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曉杰
江蘇省宿遷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產(chǎn)科,江蘇宿遷 223800
異位妊娠以輸卵管妊娠最多見,具體指受精卵著床于子宮 體腔之外的部位,研究發(fā)現(xiàn),生殖道炎癥、外源激素、婦科腫瘤,輔助生殖技術,流產(chǎn)等都和異位妊娠的發(fā)生有聯(lián)系[1]。臨床部分異位妊娠患者采取藥物保守治療,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是最常用的終止妊娠藥物療法[2]。近些年因為醫(yī)學技術、手術技術的進步,腹腔鏡手術成為治療異位妊娠的新方法[3],該研究具體對比藥物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的不同應用價值,以該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80例患者為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80例在該院住院治療異位妊娠患者,①納入標準:血β-HCG確診為異位妊娠;經(jīng)超聲檢查子宮腔內(nèi)無妊娠囊;為早期未破裂性,生命體征平穩(wěn);彩超提示子宮附件包塊直徑在5 cm以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字。②排除標準:對該研究使用藥物有禁忌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伴有心肝腎功能障礙;依從度過低;精神障礙性疾病。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手術組40例,年齡22~42歲,年齡平均(32.63±8.90);孕周 5~10 周,平均孕周為(7.31±1.19)周。藥物組 40 例,年齡 22~42 歲,年齡平均(33.40±8.76)歲;孕周 5~10周,平均孕周為(7.53±1.26)周。 該研究獲得患者知情同意,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年齡、孕周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手術組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時患者保持平躺,實施全身麻醉,進行氣管插管,作一個1 cm左右的臍部穿刺孔,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氣腹壓力控制在12~14 mmHg之間。氣腹建立好后將腹腔鏡置入,患者轉(zhuǎn)為臀高頭低的體位,在左下腹髂前上棘上方2 cm作第2穿刺孔,在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處作第3穿刺孔,放置操作器械,對盆腔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確定妊娠具體部位、病灶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輸卵管切開取胚術或者選擇輸卵管切除術。①輸卵管切除術:暴露輸卵管,自輸卵管傘端沿輸卵管下緣,電凝切斷輸卵管系膜至輸卵管間質(zhì)部,切除輸卵管。②輸卵管切開取胚術:在輸卵管妊娠部位表面張力最大處,縱行切開輸卵管長約1~3 cm,用無損鉗取出胚胎、絨毛組織,電凝止血,清理輸卵管內(nèi)殘余絨毛組織。
藥物組接受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10950347)聯(lián)合甲氨蝶呤(國藥準字 H200742446)治療,甲氨蝶呤選取50 mg/m2肌肉注射,4~7 d血β-HCG下降<15%應重復劑量治療,每周注射一次,共注射2~3次。米非司酮片口服,50 mg/次,2次/d,早晚各 1次,持續(xù)治療 6~7 d,注意服藥前、服藥后2 h不能進食。治療期間指導患者保持足夠休息,減少活動量,禁止性生活,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注意腹痛及陰道流血情況,動態(tài)監(jiān)測血β-HCG和盆腔彩超。及時了解腹腔內(nèi)出血及包塊變化。
①比較兩組異位妊娠治愈成功率、住院時間、醫(yī)療花費、并發(fā)癥。手術組治療成功標椎:血β-HCG<5 IU/L,超聲檢查包塊縮小至≤30%,藥物保守治療患者經(jīng)保守治療后沒有進行手術治療為治療成功。②治療前、治療后1周分別測定兩組患者β-HCG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β-HCG水平恢復正常時間。
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組接受腹腔鏡手術后異位妊娠治療成功率高于藥物組,并發(fā)癥少于藥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成功率、并發(fā)癥比較[n(%)]
手術組接受腹腔鏡手術后住院時間短于藥物組,醫(yī)療花費少于藥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醫(yī)療花費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醫(yī)療花費比較(±s)
