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小明
【摘要】小學是數學學習的重要階段,也是整個數學學習體系的重要基礎階段,因此,學好數學對日后的學習及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教師來說,如何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提升課堂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通過明確師生教與學的主次關系、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增加課堂上的互動性、開展互動式教學等方法能改善傳統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地進入到學習活動當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效率;互動性;有效
要想讓小學數學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則需要教師多花心思制訂一些符合小學生特性的教學方式方法.新課標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可見數學課堂教學互動的重要性,然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思維靈活,活潑好動,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互動教學虎頭蛇尾.如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在“課堂生活”中去學習數學、應用數學,達到樂學、會學的教學目的.
一、明確師生教與學的主次關系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教師需要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能力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部分教師為了多傳授知識給學生,多數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總擔心學生學得不夠好,掌握得不夠透徹,所以不厭其煩地重復再重復.然而他們卻忽略了課堂的中心是學生學,而不是教師教;因為數學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
二、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因年齡尚小,對新生事物帶有強烈的興趣.而教師在課堂上則習慣按教案或課件上課,缺少課堂精彩的生成.如果教師一直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則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只會讓他們感覺枯燥無味,從而產生走神、厭學的不良情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讓每名學生都能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則尤為重要.
三、增加互動性、開展互動式教學
(一)精預設,重生成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教學活動既要“預設”又要“生成”,只有精心地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精巧的預設從哪里來?我們在備課時就要考慮教材與學情的結合,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可以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精心設計各種有趣或稍有深度的問題來觸發(fā)學生的思維,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與學生做了一個游戲:讓學生隨便說出一個數,我以非??斓乃俣雀嬖V他們能不能被3整除,則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很多同學紛紛想知道其中的奧妙.正當我欲開始賣弄這個秘密的時候,一名學生卻揭了我的老底:“我知道方法,只要把這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加起來,如果這個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也能被3整除.”天機被識破,怎么辦?我將他的話反問了好幾個同學,并啟發(fā)道:“你們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嗎?除了他說的,你們認為還有別的特征嗎?”這時有幾個同學也提出了他們的猜想:如,個位上是3、6、9的數可能被3整除;個位上是3的數可能被3整除;個位上是0、3、6、9的數可能被3整除.于是,我讓同學們分小組討論,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驗證上面的幾種猜測哪些是正確的,哪些又是錯誤的.學生很快就有了結果.這一課因為有了課前的預設,遇到“課堂意外”時就不會因突發(fā)情況而措手不及,反而使課堂的生成變得更加精彩,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探究和驗證,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效率.
(二)常交流,重個性
課堂活動是一種雙向合作的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活動.新課標提倡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建立多元的課堂交流模式.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應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大面積的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教師要學會做引導者,要懂得在關鍵處點撥,讓問題之火在學生之間傳遞.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問題和探究交小組進行討論交流,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啟發(fā),達到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們可以讓孩子走上講臺,也可以讓大伙“開火車”接龍,還可開展學生的課堂小辯論等.作為教師,要給學生推理、驗證的時間和空間,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手、腦、耳、眼、口等參與學習活動,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的習慣.
(三)常動手,促探究
在數學教學內容中,很多問題是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小學數學教材里有很多拼一拼、試一試、做一做、練一練等.教學中,教師要領會教材的用意,讓學生經歷猜測、推理、操作、驗證等思維過程,通過直觀的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如在教“梯形面積計算”時,可讓學生嘗試把梯形也轉化成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或其他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的活動把梯形變成了兩個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等,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手腦并用、自主探索,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嘗到了探究知識的樂趣.
四、結 論
正如著名教育家卡美紐斯在《大教學論》描述的那樣: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互動數學就是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課堂,數學教學過程實現教師是指導者.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從而感覺學得有滋有味、有成就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學課堂.當然,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還有待不斷探索與嘗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