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運燕 吳聯考
摘要:語文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責任,這就決定了語文在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其給予了語文教學特殊的教育意義。語文課程是豐富的也是綜合的,所以語文素養(yǎng)在德、智、體、美諸多素質中處于基礎地位,而語文素養(yǎng)又是人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也是人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育的目的不單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實際應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更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既重視語文知識的有效傳遞,又要兼顧學生思想品德意識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政教育;語文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1-0157
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雜志發(fā)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強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教師應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教育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把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教材內容的設計是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發(fā)展狀況的,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倡導大量閱讀,重視語言文字的應用,以體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教師應強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引導發(fā)現、鼓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語文教學的思想傳遞,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意識的不斷提升,從而形成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面、積極的思想道德品質。
一、優(yōu)化教育內容,細化語文教學工作,融入思政教育
小學生對事物和社會認識淺,教師要以身作則,通過課堂教學、班級活動、學校活動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人文情懷,精選教學內容,相機引入思政教育。
比如,《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圍繞課題,以作者為什么要發(fā)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呼吁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先了解課文大意,通過抓關鍵句,知道課文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梳理行文思路,了解課文是怎么一步ー步得出“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個結論的,最后可以聯系實際提出拓展性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引導學生將課文中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以達到學以致用。這樣的學習,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環(huán)保意識的培養(yǎng)。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體現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影響是深遠的。根據國家《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深刻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教學中不斷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傳承與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培養(yǎng)學生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將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yǎng)與國家的發(fā)展進行緊密聯系。
二、從語文教材入手,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具備思想道德教育的意義,教師可以將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深入發(fā)掘教材內容,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圍繞“革命歲月”編排了《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整個單元既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又豐富而不單調,表現了統一的精神主旨,旨在引導學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在艱苦卓絕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時應將革命傳統教育自然融入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通過革命先烈的事跡,感受革命志士不怕艱苦、勇敢樂觀、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進而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鑄就堅韌向上、追求理想的品質。
三、注重課外閱讀,拓寬思想品德教育視野
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教師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多讀課外讀物,豐富閱讀積累,并做總結與分享,如從閱讀文章中獲得了什么、吸取了什么經驗教訓等。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書目,如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高爾基的《童年》、經典童話《夏洛的網》等,鼓勵學生積極閱讀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助于優(yōu)秀素養(yǎng)的形成。
四、延伸語文學習路徑,提升社會實踐能力
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教授方法,培養(yǎng)其學習、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敢于擔當、樂于助人。在放寒暑假時,除了給學生布置素質提升作業(yè),還要布置體驗式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比如,給學生布置每天掃地、拖地、學做飯或炒菜,做一件家務事;每天跳繩或打籃球、踢足球、跑步,進行一小時體育鍛煉;每天對家長說一句感恩的話,做一件感恩長輩的事;每天與家長交流一件讓自己高興或難過傷心的事,以及自己的當天學習收獲等。鼓勵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學會感恩、主動與人溝通等優(yōu)秀品質,讓學生把活動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和感想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再通過美篇進行圖文結合,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自己做家務、做善事的成就感和快樂感。這樣的假期綜合社會實踐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讓學生體驗到了服務家人、服務社會的滿足感,還提升了學生的文字綜合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群或者家訪,深入了解學生體驗性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做到有安排、有落實、有評比、有結果。
總之,語文學科的思政教育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教師既要深入研教材,又要結合學生實際靈活處理材,把思想教育融入字、詞、句、段、篇的教學過程中,把語文課堂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區(qū),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拓展到學生生活中,鼓勵學生勤于動手、勤于思考、勤于總結的習慣,以真善美的教育引導學生做真善美的人。
(作者單位:江西省龍南市實驗小學3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