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賢
關鍵詞: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
摘 要:文章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務及供給側改革的內涵,探討了市場型供給模式、分權化供給模式以及政府主導型供給模式等不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的優(yōu)缺點,結合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現(xiàn)狀,提出了秦皇島市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和市場參與”的多元化公共文化供給模式改革方案。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09-0111-03
1 背景
世界各國的歷史都表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繁榮與其自身文化的發(fā)展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擁有較強經(jīng)濟實力的國家尤為關注自身的文化發(fā)展及提升?,F(xiàn)階段,我國的社會與經(jīng)濟得到迅猛發(fā)展,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也會隨之得以顯著提升,確保我國在國際上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能夠在國際競爭過程中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地位。此外,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jīng)歷了40年時間,各個產(chǎn)業(yè)都在轉型和升級,正逐步朝著能耗小、環(huán)境優(yōu)以及附加值高這一趨勢發(fā)展,而文化產(chǎn)業(yè)也逐漸轉變成為國家凝聚力量、強化社會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動力。然而,目前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面所采用的傳統(tǒng)模式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能力,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有關部門需要對此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確保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及建議。
2 公共文化服務及供給側改革內涵分析
所謂公共文化服務,指的是我國政府部門不以營利為目的,為廣大民眾提供各種文化產(chǎn)品及文化服務,有效保障我國公民的文化權益。公共文化服務最核心的精神便是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其服務對象包括社會全體人員。我國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基于我國公民所擁有的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我國公民能夠獲得最基礎的文化服務,并非為公民提供其所需的全部文化需求,而這一特點是公共文化服務與當前市場中一些營利性文化服務的根本性差異。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屬性特征尤為明顯,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
供給側改革最主要的目標是進一步提升供給質量,優(yōu)化供給結構,持續(xù)增加有效供給,使供給結構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同時也具備更高的靈活性,從而為人們文化需求的滿足提供可靠保障。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是確保供給與實際需求相匹配,借助于結構優(yōu)化與調節(jié),確保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質量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過程中,我國基于供給側角度開展研究工作,并不是不重視公眾的實際文化需求,而是建立在文化需求基礎上的一種供給側改革,依照民眾自身的文化需求情況確保供給服務改革更有針對性,使供給服務效率得到提升,進一步減少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成本投入?;诠┙o側改革角度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分析與研究,是未來發(fā)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方向與全新動力,對于我國公共文化體系構建工作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3 不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分析
3.1 市場型供給模式
這種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以社會為主導,政府僅僅發(fā)揮引導作用。在市場型供給模式下,政府在對文化市場秩序進行規(guī)劃時采用的是法律方式,而不是行政方式。政府會成立相應的代理機構,而這些機構不僅會為一些非營利的文化組織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同時還會給予這些非營利文化組織相應的優(yōu)惠扶持政策。政府要充分調動多種社會力量,借助于社會上的文化組織與民眾開展溝通與交流工作,確保能夠更好地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在這種供給模式下,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無須設立文化主管機構,但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對社會力量以及社會資本加以鼓勵與引導,確保這些資源能夠更多地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
3.2 分權化供給模式
這種供給模式主要是利用相應的中介組織和機構等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對各種文化資源進行分配,開展各項事務的管理工作。一般情況下,中介組織或機構等均屬于半官方性質的,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能夠自主開展服務工作。這種供給模式以文化服務資源得以合理供給為基礎,在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由政府及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目前最為典型的分權供給模式為三級模式,即處在最高層的中央政府主要組織開展政策制定工作以及經(jīng)費劃撥工作,處在中間層的各級政府組織以及非政府管理機構對中央政府制定的相關政策進行嚴格執(zhí)行與落實,對于下?lián)芙?jīng)費進行合理分配,而處在基層的組織則屬于經(jīng)費直接使用方,不同的機構公同構成了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3.3 政府主導型供給模式
在這種類型的供給模式下,中央政府以及各級公共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相對而言,私人機構或是一些公益性組織則屬于從屬單位。政府主導下的供給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中央政府及各級政府中均設立了文化主管部門,并且設置有相應的行政管理機構,中央所設立的文化部和各級政府所設立的文化行政機構間在行政方面存在隸屬關系。