組別 住院時間(d) 醫(yī)療花費(元)手術組(n=40)藥物組(n=40)t值P值5.23±2.26 7.56±2.39 4.968 0.000 3 625.59±238.57 4 895.23±362.50 18.504 0.000
治療前手術組與藥物組血清β-HCG水平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兩組血清β-HCG水平均有下降,手術組更明顯低于藥物組(P<0.05),手術組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后血清β-HCG水平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藥物組(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β-HCG水平變化及治療后恢復正常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β-HCG水平變化及治療后恢復正常時間比較(±s)
組別 β-HCG恢復正常時間(d)手術組(n=40)藥物組(n=40)t值P值β-HCG(IU/L)治療前 治療后1周19.88±4.34 23.65±5.14 3.524 0.001 1 422.39±165.69 1 428.65±170.13 0.167 0.868 345.23±40.27 655.50±42.39 6.519 0.000
早期診斷異位妊娠是保證患者早期得到治療的前提,診斷的依據(jù)主要有病史、癥狀,陽性體征、超聲檢查結果,β-HCG水平[4]。對于確診后的異位妊娠,臨床強調(diào)早期治療,由于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手術逐漸替代開腹手術,成為異位妊娠的主要治療方法,不過也有部分患者為了減輕創(chuàng)傷,仍首選藥物保守治療[5-6]。為了了解腹腔鏡手術治療與藥物保守治療的不同效果,該研究手術組患者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藥物組選擇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的藥物治療,結果顯示,手術組異位妊娠治療成功率為100.00%,明顯高于藥物組成功率 90.00%(χ2=4.210,P<0.05),且手術組住院時間為(5.23±2.26)d,短于對照組(7.56±2.39)d,另外醫(yī)療花費、并發(fā)癥均少于藥物組(P<0.05)。表明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更徹底,患者能夠更迅速康復出院,醫(yī)療負擔也能夠明顯減少,并發(fā)癥少。另外發(fā)現(xiàn),手術組患者在治療后1周血清β-HCG水平均明顯低于藥物組,同時血清β-HCG水平恢復正常時間為(19.88±4.34)d,均短于藥物組(23.65±5.14)d(P<0.05),汪玉蓮等[7]研究顯示,手術組住院時間為(8.16±2.08)d,血 β-HCG 水平恢復正常時間為(7.83±2.01)d,均短于保守組(15.39±3.23)d、(14.21±3.12)d(P<0.05),與該研究結果一致,證實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夠使異位妊娠患者治療更徹底,術后康復迅速,治療效果更為滿意。
藥物保守治療中,應用的米非司酮是一類孕酮拮抗藥物,抗受精卵著床、終止妊娠效果突出,用藥后能夠和孕酮受體競爭性結合,促使絨毛組織壞死、蛻膜壞死,最終胚胎被殺滅[8-9]。另外聯(lián)合應用的甲氨蝶呤屬于一類抗代謝類細胞毒性藥物,能夠結合細胞中二氫葉酸還原酶,使二氫葉酸還原酶活性明顯減低,防止其向四氫葉酸轉(zhuǎn)變,破壞胚胎DNA、RNA、滋養(yǎng)細胞分裂,影響胚胎發(fā)育,最終促使胚胎死亡[10-11]。但是,甲氨蝶呤對人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消化道反應、腎臟毒性、骨髓抑制、藥物性肝炎,還可以出現(xiàn)脫發(fā),皮炎以及藥物性肺炎等,機體全身不適感明顯,不能耐受;適應證局限,僅適于異位妊娠早期未破裂型,而且臨床也發(fā)現(xiàn),并非全部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均能夠保守成功,部分患者在保守治療失敗后仍需要轉(zhuǎn)為手術治療,由于腹腔內(nèi)出血,血液刺激、創(chuàng)面炎癥反應,纖維蛋白沉積、凝固,導致附件包裹、粘連、扭曲,盆腔內(nèi)形成廣泛粘連,甚至與腸管間致密粘連,延長手術時間,手術難度增加,使以后發(fā)生慢性盆腔疼痛,甚至腸梗阻、不孕、再次異位妊娠等并發(fā)癥,患者承受更大痛苦,且醫(yī)療負擔也更重[12]。腹腔鏡手術治療,在小切口下通過腹腔鏡器械設備的應用就能夠獲得寬闊視野,能夠直接檢查盆腔,可以將病灶情況直接顯示出來,視野更加清晰,手術準確、精細,另外因為腹腔鏡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少,手術引起的腹膜局部炎癥反應小、有效降低粘連的發(fā)生,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康復迅速。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手術治療異位妊娠的效果要優(yōu)于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能夠提升治療成功率,加快患者出院,減輕患者醫(yī)療負擔,有更明顯應用價值,適用于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