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亭
[摘 要]小學文言文教什么?怎樣教?教師可以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chǔ)”和與文本相關(guān)聯(lián)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chǔ),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口,設計趣聊、趣讀、趣解、趣講四個板塊,讓學生趣味盎然地學文言文。
[關(guān)鍵詞]文言文教學;教學目標;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8-0078-02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次安排文言文《司馬光》。對于第一篇文言文的教學定位,《教師教學用書》在編寫說明中是這樣表述的:“安排文言文《司馬光》,以學生熟悉的故事內(nèi)容,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保ā督處熃虒W用書》第3頁)?;谡n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文本的特殊性及學生的基礎(chǔ),把“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作為本課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又因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理解課文意思”,所以把能夠借助注釋、插圖理解課文內(nèi)容,簡單講述故事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目標。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上述目標呢?筆者嘗試開展了以“標”導之,以“趣”貫之的板塊教學活動。
板塊一:趣聊
筆者在教學時,從聊課題到聊故事再到聊發(fā)現(xiàn),點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今天我們認識一位古人,和老師一起寫他的名字——司馬光。司馬是他的姓,像這樣兩個字的姓叫復姓。他小時候做過一件了不起的事誰知道?(生:砸缸救人)。誰能講一講這個故事?(生講故事。教師出示白話文的課文,學生讀。)
師:可是在古代,這件事情是這樣寫的。(出示文言文課文,讓學生讀,然后對比出示,讓學生說說兩篇課文的語言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
白話文:人教版第二冊課文(略)
在充分交流的基礎(chǔ)上,師小結(jié):像這樣語言簡練、意思難懂、非常難讀的文章叫文言文或古文。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倍d趣的產(chǎn)生,首先要消除小學生初識古文的陌生感?!耙詫W生熟悉的故事內(nèi)容”切入,通過文白課文的直觀比較,既消除了陌生感,為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理解課文意思”做鋪墊,又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落實課后“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學交流”的習題要求。
板塊二:趣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文言文自身所具有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都要通過朗讀來感悟。那怎樣讓初識文言文的小學生樂讀、會讀呢?這就要在讀的形式上動腦筋,融朗讀方法于學生喜歡的形式之中,激發(fā)讀的興趣。
如,筆者在教學中先搖頭晃腦示范讀,引得學生陣陣歡笑。此時,我不失時機地問:想學嗎?方法很簡單,在詞句間停頓的地方點一下頭,同時聲音拖長,然后順時針畫弧抬頭。現(xiàn)在,跟老師學讀課文。
出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學生興趣盎然的模仿讀,在快樂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讀出古文的停頓和韻味,落實了課后“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的要求。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源于模仿,源于寓教于樂。上述案例,先通過搖頭晃腦示范讀的有趣形式,激發(fā)學生讀古文的興趣。搖頭晃腦的形式背后,暗含古文朗讀的技巧和方法,這樣把枯燥的讀讀出停頓,聲斷氣連的朗讀方法變得有意思,使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跟讀、學讀中拉近了與古文學習的距離。
板塊三:趣解
趣解,是指引導學生能自主讀懂所學內(nèi)容,并在理解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趣解能讓學生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讀懂文言文的語文實踐中。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遷移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讀懂古文,并輔助積極評價,就能激發(fā)學生讀懂內(nèi)容的興趣。
如,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復習第二單元“運用多種方法,解難懂的詞語”的方法,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教師出示:
然后示例方法,師生一起完成“借助注釋欄”。教師引導:讀懂文言文,“借助注釋”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結(jié)合注釋你讀懂了哪些詞語呢?完成表格“借助注釋”一欄,按照“我運用借助注釋法,知道了 ? ? ? ? (哪個詞)是 ? ? ? ? (什么意思)。進行全班交流。(當生交流注釋③時,引導看插圖,把理解詞語“甕”和認識事物結(jié)合起來。)
最后遷移運用,運用所學解詞方法讀懂詞語。教師引導:借助注釋和文中的插圖,我們能大體了解故事內(nèi)容。你還有不懂的詞語嗎?看看能不能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呢?(學生按照借助注釋解詞的樣子,找出不懂的詞語,選擇方法解詞,并按照說話句式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教材為學生理解文言文附了注釋,因此借助注釋“理解課文意思”就成了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理解詞語的方法在第二單元已梳理訓練,所以在陌生的語境中會運用學過的方法是達成重點目標的需要,也是學生形成理解能力的需要。另外,采用自評得星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讓興趣貫穿理解內(nèi)容的始終。
板塊四:趣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因此,講故事既是課程的要求,也是本課重點教學目標。怎樣在講的層次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我采取了下面的做法。
表演講,進一步理解古文意思。師:表情和動作能幫助理解古文意思,不信請看(師表演講)——群兒戲于庭(手:做拍手的游戲),一兒登甕(腳:抬起),足跌沒水中(身:搖晃,臉:驚恐)。眾皆棄去(身:跑離講臺),光持石擊甕破之(眼:尋找,手:搬舉狀),水迸,兒得活(手:攙扶狀,臉:露喜色)。
師:看懂了嗎?加上動作和表情就能幫助理解古文的意思。像老師這樣表演講,好不好?(在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仔細觀察:1.游戲的形式。2.棄去時的表情。3.擊甕時的動作。待學生表演講后,利用采訪交流的形式,豐富“戲”之形態(tài),理解“棄”之慌亂,感悟“擊”之智勇。)
換角色講,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在學生表演講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變換角色,把司馬光換成“我”,適當?shù)募由蟿幼鳌⒈砬?。講的過程中教師可適時點撥,如當講眾兒“棄去”時,教師可引導想象小朋友具體怎樣表現(xiàn)的呢?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進行表達;再如講到光“持石擊甕”時,引導學生結(jié)合圖片中假山的信息,體會砸缸辦法之妙,利用對比,感悟人物形象。
綜上所述,筆者想強調(diào)小學文言文的教學過程應該貫之以“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目標應立足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chǔ)”和與文本相關(guān)聯(lián)的“生活經(jīng)驗”。教學內(nèi)容應立足學生在學習前和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確定指向教學目標的適宜內(nèi)容。小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有以“標”導之 ,以“趣”貫之,才能由“知之”到“樂之”。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