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巴拉措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生活經驗、思維能力、知識積累原因等素的制約,在歷史學習中存在缺乏興趣、不愿意自主探究的現(xiàn)狀,嚴重制約了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無法滿足新課改革下的教學要求。本論文立足于高中生歷史學習現(xiàn)狀,對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策略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歷史 學習能力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和推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被歷史教師重視起來。但是在具體開展教學的時候,受到教師、學生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面臨著一定的學習困難,無法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嚴重制約了高中學生歷史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優(yōu)化歷史課程設置,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中歷史課程設置的情況,直接影響了歷史教學活動的效率,以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結合當前高中學生歷史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的現(xiàn)狀,在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要對歷史課程的設置進行優(yōu)化,使其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要求,并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具體來說,在借助優(yōu)化歷史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時候,應遵循新課程改革下的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并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歷史的探究學習能力,進而更好地開展歷史學習。最終的教學目標是促使學生正確認識國家與國民間的關系、國民對國家的重要性,并非單純的上層統(tǒng)治腐敗以及他國隨意欺辱。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做出思考:為何那時的中國如此衰弱?身為中華子女我們該采取怎樣的行動來阻止歷史悲劇重演,促使學生歷史思維得到發(fā)展。
二、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潛移默化學生學習能力
就高中學生來說,正處于人生的青春期,已經具備了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高中學生均具備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渴望獲得教師的尊重和認可。面對這一現(xiàn)狀,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要重視歷史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借助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據(jù)此,教師在給學生營造良好歷史學習環(huán)境的時候,應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在這一環(huán)境中,積極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等,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在營造歷史學習環(huán)境的時候,教師還要借助充分的關懷和鼓勵,借助耐心、愛心等,引導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到西藏的紀念館、科技館、博物館,或者當?shù)氐奈幕z址等進行參觀,以此使學生親自體驗歷史,并掌握相關歷史知識;或者是運用社會、社區(qū)、家庭、學校等各個方面的資源,組織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高,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化自身的歷史情感,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借助多種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在培養(yǎng)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時候,教師必須要更新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多元化、豐富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下,實現(xiàn)學習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借助交流的模式,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在學習熱情的引導下,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充分借助多媒體引導、小組合作等形式,引導學生在多元化的歷史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此外,高中歷史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特點,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收集一些史料、素材,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范圍,提高學生的史料分析、辨別和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史料運用能力。
四、注重歷史課后拓展,深化學生學習能力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注重課后拓展,將課堂上的歷史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更能夠深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不能將歷史教學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以及校內教學,而需將課堂學習逐漸拓展到課外,延伸至學校外更加豐富的社會中,從而實現(xiàn)課內講解與課外拓展相統(tǒng)一。因此,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注重以下幾點:首先,教師需注重生活化拓展至課后的態(tài)度與意識;其次,就歷史教師而言,歷史教師需恰當?shù)牟贾孟嚓P課外活動以及課外作業(yè),以此使學生通過已經學習的歷史知識真實的接觸現(xiàn)實生活,二者相結合,其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掌握的歷史知識對課堂上的學習內容進行驗證,而且還能使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間接經驗轉變?yōu)橹苯咏涷?,從而使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逐漸形成新的生活經驗。例如,在對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開展教學時,歷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自己家在改革前后的物質生活實施調查,并制作相關的統(tǒng)計表,從而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得到有效增強,并使教學效果得到相應提高。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實現(xiàn)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自主性。同時,教師要也注重課堂的拓展和延伸,豐富學生的視野,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瑾.高中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基礎教育研究,2016,(22):59—60.
[2]姬國君.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理論、現(xiàn)實需要及培養(yǎng)策略[J].課程教學研究,2018,(09):20—23.
[3]宋占平.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J].科技視界,2015,(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