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9年1月30日,民政部發(fā)布了“2018年4季度各省社會服務統(tǒng)計數據”,2018年全國結婚率為2013年以來的最低,其中離婚登記人數高達380萬,離婚率持續(xù)走高。分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離婚過于自由,存在輕率離婚。另一方面源于家庭暴力,并且有關家庭暴力制度中,存在明顯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家庭暴力受害方只有離婚才可以請求損害賠償,這讓受害方在持續(xù)婚姻和離婚后請求賠償之間,進退為難。本文從社會婚姻狀況出發(fā),結合婚姻制度,提出離婚公示制和家庭暴力婚內賠償制兩種改善建議,論述其對緩解離婚率的影響和作用,希望對婚姻法的修訂有所啟示。
【關鍵詞】 輕率離婚 家庭暴力 離婚公示制 婚內賠償
1. 離婚公示制度
《婚姻法》第31條規(guī)定協議離婚的實質要件雙方自愿,《婚姻登記條例》第13條規(guī)定協議離婚的形式要件,即對證件、證明材料的審查。然而實際操作中,客觀主義認定標準儼然已淪為“形式主義”,即在雙方當事人簽字后,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就只剩下了蓋章、發(fā)放離婚證的機械性操作,這使得離婚門檻降低,變得很隨意,不少夫妻為房子拆遷的利益而“假離婚”。針對此問題有學者提出可以借鑒臺灣地區(qū)的見證人制度,即在程序上要求協議離婚采取書面形式,并且必須有兩名以上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證人簽名作證才為有效的離婚協議。但筆者認為見證人制度不太符合大陸國情,因為中國傳統(tǒng)是百年好合,作為離婚見證人要擔很大的道德風險,如果離婚后男女雙方各自生活如意,自然不會找離婚見證人問責。反之,如果離婚后有任何一方后悔,卻又因其他原因難以復婚,此時離婚見證人成為被問責的對象,將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另外離婚見證人制度,往往傾向于為了見證而見證,以交易為前提的見證人往往不能客觀真實了解離婚雙方的感情狀況。綜上理由,臺灣地區(qū)的離婚見證人制度在中國大陸適用存在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但也存在借鑒之處,即打破“離婚是雙方私事”的傳統(tǒng)觀念,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適用離婚公示制度來緩解輕率離婚的問題,即將包括離婚狀況在內的婚姻狀況公示在相關網站或專門部門可供他人查詢。此觀點的反對者認為婚姻狀況屬個人隱私,需要進行嚴格保護,不適合公開。筆者認為既然我國堅持婚姻自由原則,包括公民可自由選擇結婚和離婚,那么社會應充分尊重婚姻當事人的選擇,不能以婚姻狀況作為被歧視和被不公平對待的理由。另一方面離婚公示制度可遏制婚姻欺詐發(fā)生,以及假結婚、假離婚、無效婚姻、重婚在社會監(jiān)督下降大大減少。離婚公示制度可以緩解離婚率增加主要是增加了社會監(jiān)督,離婚公示同離婚見證人制度共同特點是讓事外人知曉離婚狀況,但兩者也存在區(qū)別,前者是事前知曉并參與離婚的過程,后者是事后知曉離婚但無法干預夫妻雙方離婚,后者更符合婚姻自由原則。
2家庭暴力婚內賠償制度
針對家庭暴力的問題,《婚姻法》第46條規(guī)定了發(fā)生家庭暴力,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但司法解釋對受害方損害賠償請求作了限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9條明確規(guī)定,“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當事人不起訴離婚而單獨依據該條規(guī)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從邏輯上來說,受害方為了請求損害賠償只能選擇先離婚,換而言之,在保障婚姻和保護財產利益上,法律的態(tài)度是選擇了后者,規(guī)定了以離婚為前提的家庭暴力損害賠償。家庭暴力婚內請求損害賠償理論界存在兩種觀點,贊成方認為如果夫或妻一方因其侵權行為損害了另一方的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理應為其過錯行為承擔民法規(guī)定的民事賠償責任,其法律依據是《民法總則》第3條、第112條、第120條。目前婚內賠償存在困境,我國絕大多數夫妻都適用法定共同財產制度,很多家庭并未明確區(qū)分家庭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不離婚怎難以區(qū)分出施暴方財產進行賠償。針對此問題有學者建議在法律層面將婚前財產公證作為結婚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有利于用個人財產進行婚內賠償,另一方面也不會出現隱匿婚前財產的情況。馮象先生反駁了這種觀點,其認為婚前財產公證可能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公證員能夠通過直接觀察來核實的事實十分有限,畢竟不是偵查機關,其證明停留在形式,如文書格式、副本內容、當面簽字等“印章屬實”的情況,并且《民事訴訟法》第67條規(guī)定“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另一方面,公證并不能決定財產存在、占有等事實或法律上的權屬,而是夫妻雙方關于婚前財產范圍和歸屬的約定,方便未來夫妻間涉及財產的糾紛解決,并且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可以與婚前財產公證的結果不一致。此觀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其一,根據家庭暴力情形、侵害程度等縮減夫妻共同財產中施暴方的財產份額,同樣達到使施暴方財產權減少受害方財產權增加的效果,達到懲罰施暴方和損害賠償的目的,并且婚內共同財產一旦劃為受害方個人財產,即可自由處置。需要注意兩點,彌補受害方損失應當符合民法中的填平原則,和將夫妻部分共同財產劃為受害方個人財產應充分考慮對以后夫妻正常生活的影響,避免帶來不便;其二,此方法不強求夫妻雙方婚前財產公證,符合我國婚姻習俗,我國夫妻結婚時往往對財產的態(tài)度都是委婉的,極少有夫妻會約定夫妻財產制度;其三,在實行方面,如遇夫妻一方不認可將財產認定為共同財產進行劃分,而認為其本身為個人財產,根據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要求該方提供證據證明其為個人財產,此一方既可以是施暴方,也可以是受害方;其四,這對夫妻雙方起到警示作用,即便婚內沒有個人財產也可以對其進行懲罰,讓有意施暴者在施暴前三思,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緩解婚內家庭暴力問題??偠灾?,此方法主要解決受害者不愿意以離婚作為損害賠償的前提,緩解離婚率高的問題,以及施暴方沒有或不足以賠償同樣會受到因暴力帶來的財產上的懲罰,使得發(fā)生家庭暴力,不以離婚為前提的損害賠償同樣能施行,這樣降低離婚率,緩解適婚年輕人對婚姻的恐懼。如果夫妻間施暴方個人財產足以賠償受害一方,排除適用以上方法。
【參考文獻】
[1] 石雷. 英國現代離婚制度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學, 2014.
[2] 曾璐瑤. 離婚合意實質審查的制度完善[D]. 法制博覽, 2018.
作者簡介:肖思慧(1994.1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湖南,單位:湘潭大學法學院,學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地方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