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華
摘? ? 要:單元備課是以單元主題為核心,以單元目標為導向,對一個單元進行整體構(gòu)思設計的過程。主題單元備課可以從“形”“神”“法”三個維度進行,即從整體架構(gòu),到分塊學習,再到方法滲透。這樣的備課方式,可以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提升課堂活力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三維”備課
主題單元備課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這在傳統(tǒng)教學要求中也是有的。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很多學校提倡教研組或者備課組進行集體備課,單元備課也就更多地被提上了常規(guī)教學要求,確實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科特征,筆者主張打造“目中有形”“心中有神”“手中有法”的“形神兼?zhèn)洹闭n堂。下面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為例,從“形”“神”“法”三個維度,就如何進行單元備課與大家進行探討。
一、整體架構(gòu),備教學之“形”
單元備課應該怎么備?這是教研組、備課組或者老師們在單元備課前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當我們面對一個主題單元時,如何整體把握這一個單元,教師先應研讀教材,梳理出單元知識的整體框架,對主題單元有一個總體的感知。筆者認為要把主題單元教學的目標、教學的知識點、教學的重難點以及尋找解決重難點的方法等進行分析,厘清這些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一個整體的認知框架。
本單元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單元,由第九課“法律在我們身邊”、第十課“法律伴我們成長” 兩課組成,共分為四個課時。第一課時“生活需要法律”,主要讓學生認識生活與法律之間的關系,了解我國法治建設的發(fā)展歷程;第二課時“法律保障生活”,主要讓學生認識法律的特征,了解法律對生活的作用;第三課時“法律為我們護航”,主要讓學生理解我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第四課時“我們與法律同行”,主要讓學生能夠敬畏法律,樹立法律信仰,懂得依法辦事。
在整體把握了這一單元的知識邏輯框架之后,筆者對這一單元的四個課時進行整體設計,采用的是“板塊架構(gòu)”方法,就是將教學過程或者教學內(nèi)容分為幾個明顯的“教學板塊”(也可以稱之為“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或者教學內(nèi)容呈板塊狀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四個課時的教學均按照三個板塊進行整體架構(gòu),每一個板塊都有獨立的命名。這樣的板塊設計,筆者稱之為課堂教學之“形”(見表1)。
[ 生活需要法律 法律保障生活 法律為
我們護航 我們與
法律同行 板塊一 相伴法律 感受法律 實施保護 尊崇法治 板塊二 追求法治 認識法律 給予關愛 踐行法治 板塊三 依法治國 受益法律 構(gòu)筑防線 建設法治 ]
教師在把握了整個單元或者每一節(jié)課的“形”之后,按照設計的板塊進行教學,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在實際的上課過程中,無論是學生或是聽課者,都能感受到這一節(jié)課清晰的脈絡和設計思路。
二、分塊提煉,備教學之“神”
道德與法治課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其主要性質(zhì)在于它的思想教育性和育人價值。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該考慮一節(jié)課的育人價值,而不是首先考慮讓學生如何去記住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筆者一直在研究道德與法治課如何更好地踐行德育功能和育人價值,所以在教學中非常注重每一節(jié)課或者每一個板塊的觀點提煉。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深入研究教材文本,歸納提煉每一節(jié)課或者每一個板塊要傳遞給學生的思想和靈魂,從而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引領,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價值。
本單元的主題是法治教育,內(nèi)容設計圍繞法治價值觀,強調(diào)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融入和培育,滲透愛國、和諧、自由、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我們要通過單元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感悟法治對國家和個人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做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努力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如何讓學生認識、感受、參與法治,在法治教育主題的學習上實現(xiàn)價值引領,體現(xiàn)這一單元的育人價值,這就需要教師將教學目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jié)合起來,將教學內(nèi)容和整體教學目標結(jié)合起來進行歸納提煉。每一個教學板塊之后的觀點提煉,就是這一板塊需要進行的價值引領,筆者稱之為課堂教學之“神”(見表2)。
表2
[ 生活需
要法律 法律保
障生活 法律為我們護航 我們與法律同行 板塊一:
觀點
提煉 相伴法律,我們一生如影隨形 法律,國家尊嚴的權威體現(xiàn) 特殊保護,人類文明的應有之義 與法同行,讓法律至上成為一種信仰 板塊二:
觀點
提煉 追求法治,人類腳步從未停歇 法律,人們行為的特殊規(guī)范 專門關愛,法治國家的應有之舉 與法同行,讓依法辦事成為一種習慣 板塊三:
觀點
提煉 依法治國,社會前行必由之路 法律,生活美好的有力保障 立體防線,社會進步的應有之責 與法同行,讓貢獻力量成為一種責任 ]
