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莉
摘 要:小學音樂課程作為新課改實施的重要抓手。小學音樂課堂依托課程開設,將知識點講解內容有效地融入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讓抽象嚴肅知識變得更加人性化,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增強生命意識,體現出心理教育本身所具有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心理價值;教學實踐
引言
小學音樂課程作為新課改實施的重要抓手,是學校素質教育轉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小學心理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小學音樂課堂依托課程開設,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讓嚴肅知識變得更加人性化、生活化,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增強生命意識,體現出教育本身所具有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
一、小學音樂課堂的心理價值
(一)有效凸顯了新型主體性心理模式
在主體性心理實踐過程中,教育活動者要關照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自我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換言之,小學音樂課堂主體性教育就是要弘揚人的主體價值,確保人的教育者和受教育直接之間能夠修護認知,加強理解共同進步?;谥黧w性心理教育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師生間主體互動,突出學生主體性,實現“以人為本”價值導向和目標追求,適應新時代培養(yǎng)目標,凸顯出目標與手段、結果與過程有機統一。
(二)切實彰顯了小學音樂課堂素質教育內容
素質教育下,音樂教育強調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創(chuàng)設民主形式,確保學生能夠有效投入與教師之間交流和互動,實施啟發(fā)式教育。同時,小學音樂課堂引導教師研究學生個體群體變化,針對不同語境下發(fā)展特質進行有針對性解決。在此過程中,小學音樂課堂課培養(yǎng)學生知情意行等品德和心理結構,完善個體個性化品德結構。同時,小學音樂課堂注重學生心理教育理性化,借助素質教育基本理念,形成道德、情感、實踐道德行為,構建道德思維,進行道德領域評價與反省,增強學生在社會中提高自己道德評價,抵制不良思想影響,進而實現自我心理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明確體現了小學音樂課心理理念
心理生活化就是指教師在進行心理教育時,通過融入生活環(huán)境,引導參與生活現象,實現與自然、社會、人群與人之間有效交流,拓展交流互動載體,用心理知識幫助學生融入社會、感悟自然,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小學音樂相關的心理生活化,借助體驗式教育理念,讓學生獲得課堂上與課本中無法觸及實踐,從而有效融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影響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情景,提升體驗式教學的理念,通過寓教于樂和寓區(qū)域動的教學情景設置,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展示學生魅力,關注社會發(fā)展熱點,做好正確引導,讓年輕一代人格更完善精神、更健全心理的實效性針對性更強。
二、小學音樂課堂心理教學實踐
(一)引導學生欣賞生活,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
在人音版小學教材音樂與人生部分《長江之歌》教學實踐中,針對教學知識中,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日常應用,引導學生自覺接受知識,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水平。教師通過聯系生活,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關于河流的美麗圖案,感受音樂美感,形成明確的感情認知。同時,借助小組合作的模式,鼓勵學生感悟長江的美感。通過圖案欣賞與自由設計,學生經歷了“學習-模仿-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實踐和操作中加深了對于長江的認知。借助創(chuàng)新活動思維碰撞與反思交流,學生能夠更好展示自己、欣賞他人。通過課堂活動課下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用發(fā)現美的眼睛去審視生活中諸多美感,從而有效提升審美意識,培養(yǎng)審美能力。
(二)增強學生生命意識,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
在蒙古族音樂《銀杯》一課教學設計中,教師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后,應當將草原環(huán)境作為拓展內容,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喚醒學生愛護家園責任感與使命感。在《銀杯》具體教學中,教師借助播放美麗的地球等視頻進行有效導入。同時,可以通過分析自己出行的方式,來看待計算自己對于資源和能源浪費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出當前全球和世界能源發(fā)展的現狀,危機以及解決的辦法,又讓學生積極的交流,對于環(huán)境保護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是可以引導學生設計相關的口號和環(huán)保標志,并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喚起全社會對于資源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三、小學音樂課堂心理教學成效與收獲
(一)豐富了小學心理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音樂課順應了小學課改的基本路向,體現了課改發(fā)展的具體內容。其價值體現在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調動其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密切關注社會現象和生活實踐,體現了“學以致用”的實踐價值。經過小學音樂課實踐,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自主學習意識得到加強,從過去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犹剿?,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索,全面發(fā)展的積極性。
(二)提升了學生擔當意識和責任精神
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有意無意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精神,讓學生能夠在科學和有趣評價中形成自我道德發(fā)展內在驅動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培養(yǎng)起到良好鞭策和激勵作用。學校建立學生自我評價、教師即時評價、家長賞識評價、社區(qū)服務評價等全面評價體系,有效記錄學生成長經歷,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結語
小學音樂課堂依托小學音樂課堂課程開設,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欣賞生活,養(yǎng)成良好習慣,增強生命意識,體現出教育本身所具有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
參考文獻:
[1] 陳勇.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力音樂課堂——小學音樂課教材重組策略及教學模式探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