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萍
摘要: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背景下,教師開始在教學中注重有效課堂的構建,力求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成長與提高。信息技術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使得學生的理解難度降低,避免了單純的教師講解為學生帶來的學習負擔,有助于學生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提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信息技術;道德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9-0033-01
由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內容中理論性知識相比實踐內容較多,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問題,單純靠死記硬背不能深刻理解知識點的內容,于是教師普遍采取精講的策略。這種策略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理解,但長此以往,學生的課堂主體被教師忽略,《道德與法治》的授課逐漸走回以前“老師講,學生聽”的老路。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轉機,有效避免了這種尷尬境地。
1.構建互動平臺,促進師生互動
信息技術背景下,師生間不再只是課上存在互動的關系,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下的產物來構建師生互動平臺。使學生和教師間的溝通及時化,學生不僅能將課上自己的學習經驗反饋到互動平臺中,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或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映到平臺中。這樣一來,教師能夠直接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既有助于有效師生互動的產生,也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來進行教學設計。例如,在學習“生活需要法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課后問題“為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作為家庭和社會中的一員,我們能夠做些什么?”,學生需要在課下進行思考,并利用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其次學生在課下進行相關資料的準備,并將自己針對該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及時發(fā)送至師生互動平臺。教師對學生的反饋進行回復,并給予學生針對性的表揚。最后,教師統(tǒng)計學生在本節(jié)課學習后的理解和感受,為后續(xù)的單元復習及總復習做好準備。
2.明晰教學重點,提升道德水平
教師在進行集體授課前應明確本節(jié)課授課重點,學生需要重點掌握和理解的內容,針對教學重點的講解,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還能夠全方面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體會,有助于學生順利掌握相關內容,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學習“維護秩序”一課時,教師應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是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生活及規(guī)則的必要手段,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應增強學生對生活秩序、社會秩序的了解,增強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具體而言,教師在課上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出示遵守秩序與破壞秩序的短片,讓學生在短片的觀看過程中對“生活——秩序——規(guī)則”有深入的了解,明確社會生活必須是有秩序的。同時讓學生談論自己在生活中常見的遵守秩序、維護秩序的實例,以及不遵守生活秩序為實際的生活帶來的不便等,鍛煉學生為他人著想的態(tài)度,形成基本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在遵守秩序的基礎上自覺養(yǎng)成維護秩序的意識。
3.播放法制節(jié)目,培養(yǎng)法治意識
央視制作的法制欄目中,《今日說法》《法律講堂》《法治在線》等都具備真實性及權威性,初中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法制節(jié)目的關注較少,而法制節(jié)目中傳遞的案例分析、理論法律知識以及感性知識等都是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需要理解的。對此,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在課前搜集法制節(jié)目中的片段或精彩內容,將其與學生的學習進行融合,保證能夠在課上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相關法制節(jié)目的觀看對知識有更加全面、立體的了解。例如,學完“心中有法”一課后,學生對我國法律法規(guī)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可利用《今日說法》中的《后果真的很嚴重》這一真實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案例:陳兵發(fā)現一個小偷偷自己的包,追了小偷大概有200米后猝死。小偷與他并沒有身體上的接觸,運動醫(yī)學專家分析說陳兵可能是因為心臟問題而猝死的。之后,陳兵的家人并沒有向小偷提起民事賠償要求。學生需要分析的問題為:該案例中小偷的偷盜行為與陳兵的死有關系嗎?小偷在此過程中有哪些違法行為?
4.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語言呈現給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下多媒體教學則是將教學內容多元化,以動畫、影視等載體進行呈現,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道德觀點,并對教材內容進行高效集成,使學生收獲更加直觀的學習體驗。例如,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一課教學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活動,通過播放公益廣告、影片等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公眾生活,讓學生了解公共設施的作用、并能夠正確使用公共設施,懂得愛護公共設施。學生通過觀看公益廣告、影片等內容,看到了公共設施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重要性,學生會在潛意識中形成愛護公共設施的基本概念,并付諸行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公共道德,自覺抵制生活中出現的不良現象,在發(fā)現不良現象時敢于站出來進行阻止,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多樣化呈現,使學生獲得更加直觀的學習體驗,燃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興趣。
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更加多元化,促進了學生多種學習方式的產生,有助于師生互動過程中了解知識、分析案例。同時,信息技術對于教學重點的解析使得學生的學習負荷相對降低,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案例,結合生動、全面、有力度的講解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促進學生實際道德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亞軍.信息技術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趣味性的思考[J].科學咨詢,2019(08):150.
[2]明朋年.《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0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