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 宋丹 胡紫薇 高潔
摘要:文章以《莎士比亞戲劇選》為例,介紹了“以演促學”模式下的英語教學改革。實踐證明,該模式能夠提高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
關鍵詞:以演促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1-0181-02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可持續(xù)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大學英語改革的方向。為了切實提升上述能力,必須將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一個自我提升的動態(tài)過程。但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卻遠未達到改革的目標。課堂仍由教師主導,授課方式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度低,授課效果不佳。尤其是文化類拓展課,在教學期初,學生興趣濃厚,但由于教師采取知識灌輸?shù)姆绞浇M織教學,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沒有機會主動探索,很快課堂變得死氣沉沉。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莎士比亞戲劇選》的任課教師開展了基于“以演促學”的英語教學改革,課程分為教師講解—學生提問—學生講解—匯報演出—論文開題—論文撰寫與答辯六個環(huán)節(jié),突出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實踐證明,只有教師改變角色,由教學的主導者變?yōu)閷W習的促進者,把課堂交還給學生,才能幫助他們提升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思維品質(zhì)。
一、大學英語拓展課現(xiàn)狀
目前我校大學英語課程分為基礎課和拓展課兩類。其中,基礎課面向全校大部分學生,由四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程組成;拓展課面向英語基礎較好的素質(zhì)班學生,他們前三個學期完成四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程,第四學期選修拓展課?,F(xiàn)開設的拓展課包括文化、文學、專門用途和專項技能四類,如英美概況、莎士比亞戲劇選、商務英語和英語寫作等。
二、研究基礎
(一)理論基礎
“以演促學”教學模式通過對教材內(nèi)容、影視劇片段或自編短劇進行表演,使學生迅速融入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從而提高英語學習效果和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绑w演文化”教學法與“以演促學”教學模式契合度高,可用來指導其具體操作。
“體演文化”教學法是由吳偉克等人提出的,以演練文化為目的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最初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绑w演”的含義不僅限于表演,還包括了語言與文化的學習、運用與實踐。該教學法主張模擬真實的語言與文化情景,分析特定行為結(jié)構(gòu)中的時間、地點、角色、腳本和觀眾,通過表演式學習,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
(二)實踐基礎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河北大學于2016年10月成立英語戲劇社,徐寧、高潔、宋丹和胡紫薇擔任指導教師。2017年5月戲劇社在英語周開幕式作匯報演出—《當你老了》;2018年5月戲劇社在英語文化月閉幕式作匯報演出—《麥克白》。兩場演出均由師生合作完成,贏得了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通過問卷和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表演式”英語學習與實踐,戲劇社成員聽與說的能力有了明顯提升。通過研讀名作、改編劇本,學生有了語言和文化的輸入和輸出,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升。詩歌賞析、舞臺劇鑒賞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藝術體驗,提升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戲劇社的成功為“以演促學”指導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實踐基礎。
三、課程概況
《莎士比亞戲劇選》基于大學英語第二課堂英語戲劇社的成功實踐,由戲劇社指導老師共同開設。授課對象為2017級土木建筑、物理和藥學等專業(yè)素質(zhì)班的學生,共55人。該課程融合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優(yōu)勢,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教師主要負責指導和反饋。(1)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2)教學計劃:前15周完成莎士比亞兩部戲劇的劇本研讀、改編與排演;最后兩周完成論文開題、撰寫與答辯。(3)教學內(nèi)容:莎士比亞生平介紹及文學影響;《麥克白》第一幕、第五幕;《溫莎的風流娘們兒》第二幕。(4)授課方式:講座+研討會+工作坊。前兩周任課教師以講座形式介紹莎士比亞生平及文學影響,詳細講解《麥克白》第一幕第一場,為學生講解提供樣板。3—13周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分配講解任務。課前全班總結(jié)閱讀難點,發(fā)給負責講解的組,讓他們在課前查閱資料,做好準備。課上采用研討會的形式,講解組分析劇本的重難點,教師隨后提出問題,全班參與討論。14—15周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學生自行選擇場次、改編劇本并彩排。教師在旁觀察,必要時提供指導。(5)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評價,平時成績占60%,期末論文占40%。其中平時成績分為出勤、劇本講解、課堂討論、匯報演出和論文開題五部分。
四、課程反饋
結(jié)課后,教師設計問卷,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改革的效果。問卷共55份,收回54份。
課前,只有11名學生閱讀過莎士比亞戲劇的中文版或英文版,43人只知道莎士比亞這個名字以及他的幾部代表作。所有的同學都期望通過該課程了解當時英國的社會文化背景、莎士比亞的生平以及研讀某一部作品。50名同學最大的擔憂是語言障礙,怕看不懂原版劇本;43人擔心不了解文化背景,無法理解某些意象的深意。這說明課前學生對本學期學習目標和重難點有清楚的認識。
課中,48名學生表示原版劇本生詞太多、句子結(jié)構(gòu)太復雜,閱讀過程中困難重重;40人表示不了解文化背景,很多意象理解不了,需要同學或老師的講解。大部分同學通過閱讀中文版劇本,上課認真聽同學的講解或上網(wǎng)搜索資料來解決以上問題。75.93%的學生認為課前總結(jié)閱讀困難對于課上聽講有積極作用;100%的學生表示小組分工,每人負責講解一部分的任務設計使他們能夠主動在課前查閱資料、為課上講解做準備。46名同學表示通過主講某一部分劇本,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有明顯提升。
課后,大部分同學表示準備匯報演出時,有了固定的時間、地點、角色、腳本和觀眾,每一次彩排都會加深對原劇本的理解,形成特定的文化記憶。對比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程,他們覺得該課程文化輸入更多,趣味性更強,參與度更高。通過論文開題和撰寫環(huán)節(jié),他們了解了學術規(guī)范,學會了如何搜索文獻、厘清思路、挖掘論點和展開論述。這說明匯報演出、論文開題和撰寫的環(huán)節(jié)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文化背景并學會主動探索,從而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思維品質(zhì)。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會在下一輪實踐做出相應調(diào)整,如只選一個劇供學生精讀;選擇中英文版對照的教材,降低閱讀困難;負責講解的同學事先與老師溝通,保證講解內(nèi)容的準確性;各組盡早確定演出場次,多彩排幾次,熟悉臺詞,醞釀情緒。
五、結(jié)語
以上基于“以演促學”,介紹了《莎士比亞戲劇選》一課的改革措施和實踐效果。盡管分析深度有限,本研究已能說明這次改革是個很好的嘗試,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度,切實提高學生能力。經(jīng)過幾輪的實踐與優(yōu)化,“以演促學”模式可以應用于其他拓展課程,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高瑞闊,鄧景春,劉歡歡.基于ZPD理論的“以演促學”英語教學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6,29(07):89-92.
[2]張曉玲.由教師“獨唱”到師生“合奏”的莎劇教學改革—以《麥克白》為例[J].高教學刊,2018,(06):123-12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model ''Learning by Performing''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of ''Selected Play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It is proved that this model can make students more engaged in class and improve their language competence, thinking quality, cultural literacy and 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 Learning by Perform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