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禎 佟鑫
摘 要:歷經千百年戰(zhàn)火硝煙的晉北古城大同,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孕育了聞名于世的邊塞文化、煤都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汲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在前人不畏艱難、開拓進取精神的引領下,勤勞勇敢的大同人鑄就了璀璨奪目的紅色文化。在海量信息、思想碰撞、誘惑不斷的互聯(lián)網時代,系統(tǒng)完整地梳理大同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轉型發(fā)展不同時期紅色文化的形成脈絡,可以達到洗滌靈魂、凈化思想,教育大眾,提升境界的目的。
關鍵詞:大同;紅色文化;形成脈絡;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3B-0022-02
歷史上的大同曾是北魏京師,遼金陪都,明清重鎮(zhèn),大同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經戰(zhàn)火硝煙洗禮的鳳凰古城在新中國成立后被國務院認定為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因云岡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而舉世聞名,恒山、懸空寺等已經成為大同的旅游品牌而為普通民眾所熟知。然而,大家似乎忘了辛亥革命時期這座古城第一時間奮起響應,無數(shù)革命志士戰(zhàn)斗、流血、犧牲,用他們的錚錚鐵骨鑄就了銅墻鐵壁,為馬克思主義在大同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習近平同志曾經說過,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英雄不可忘、歷史不能忘,銘記歷史、銘記英雄才能找到共產黨員的初心,才能不負人民所望,才能在新時代建功立業(yè),譜寫最美青春篇章。
一、概念界定
(一)紅色文化
目前,學術界對紅色文化的概念還未有準確的定論,不同學者見地不同,大部分的爭議集中在紅色文化的形成時間上,有的學者認為,紅色文化是自共產黨建立起領導全國人民開展的救國圖存斗爭;有的學者則認為,紅色文化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愛國志士開展的救國救亡之路。不論何種定義都肯定了紅色文化的核心概念,即先進的愛國者帶領全國人民在尋求獨立解放過程中凝結形成的先進文化的總和,在此過程中凝聚了愛國者、革命者的愛國情懷、政治理想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道主義價值理念,這也正是無數(shù)理論研究者不斷研究紅色文化的原因所在。
(二)大同紅色文化
大同紅色文化主要指從辛亥革命到新時代城市轉型升級過程中,大同的仁人志士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凝結形成的先進文化的總和,在此過程中鳳凰古城、云中大地涌現(xiàn)出成百上千的革命志士,書寫了不朽的英雄贊歌,催生了壯美瑰麗的大同紅色文化。在現(xiàn)階段,用生動的紅色文化、紅色故事、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來吸引、感動民眾,達到傳承地方紅色文化、提升普通民眾對共產黨執(zhí)政的情感認同,從而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二、大同紅色文化形成脈絡
(一)積極響應、早期建黨
1.大同早期革命情況。
在大同的紅色革命史上,雖然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人物、故事,但是它們確實真實地發(fā)生過,這些真實發(fā)生過的歷史不僅外地人不了解,可能很多大同本地人尤其是年輕人都不熟知。早在辛亥革命時,大同就涌現(xiàn)出一批愛國志士,民主人士祁樂天將自己的家廟純陽宮捐出來作為辛亥革命起義的聯(lián)絡點,宋士杰、李干臣、李國華等人在此點燃了民主革命的火種。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震撼云中大地,大同學生界第一時間奮起響應,在鳳凰古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熱潮。出生在天鎮(zhèn)小鹽場村的王振翼,作為山西學聯(lián)領導人迅速聯(lián)合大同的省立三師(山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第三中學、第五女師四五百人成立“大同學生聯(lián)合會”,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高君宇撰寫《山西勞動狀況》一文,助推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大同的廣泛傳播。
2.大同早期黨組織建設情況。
大同的共產黨組織發(fā)展比較早,早在京綏鐵路大罷工時期,大同鐵路工人就參加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并設立了大同鐵路工會組織分支機構。1922年10月,京綏鐵路工人大罷工之后,就發(fā)展吸收了兩名大同鐵路工人成為共產黨員。大同鐵路工人通過一次次的示威游行,聲援全國各地開展的罷工運動,一定程度上給當時的政府制造了壓力。1926年,閻錫山開始瘋狂鎮(zhèn)壓工人運動,由此,大同工人運動轉入秘密狀態(tài),但大同地區(qū)的革命斗爭從未停止。
(二)英勇抗戰(zhàn),和平解放
大同作為山西六個紅色文化圈之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同民眾在共產黨的帶領下浴血奮戰(zhàn),譜寫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美史詩。據(jù)統(tǒng)計,大同現(xiàn)存紅色遺址遺跡448處,除了耳熟能詳?shù)拇笸`丘縣白崖臺鄉(xiāng)平型關大捷遺址、大同煤礦遇難礦工“萬人坑”展覽館、大同革命烈士陵園、廣靈縣玉福山烈士陵園外,在城區(qū)革命遺址普查中還有關帝廟、東關華嚴寺烈士洞、中共大同城內早期支部等40余處革命遺址,每處遺址中都深藏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在日軍長驅直入、國民黨退敵無策、全國人民陷入絕望之時,平型關大捷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使全國人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大大振奮了民心和士氣,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除了平型關大捷,在廣靈縣馮家溝發(fā)生的馮家溝伏擊戰(zhàn),被譽為繼平型關大捷之后的又一重大勝利,類似的大小戰(zhàn)役不計其數(shù),為抗日戰(zhàn)爭的早日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涌現(xiàn)出許多革命先烈,他們不畏危險、不懼生死,攜家?guī)Ь斓貞?zhàn)斗在最危險的地方,為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生命。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白求恩醫(yī)生曾經在靈丘抗日前線工作了3個月,為了救治受傷的戰(zhàn)士,他連夜冒著嚴寒大雪行程120里連續(xù)工作40多個小時。在靈丘縣楊莊村成立特種外科醫(yī)院之初,白求恩開設醫(yī)療課程,培訓骨干,組建志愿獻血隊并主動報名參加,讓世人見證了這位國際友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和純粹徹底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的高貴品質。
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英雄,李澤就是其中一位,他出生在大同市新榮區(qū),早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商學院經濟系,1939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返回大同開始地下工作,1942年由于叛徒出賣被日本憲兵抓捕,敵人將他的四肢肌肉切開撒鹽,嚴刑拷問,他始終只字未說,最后敵人用400多斤的石磨盤活活將他壓死,犧牲時只有31歲。他的妻子米芳、妻妹米志及妹夫白奇等人繼承他的遺志繼續(xù)同侵略者戰(zhàn)斗。像李澤這樣的革命烈士還有很多,張登峰、張維揚、魏振亞、于振光等等,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云中兒女當長記英雄之功,莫忘歷史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