠”十分簡單,大部分文本無需重新編寫,只需復制粘貼改變很少的要素,如時間、地點等,通過不同的互動平臺進行傳播,實現(xiàn)互動十分快捷。網絡上各種謠言素材庫輕易可以獲得,可以說是無門檻寫作,并且能批量生產和快速傳播。針對突發(fā)事件謠言傳播者之間互相補充、望文生義,謠言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可以自由切換,沒有明確的界限。而且,目前我國尚沒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造謠者或傳謠者進行民事、刑事處罰,僅涉及在社會上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事件謠言會做相應處理。在各種平臺上傳播的很多謠言內容涉及嚴重影響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不高,對其進行整治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通常主要是在傳播平臺上進行封存,對造謠者威懾力量較小。
三、突發(fā)事件謠言治理策略
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傳播渠道和傳播主體等方面都提高了謠言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效果。在新媒體這個大環(huán)境背景中,突發(fā)事件的突然性導致謠言在新媒體傳播渠道下飛速傳播,并且在自媒體平臺上迅速“繁殖”,經由小范圍內的熟人圈,例如朋友圈等進行散播,這種傳播方式對信息本身來說具有的可信性、接受性更大,造成恐慌等不安情緒和不良后果的威力更大。因此,政府各部門、媒體平臺以及公眾各方都要認清自身的角色定位,應對突發(fā)事件謠言時及時公開事件信息、配合輿論引導、對已有謠言及時辟謠、不傳謠不信謠,將謠言危害降到最低。
(一)提高辟謠方的權威性、有效性
相關政府部門、科研部門、社會機構、社會團體、官方媒體甚至事件當事人在相當程度上都充當著辟謠方,目前來看,并沒有主要辟謠方,在一定程度上辟謠效果有限。有些突發(fā)事件謠言在特定地方集中傳播,這類謠言通過當?shù)卣嚓P部門發(fā)出聲明,相對容易辟謠。而有些突發(fā)事件謠言傳播范圍廣大,表現(xiàn)出“流竄性”特點,即通過改變謠言發(fā)生地而在不同行政區(qū)域內傳播,這增加了各地辟謠難度,使得辟謠方式各自為戰(zhàn),這需要各地方溝通、協(xié)助、聯(lián)動辟謠。有些謠言在辟謠之后暫時消失,但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消滅,潛伏一段時間后又卷土重來,重新流傳,特別是類似突發(fā)事件重新發(fā)生后,搶購、囤積、煽動、恐慌性謠言紛至沓來,呈現(xiàn)出謠言傳播的周期性。
對于同一則突發(fā)事件,謠言能迅速通過各種平臺在非正式場合傳播也說明我國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不契合,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民眾對官方權威性、公信力認同的下降。在一些情況下,謠言雖然被證偽,但產生謠言的突發(fā)事件或社會問題,即謠言根源可能并未得到及時、有效解決,這為下一波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特別是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災害性事件和重大社會熱點問題,群眾更希望看到并且也愿意相信官方的辟謠信息。這需要官方辟謠更有力、更及時,需要相關部門深入社會基層了解民意,能快速有效消除謠言傳播的內容和途徑。
(二)加強媒體輿論引導,及時辟謠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簡單快捷,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未經審核的信息流分散傳播,不受控制且具有隨意性。媒體以及辟謠方如果對消息傳播敏感度不夠,在一些謠言傳播初期沒有進行干預、辟謠處理,這些謠言很容易在群體中發(fā)酵,后期發(fā)聲辟謠極其容易被淹沒,造成不良后果。所以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相關部門應及時做好謠言出現(xiàn)前的防御措施,進行主動辟謠,謠言出現(xiàn)后應積極采取措施有針對性地辟謠,這就需要及時對突發(fā)社會事件進行真實、有效的敘事。主動防御性辟謠需要提前預測,對突發(fā)事件進行輿情監(jiān)測,在謠言散布前期及時、有效的發(fā)布辟謠信息。
新媒體平臺用戶匿名性也給謠言傳播提供便捷,平臺實名制注冊能夠為謠言信息源調查提供路徑。相對于政府部門對突發(fā)事件處理和公布行為的“滯后性”,新媒體技術本身能夠及時對謠言信息進行篩選、審核處理,將未經證實的謠言以及危害社會的信息進行技術處理,凈化輿論環(huán)境,促進突發(fā)事件的真實信息公布。面對已經出現(xiàn)的謠言,媒體需要積極證實謠言真?zhèn)涡?,分辨出謠言中的真實部分和造謠部分,還應及時公布造謠者與傳謠者的處置情況,回應社會各界的關注。
(三)提升公眾對謠言的免疫力
突發(fā)事件能在很短時間內快速吸引人們的關注,當事實真相尚不明確時,每一位公眾都是潛在的謠言傳播者,人們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意愿選擇性的相信謠言,并將自己認可的信息傳播出去,事實上人們并不認為自己傳播的是謠言。在眾多信息面前,公眾提高對信息辨別力、分析力和判斷力,才能避免謠言進一步擴大。相對于謠言的傳播平臺和傳播方式,相關辟謠信息發(fā)布的平臺層次更高,傳播方式更嚴肅,在一定程度上公眾獲取辟謠信息門檻更高,這就造成一定時期謠言和辟謠信息混雜,而謠言傳播速度和接受速度比辟謠信息更快,即謠言存量大于辟謠信息,這也增加了群眾獲取辟謠信息的難度。主流媒體和新媒體應積極主動應對,及時、客觀、真實的報道,正確引導輿論,降低公眾獲取辟謠信息的門檻。在群眾中積極宣傳,培養(yǎng)群眾對謠言的抗體十分必要,有學者認為謠言與人們的認知、情感、心理有很大關系,對群眾來說“謠言中蘊含的情感與偏見的意義有時遠勝于事實真?zhèn)蔚男??!?/p>
此外,在信息傳播技術越發(fā)快捷的時代,不少謠言不再以文字形式出現(xiàn),而是以語音、圖片(文字圖片)、小視頻(掐頭去尾、前后顛倒剪輯等)、網頁超鏈接等形式傳播,這需要相關部門和相應平臺技術部門合作,在大數(shù)據的基礎上,提升這類謠言治理效果。
目前我國在謠言治理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許多成績,各方不斷加強對謠言的重視程度,但是在突發(fā)事件中對謠言的防范意識和監(jiān)管力度不夠,還存在一些辟謠疏導滯后等問題,尤其是新媒體時代各種傳播方式和傳播平臺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給謠言治理帶來一定的難度,面對不斷出現(xiàn)的這些新問題,需要更好的去解決。
參考文獻
[1] [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鄭若麟譯,《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美]卡斯·R·桑坦斯,《謠言》[M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3] [法]古斯塔夫·勒龐,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4] [美]G. A. Fine:Rumor, trust and civil society: 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es of judgment[J],Cultural Studies, 2015.
[5] 楊興坤,《網絡謠言的產生與輿情引導》[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3)。
[6] 吳櫻,《突發(fā)公共事件中謠言的產生影響與控制》[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9(2)。
[7] 陳萬懷,《突發(fā)事件中謠言的傳播機制及控制分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0(5)。
作者簡介:蔡艷菊(1984—),女,湖北潛江人,博士,武漢市漢陽區(qū)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