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希
【摘要】目的 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臨床檢驗的價值。方法 以我院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6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至我院行健康體檢人員64例作為對照組,研究比較兩組血清HCY水平。結(jié)果 血清HCY及血脂各項指標比較,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血清HCY水平升高屬于心血管疾病的獨立性高危因素,及時準確測定血清HCY水平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心血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臨床檢驗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1
心血管疾病屬臨床常見疾病,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嚴重危險患者生命安全,早期診斷心血管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至關重要[1]。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血清HCY屬人體必須氨基酸,與甲硫氨酸代謝過程相關,血清HCY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受到臨床廣泛關注,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血清同型半光氨酸對心血管疾病臨床檢驗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6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至我院行健康體檢人員64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35例,女29例,年齡46~79歲,平均(65.38±2.46)歲,其中高血壓39例,冠心病25例,對照組男36例,女28例,年齡48~77歲,平均(65.33±2.41)歲,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兩組無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統(tǒng)計學研究分析。
1.2 方法
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兩組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3 mL,完成操作后1 h內(nèi)對血液樣本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為10 min,離心速度為3000 r/min。提取樣本中的血液成分上清液,于冰箱中冷藏保存,溫度設置為-70℃。
1.3 評價標準
利用我院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測定試劑,采取的測定方法為循環(huán)酶法,嚴格依據(jù)儀器規(guī)定的操作步驟開展測定,血清HCY正常指標男性為6~15 μmol/L,女性為3~12 μmol/L,超出此數(shù)值為視為異常。測定兩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等血脂指標。
1.4 評價標準
血脂指標及血清HCY指標使用x±s表示,檢驗方法為t檢驗,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22.0,P<0.05表明統(tǒng)計學分析具有實際意義。
2 結(jié) 果
血清HCY及血脂各項指標比較,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與健康體檢人員相比,血脂指標及血清HCY指標較高。HCY屬于氨基酸類物質(zhì),含有大量硫,廣泛存在與人體血液中,來源于蛋氨酸循環(huán)中間代謝環(huán)節(jié),能夠參與到人體能量代謝反應中。通過對本次研究結(jié)果的分析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體內(nèi)血清HCY指標顯著高于健康人群,表明HCY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及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呈正相關。HCY水平異常升高導致人體內(nèi)氧自由基等物質(zhì)含量增加,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進而產(chǎn)生平滑肌細胞增生,膽固醇及脂蛋白在血管壁大量沉淀,導致血管彈性降低,引發(fā)凝血功能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異常,進而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癥狀,由此可見利用血清HCY指標可準確反映出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3]。同時,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血脂各項指標高于對照組,提示血清HCY與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水平正相關,可將二者結(jié)合檢測,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由此可知,血清HCY異常升高是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通過對血清HCY指標的檢測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對治療及預后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值得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詩吟,陸建忠.湖州地區(qū)冠心病患者MTHFR C677T基因多態(tài)性及Hcy水平及其與冠心病發(fā)病的關聯(lián)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9,26(09):1146-1149.
[2] 林 哲,宋曉鼎,曾永婷.血清緩激肽與同型半胱氨酸用于預測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進展為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7):4278-4280.
[3] 畢德成,李 爭,蘇耀華.血清β2-MG、Hcy、NGAL、Cys C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價值[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9,21(04):3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