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國內(nèi)外語言距離相關(guān)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綜述,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語言距離研究對民族地區(qū)高校三語教學的啟示:加大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師培訓力度;正確認識語際差異,積極促進英語學習正遷移;注重語言輸入的質(zhì)量,減少三語磨蝕。未來研究要拓展研究視角,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跨地區(qū)組建科研團隊。
【關(guān)鍵詞】民族地區(qū)? 心理語言距離? 三語習得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linguistic distance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se research, and proposes enlightenment on Third Languag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to increase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ers in ethnic area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positive language transfe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input to reduce the erosion of three languag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expanding research perspective, innovating research methods, setting up research team across regions.
【Keywords】thnic minority areas; psychological linguistic distance; trilingual language acquisition
【基金項目】2016年度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科研課題(項目編號:DXXY2016013)之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5-0050-02
語言是一個民族獨特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承載著一個民族全部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內(nèi)涵。作為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語種國家,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L1),漢語和英語則分別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和第三語言(L2&L3)。大量研究表明少數(shù)民族學生三語學習動機不高,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成績不理想。本文對國內(nèi)外語言距離,尤其是心理語言距離和學習動機的相關(guān)研究進行綜述,提出就如何縮小民族地區(qū)學生的語言距離感知的措施,對癥下藥,促進民族地區(qū)學生外語學習的對策與建議,消除民族地區(qū)英語教育低效問題。
一、第二語言習得與第三語言習得的差異
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對多語言習得現(xiàn)象開展系統(tǒng)的研究。廣義的第二語言習得(SLA)通常指“人們在課堂內(nèi)或課堂外學習除母語以外的語言的方式”[1]即正在習得或者已經(jīng)習得的任何其他非母語,包括狹義第二語言、外語、第三語言學習等。許多學者認為習得第二語言和習得第二語言以外的語言的過程很相似,沒有必要區(qū)分二語習得和三語習得。狹義上來講則是指在母語環(huán)境中對第二種語言的習得。兩者都是研究學習過程、學習者差異及課堂教學方面的情況。三語習得(Trilingual Language Acquisition)指的是除了學習者的母語和已經(jīng)掌握的第二語言之外目前正在學習的一種或多種語言[2],主要探討至少兩種非第一語言間的相互影響及其對習得目的語的影響。學界普遍認識到將多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同第二語言學習者簡單的等同起來是欠妥的,兩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發(fā)展進程;語言耗損及維持難度;認知優(yōu)勢;語際遷移復雜性;習得過程多樣性。因此,三語習得不是簡單的再習得一門或幾門外語,兩者之間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二、語言距離研究現(xiàn)狀
語言距離分為語言距離(Prototypicality)與語言距離感知(Psychotypology)兩類。前者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在類型學上的差異,一般表現(xiàn)為語言的特征或成分之間的相似性。De Angelis(2007)語言距離是指能夠客觀、正式地界定和識別的語言與各語系之間的距離[3]。后者也稱其為“心理語言距離”。Kellerman(1977)以荷蘭語(L1)為母語的英語(L2)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一項習語表達的研究,強調(diào)學習者主觀語言距離的重要性,首先提出“心理語言距離”這一概念,即學習者感知到的已知的語言和目標語之間的距離[4]。這種感知到的語言距離可能與語言間實際存在的距離相對應, 也可能不對應。早期的語言對比分析理論強調(diào)L1和L2間語言類型相似性的重要性和語言類型的距離。在同一語系和語族中因語言的特征或成分間的相似性更容易發(fā)生遷移[5][6] 。語言距離已被證實為三語習得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學習者對L1和目的語(L2/L3)距離的感覺直接影響目的語的學習, 有可能引起和阻礙語言遷移。Cenoz(2001)對小學和初中學生巴斯克語(L1),西班牙語(L2),正在學習英語(L3)實詞和功能詞跨語言研究。研究結(jié)果顯示中學組遷移L2到L3中,小學組則從L1遷移到L3中。初中組受試隨著年齡長大和元語言意識的發(fā)展,他們感知到的L2和L3間的距離更近。Kellerman(1983)提出語言距離感知隨著語言學習經(jīng)驗的變化而變化。與客觀語言距離相比,學習者心理語言距離是影響和制約語言遷移的關(guān)鍵因素。除了語際共性外, 對語言距離的感知的共性與異性也會影響語際遷移。
