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化教學是將專業(yè)教學與現實生活互相結合起來,使其更具自然化,生活化,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更便于理解與認識教學內容,是新課改所提倡的一項新興教學方式。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必修的一門課程,教師通過將生活化與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結合起來,使專業(yè)知識授課更具風趣型,從而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獲取的興趣。
關鍵詞:教學生活化;小學;合理應用;道德與法治
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設主要是為了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與法律知識,是使學生從小培養(yǎng)出良好素養(yǎng)的重要基石,教師們所進行的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生是否參與學習,更要考慮如何讓他們參與學習。故而,教師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設身處地的制訂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結合實際情況,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課程,深入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
一、 生活化教學的含義及作用
含義:那么,什么是生活化教學呢?從字面上來看,有兩種理解方式,一是將書本知識與現實情況中的事件聯系起來,使教學的內容趨于日常,簡單易懂,帶動課堂氣氛,便于學生進行課堂內容的理解吸收,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性;二是把課堂帶入生活,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授課,通過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經歷,讓學生充滿學習熱情,提高效率。但不管從哪種理解上來看,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生活中學習。
作用:我國對教育事業(yè)一直都極為重視,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必然是受到歡迎的,受到歡迎的原因離不開它本身關系到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及課堂教學的改良。生活化教學主張將課堂教學與日常實際相結合,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有更多的參與課堂的機會,通過分析實例,或者案例講解,可以使學生對書本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激發(fā)他們養(yǎng)成探究思考的能力。在實踐中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堂學習的約束,拓寬獲得知識的渠道。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對他們日后步入社會的生活中也有極大的幫助。
二、 生活化教學在道德與政治教學的現狀
我國長期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課時,部分教師習慣在課堂進行照本宣科,使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學方式,沒有創(chuàng)新,使學生對課上的學習內容無法全神貫注,從而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既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尤其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中有很明顯的表現。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的一門必修課程,其知識內容很多都立足于生活,在日常案例中提取個例,讓學生學習,同時又通過這些個例幫助同學們能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可以說,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是與生活聯系最密切的一門課,但在現實中卻又存在著教師無法將教學內容生活化,課堂不夠靈活有生機,而學生也無法將自己代入課堂內容中去的現象。
將書本知識更好地生活化,不僅僅是讓老師授課更有魅力,學生學習更投入,更重要的是為了學生日后的成長,是否能成為一名敬畏法律,具有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好公民做鋪墊。故而,為了讓教學更好地生活化,教師們要沖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生活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初次應用時,學生和老師有所不適很正常,因此,教師們便更要潛心鉆研,認真摸索如何將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并為學生所接受。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為了從小奠定學生具有良好品德的基礎,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將同學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帶入課堂中來,讓學生對書本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使學生在日后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對法律存有敬畏。
三、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一)將書本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系
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學科,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有的關鍵作用,小學生的德育教學關系著國家未來的道德修養(yǎng)和整體風貌。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質的重要教學范疇,不能只圍繞書本知識進行授課,還需要教師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中出現的真實案例聯系起來,用真實的案例來解釋知識內容。生活中存在著許多道德與法治的案例,教師將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并結合書本中所對應的知識內容,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提高教學效率,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的知識都源于生活,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講解里,與日常實際生活相結合,可以更好地熟悉學生的日常,幫助學生學習,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應試化教育的現象還是很明顯,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升學而學習,老師和學生的關注點只有成績和分數,學生被圈禁在校園這個牢籠里,只有成日成夜地刷題與學習,除此之外,接收不到任何外來的訊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具備道德素質與法律意識,在外界封閉的條件下學習,學生是不會對道德與法治這門知識有深入了解的。故而,教師們應該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主動引導學生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封閉式教育中走出來,為保證小學生的安全,可以在家長允許的前提下,申請學校的批準,選取離學校相近的地點,帶領學生于生活中進行德治教育,通過親身經歷,可以使他們對課本知識有更深刻的解讀,從而真正地得到知識并為己所用,能夠活學活用,讓道德與法律的意識深入學生的意識里。
(三)鼓勵學生運用書本知識分析實際案例
在小學課堂中,道德與法治課與其他課程的講解內容是有一定區(qū)別。比如語文和數學,這兩門必修課重點講解的是專業(yè)的,具體的知識,需要學生對書本知識有透徹的理解,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卻不一樣,為了配合國家教育工作的需要以及培養(yǎng)出具備道德素質、法律意識的社會主義新一代青年人,這門課解讀的重點大部分都是圍繞生活中的案例來解讀的。所以,為了使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們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書中的知識內容后,可以鼓勵學生自己來分析知識,給學生與所學知識相關一個具體的案例,鼓勵他們自行思考,進行分組討論,并運用所學到的知識來進行闡述。這樣做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讓他們在討論案例的過程中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會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滲透進學生的腦海中,讓他們對道德與法治有更深刻的認識,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法律意識。
(四)師生關系要和諧
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會對教師授課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畢竟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充分聯系生活的做法,初期可能會讓部分同學產生不適,教師應與學生和平相處,親近、了解學生,與學生產生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在老師用新的方法授課時,學生才會更加積極地配合,并且在有學生產生對生活化教學不適應的情況或者其他聽課中的問題時,教師也能及時發(fā)現并想出方法解決。我們常說“親師信道”,其實,師生之間和諧友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互相尊重的關系也是在生活中慢慢建立形成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的理念,堅持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傾聽、了解每一個學生,做到平等對待,讓學生能夠有公平的學習或者競爭的機會,鼓勵他們使用正確的途徑獲取更多的知識,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在亦師亦友的條件下,教師充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與法律意識。
(五)將課堂生活化
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切身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內容生活化,教師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學手段來將課堂“生活化”。例如在教堂內設定一個特定的生活場景,利用現代化的媒體技術,通過電腦投屏展現出來,展現的內容可以是藝術內容、電影、音樂或者一些瑣碎的小事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熟悉的任何東西。把課本上單調無味的知識運用多媒體傳達出來,用新穎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們愿意主動接受這些被生活化的知識,從而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
四、 進行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為了順應社會主義時代和諧發(fā)展的進程,將道德與法治教育方式生活化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實現德治教育的教育目標的重要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生活化教學最初是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來,并且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先進的教學依據,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理念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具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意義。新課改所提倡的生活化教學主張實用性,內容多元性,道德與法治的例子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加入這些生活的元素,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寬學生的學習面,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從小學開始,就扎實基礎,讓道德與法律知識滲透進孩子的思想。
生活化教學融入進道德與法治課堂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讓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品質,為孩子的日后的素質養(yǎng)成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也是為了讓祖國下一代能成長為符合當下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做貢獻,為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做貢獻的重要措施。
五、 結語
教育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新課改的順利實施需要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有效地聯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為了祖國下一代著想,教師們要貫徹落實生活化教育課改,我國教育事業(yè)正大力發(fā)展,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中要讓學生從小接觸法律知識,道德準則,在日常生活中汲取知識,不斷學習,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們具備道德與法律意識,提高孩子們的核心素養(yǎng),做一名有素質有道德的好公民。
參考文獻:
[1]李傳港.道德敘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8):1.
[2]單淑萍.小學數學教育生活化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64.
[3]俞麗.親師與信道:讓師生溝通永無障礙[J].考試周刊,2014(94):169.
[4]方云霞.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及操作策略[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2(12):145-146.
[5]鄒娣,毛祥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依據探討[J].長沙大學學報,2011(4):143-145.
作者簡介:朱帥,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