以上三種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其對應的優(yōu)缺點如表1所示。
4 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現(xiàn)狀
2017年,秦皇島市文化產(chǎn)業(yè)單位有1,952家,同比增長14.8%,從業(yè)人數(shù)有38,972人。全市各類出版物銷售收入達12.4億元,同比增長13.8%;電影和各類演藝演出票房收入達6.2億元,同比增長13.7%,其中票房達7,200余萬元,在河北省排名第三;影院建設同比增幅5.5%,影廳發(fā)展同比增幅8.2%,票房收入同比增幅79.8%;各類藝術品交易額達42.5億元,同比增長11.2%。2017年,秦皇島市文藝團體出市、出境演出共600多場,其中“華夏夢都·才子之鄉(xiāng)——河北省秦皇島市文化展示月”活動在北京恭王府舉辦,多角度呈現(xiàn)了秦皇島各地的厚重文化。
4.1 以政府購買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以政府購買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政府借助招標方式及財政專項資金,為社會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部門依照社會上文化組織及文化機構所提供相應服務的具體質量情況和數(shù)量情況支付相應費用。近年來,秦皇島市政府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向秦皇島市音樂團、秦皇島市雜技團及秦皇島市戲劇團等多個藝術團體采購了多達數(shù)百場的文化服務,同時,秦皇島市政府還為當?shù)鼐用衩赓M發(fā)放惠民卡,購進優(yōu)質電影達幾百場,確保了秦皇島市民能夠享受到更加豐富與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4.2 以政府引導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社會上的一些機構及個人等可以借助捐贈、贊助及直接參與的方式,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秦皇島市在開展博物館及圖書館建設工作時,借助網(wǎng)絡、傳統(tǒng)媒體等多種途徑向秦皇島市民征求意見,鼓勵秦皇島市民積極提供藏品或提供線索,不斷對社會資源進行引導,確保更多的社會資源能夠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例如,秦皇島市政府組織的“秦皇島市群眾廣場文化巡禮活動”共建設市級及縣級廣場達19個,鄉(xiāng)鎮(zhèn)級廣場及村級廣場的數(shù)量則高達764個,在廣場上每天都舉行市民參與的演出活動。秦皇島市全面參與演出活動的人數(shù)超過十萬人次,觀看演出的觀眾更是超過了一百萬人次,這些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提高了公眾的幸福指數(shù),也極大地提升了公眾開展文化活動的水平。
4.3 以市場、政府及社會三方合作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一些專業(yè)的文化單位或民營公司與政府建立了合作關系,對一些公益性質的文化基礎設施進行管理及運營。例如,秦皇島市于2017年8月27號啟動地方戲曲文化惠民活動,一共吸引了8家劇團參與,在秦皇島市各地開展了多達113場地方戲曲惠民演出活動。
5 秦皇島市“政府主導、社會和市場參與”的多元化公共文化供給模式改革方案
5.1 政府、社會機構及市場不同主體分析
在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中,政府部門所發(fā)揮的主導作用主要是為公共文化服務建立相應的平臺,對社會組織加以有效引導,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舉辦多項惠民活動等,而社會機構及企業(yè)單位等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不同供給主體所采用的主要供給方式及對應的供給內容如圖1所示。
5.2 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關系
要想確保秦皇島市所構建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秦皇島市政府應以多元治理的角度為切入點,將本來應由市場承擔的責任對市場放權,確保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能夠進行準確的定位,逐步從一般性質的文化市場中退出來,使秦皇島市政府由以往的直接辦文化逐漸轉變?yōu)樘峁┪幕?。在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政府應由采取行政手段逐步轉變?yōu)橐允袌鰹閷颍瑫r輔以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進一步規(guī)范文化市場。從整體上看,秦皇島市政府應多關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對其他種類的公共文化服務應主要發(fā)揮引導作用,以社會機構及企業(yè)等為主體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另外,秦皇島市政府還應在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方面、資金方面及政策方面提供更便利的條件,積極引導社會多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構建穩(wěn)健、高效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確保公眾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文化服務。秦皇島市政府公共文化供給關系見圖2。
6 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作用與職能是提升公民文化素養(yǎng),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工作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但也不代表政府應對公共文化服務大包大攬。政府應明確自身的職責,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而且也應積極地對社會組織及企業(yè)等進行引導,確保社會組織和企業(yè)能夠廣泛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工作中,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營造更為優(yōu)良的環(huán)境,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羅賢芳.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研究[J].情報探索,2018(6):32-35.
[2] 金穎若,盤曉愚.推進供給主體多元化 改善公共文化服務[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44-55.
[3] 文君.需求導向的上海城市社區(qū)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研究[J].中國報業(yè),2018(4):16-18.
[4] 吳一凡,梁勇,土曉曄.陜西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現(xiàn)狀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8(2):158-160.
[5] 潘家棟.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引領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溫州、麗水、金華三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調研[J].政策瞭望,2018(1):47-49.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