國內(nèi)對語言距離的研究起步較晚,多數(shù)學者探討了心理語言距離對L3教育的影響。歐亞麗&劉承宇(2009)采用訪談與語言產(chǎn)出實驗相結(jié)合的方法,分析語言距離對蒙古族學生語言遷移的影響。研究表明:學習者對語言距離的感知要比客觀的語言類型距離對遷移的影響更大。張雷&俞理明(2011)分析84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習語理解過程,實驗表明心理語言距離在習語理解中表現(xiàn)出比實際語言距離更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維族大學生的未研究對象的居多,有的學者從心理語言距離和英語學習動機的相關(guān)性展開研究,指出較近的心理語言距離會產(chǎn)生更強的英語學習動機,研究發(fā)現(xiàn)維族大學生對英語有較近的心理距離;李明子(2018)研究心理語言距離與外語水平的相關(guān)性,得出英語水平處于中下等學生在語音感知中容易受心理語言距離影響,較高水平學生的心理語言距離接近實際語言距離。國內(nèi)對語言距離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研究多數(shù)以小樣本開展研究,研究結(jié)果普適性不強。目前多數(shù)研究主要是靜止的橫截面的研究,涉及到的研究變量較少。
三、語言距離研究展望及其對民族地區(qū)高校三語教學的啟示
三語習得較之二語習得更加復雜。加之民族地區(qū)英語使用不頻繁,學生缺乏使用英語的場合,極易造成語言磨蝕。學習者學習動機不高,學習倦怠現(xiàn)象十分突出。心理語言距離研究對民族地區(qū)高校三語教學的啟示:(1)加大民族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師培訓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元語言意識、語言遷移、三語習得理論的培訓,了解母語、漢語和目的語三種語言之間的異同,“以研促教”,“教研相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外語教師應注意。(2)正確認識語際差異,積極促進民族地區(qū)大學生英語學習正遷移。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各語言間的相似性和相異性, 利用相似性幫助學生積極對待自己的母語,促進正遷移;正確認識并利用相異性幫助學習者減少負遷移。教師應充分認識心理語言距離的重要性, 正確引導他們對語言距離及語言距離感知的認識,找出其學習倦怠與動機減退的深層原因,有的放矢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3)注重語言輸入的質(zhì)量,減少三語磨蝕。新技能的學習容易受到遺忘的干擾,語言學習亦是如此。民族地區(qū)英語教師在英語知識輸入時,注重選擇目標語輸入的方式;加大目標語輸入的頻次;加強目標語輸入的情景性,減少民族學生英語磨蝕。
語言距離研究未來研究方向:(1)拓展研究視角。語言遷移、元語言意識、語言磨蝕等角度研究其與語言距離感知的關(guān)系;不同民族背景的教師,三語教師,雙語教師對英語語言距離的感知的差異及其對教法的影響;不同語系,相同語系、不同語支的學生對語言距離的感知的差異。(2)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要實行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相結(jié)合,積極探索和開展語言距離感知的動態(tài)研究、行動研究等跨學科研究。(3)跨地區(qū)組建科研團隊。與其他民族地區(qū)高校開展三語研究交流和與合作,建立研究基地,組建學術(shù)團隊,共同致力于民族地區(qū)三語教學及研究。
參考文獻:
[1]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Jessner, U.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multilingual: Cognitive aspects of thir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Awareness, 1999 (3):201-209.
[3]De Angelis, G. Third or Additional Language Acquisition[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7.
[4]Kellerman, E. Toward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1977(2):58-145.
[5]Corder, P. S.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PU, 1981.
[6]Fouser, R. J. Too Close for Comfort: Social Linguistic Transfer from Japanese into Korean as an L3. In Cenoz, J., Hufeisen, B. & Hessner, U. (Eds.),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1.
作者簡介:
楊雪姣(1983年-),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碩士,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三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