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悟龍
【摘 要】 小學要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通常在教學中,學生的德智體美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鍛煉。但學生的勞動量較少,他們對于勞動的認識還較為淺薄,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勞動實踐還需要親自參與才能夠得到體悟。小學時期的勞動教育,應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獲得快樂與滿足感,應試教育弱化了學生的勞動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變革,勞動技術教學的重組是必要的,應改變枯燥的講說模式,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明白道理,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成為一個擁有勞動意識的人。
【關鍵詞】 小學勞動技術教學 ?培養(yǎng)學生 ?動手能力
引言:
勞動技術教學能夠讓學生發(fā)現更多生活中有趣的事,摸索勞動的規(guī)律,收集信息模擬勞動方式,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智力發(fā)育,勞動中對有關的事物分辨,判斷選擇勞動形式,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短時間的提高,讓學生能夠掌握勞動技術并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念。勞動實踐課程應圍繞學生的成長特點展開,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樂于探索勞動中的趣味,并激發(f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勞動教育獲得學生的喜愛,誘導學生懂得去自主探索和思考。
一、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實踐興趣
在勞動中學生感受到了光榮和樂趣,他們就會在課后依然樂此不疲地展開勞動,對勞動充滿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向往。只有不斷地耕耘才有收獲,讓學生從小就樹立勞動意識,在學習上也激發(fā)出學生上進的動力。同時勞動教育應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對于勞動本身的了解不多,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學生也做不好,教師給予正當的示范,并鼓勵學生從示范方式中找尋是否有更加便捷的方式。基于勞動激發(fā)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勞動中讓學生不斷地累積知識,并嘗試通過多樣化的勞動形式積攢經驗,在學生作為主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鼓勵和獎勵,學生通過勞動收獲了成果??吹阶约嚎上驳膭趧映煽儯矔趧赢a生興趣,更加樂于參與實踐,營造出寓教于樂的教學環(huán)境。
二、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教師需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優(yōu)化,持續(xù)吸引學生的關注度,定時總結教學得失。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是勞動與技術課程的關鍵點,只有始終使學生以積極探究的態(tài)度去進行學習實踐活動,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與質量。如教師在講授勞技課程中《植樹》的相關內容時,可為學生聯(lián)系義務種植基地,帶領學生在植樹活動中體驗勞技課程的實踐性。而后,還可分派學生輪流澆水、修剪等,對所植樹苗長期照顧。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能使他們積累大量的生活常識,親近大自然,還有利于其形成責任擔當意識。相比于單純地在教室內講授勞技知識,小學生們當然對這種課外實踐活動更感興趣,也更愿意跟老師交流和增進感情。通過此類活動,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真正明白學習這門課程的價值和意義。
三、教師要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性
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交互式”教學模式,通過激勵、探索、創(chuàng)新來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平等、自主、和諧的氛圍中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同時掌握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強化協(xié)作精神,增強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例如在“柳條編織”的教學中,按照“授受式”教學模式,教師先講解制作步驟及要求,然后學生按要求操作。筆者改變這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力設計造型,再動手付諸實踐。如此一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愿異常強烈,不同的制作方案異彩紛呈,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極大的釋放。
四、在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勞動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美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科學地與其他學科進行橫向聯(lián)系或跨學科的體系滲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把各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通過多學科的知識滲透引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五、走出課堂,發(fā)揮學生的技術實用性
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很有限的,而組織勞動技術興趣小組,讓學生走出校門,觀察、了解社會,開闊視野,獲取信息,是激發(fā)學生技術實用性的有效途徑。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筆者以學生的興趣與意愿為依據組建勞技興趣小組。有的小組成員發(fā)現馬路上、校園里到處都是廢棄的塑料飲料瓶,于是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廢物利用,制作了各種插花容器,有花盆、花瓶、花籃、筆筒和各種裝飾物;有的小組成員利用瓜子殼、花生殼等制作了許多壁畫,裝飾教室、寢室和走廊,不僅美化了校園環(huán)境,更是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能力。
結語:
總之,小學勞動與技術這門課程在當今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具有重大的教學價值,主要是為了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發(fā)展他們的綜合素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術要求,通過現實的親自操作過程獲得直接經驗,讓自己去嘗試解決新問題,培養(yǎng)探求新知識的能力,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 楊軍.試論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02):58-59.
[2] 卞文霞.讓技術融入課堂談勞動與技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J].學苑教育,2017(01):90-91.
[3] 王金鶴.談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文摘版,2015(07):125.
[4] 董玉紅.談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J].基礎教育研究,2014(0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