上完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我們完成既定教學目標之后,更多的是這節(jié)課能否讓學生有更多的感悟,能否讓學生留下一些記憶深刻的地方。也許很久以后,當學生想起曾經(jīng)上過的某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時,這些感悟和記憶還會對他有所觸動,這就體現(xiàn)了道德與法治課的魅力所在,也就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神”之所在。
三、步步深入,備教學之“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應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教學方法很多,但是到底哪一種方法最適合自己,或者說這種方法是否已成為你的教學風格,這都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積累。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在備教學之“形”和教學之“神”的過程中,應當更多地去思考備教學之“法”。
通過多年實踐,筆者在教學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是“問題鏈”對話式教學法。實施這一方法,關鍵在設置問題,要領在問題成鏈,落地在對話教學。這個備課過程,就是深入思考的過程,要考慮如何設計更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和值得對話的話題。教師所設計的“主問題”或“主話題”要有探究性和對話價值,應以學生關注和困惑的問題為起點,以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各個問題之間形成邏輯鏈條。教師用“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用“問題鏈”促進學習深入,用“導”引領學生探究,讓課堂教學沿著預設和生成有效展開。
如第一課時“生活需要法律”,在“追求法治”板塊教學時,教師出示“法律的歷史”圖片,帶領學生閱讀圖片后,設計問題鏈:“是否有了人類,就有了法律?”“原始社會有沒有法律?為什么?”在結(jié)合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追問:“法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其本質(zhì)是什么?”“法律產(chǎn)生之后,人類就走上依法治國的道路了嗎?為什么?”通過層層設問和追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法律和生活的關系。
第二課時“法律保障生活”,在“認識法律”板塊教學時,教師利用“運動員孫某無證駕駛,被交警和學校處罰”的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鏈:“交警和學校分別對孫某做出了怎樣的處罰?”“交警和學校分別依據(jù)的是何種規(guī)范?”“新華網(wǎng)對孫某言行的評論依據(jù)的是何種規(guī)范?”在結(jié)合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不斷追問:“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存在哪些行為規(guī)范約束著我們的行為?”“通過這個案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通過層層設問和追問,讓學生從案例回到生活。
第三課時“法律為我們護航”,在“實施保護”板塊教學時,教師播放“11歲女孩花近200萬打賞主播,錢還能要回來嗎”視頻,在學生看完視頻后,設計問題鏈:“你對這位11歲女孩的行為有何看法?”“她花200萬打賞主播,錢還能要回來嗎?為什么?”在結(jié)合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筆者不斷追問:“如果這個女孩有20歲,那么她可以把錢要回來嗎?為什么?”“通過前后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事件中,你認為誰應該負責?如何防止類似的事件發(fā)生?”通過設問和追問,在教學中用足了案例,使問題探究更加深入,促進了學生的深入思考。
第四課時“我們與法律同行”,在“踐行法治”板塊教學時,教師講述自己乘坐網(wǎng)約車的親身經(jīng)歷,并播放“網(wǎng)約車新政實施”新聞,在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后,設計問題鏈:“你有乘坐網(wǎng)約車的經(jīng)歷嗎?”“新法規(guī)的出臺,使網(wǎng)約車合法了,如果你是網(wǎng)約車司機,會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普通乘客,又有何感想?”接著繼續(xù)播放新聞,在結(jié)合學生前面回答的基礎上,筆者追問:“對新聞中乘客的言行你怎么看?”“對新聞中司機的行為你又怎么看?”“結(jié)合新聞,談談如何文明乘坐網(wǎng)約車?!蓖ㄟ^層層設問,步步追問,使教學更加具有法律味道,讓學生更能在思維的碰撞中理解和感悟知識。
通過“問題鏈”對話式教學,課堂強化問題意識,開展深度對話,教學效果明顯。師生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大大增強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思想性、生活性和針對性,激發(fā)了學生思維活力,提升了學生思維深度,為推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提質(zhì)增效。
總之,基于“形”“神”“法” 三個維度的主題單元備課,將“三維”與“單元主題”有機結(jié)合,采用統(tǒng)一的風格進行構(gòu)思,整體出發(fā),統(tǒng)籌安排,設計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案,在教學中實施板塊推進,步步深入,使單元教學“形神兼?zhèn)洹保瑢W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更高層次的感悟和突破。希望這樣的主題單元備課思路能夠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生命力,讓課堂真正“活”起來,更好地實現(xiàn)其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