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蘭
進行閱讀的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語文老師可以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習慣,這是所有成功語文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如果經(jīng)過教師的培養(yǎng),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擁有了閱讀的興趣,尤其是讀了很多經(jīng)典之后,他就能從這些作品中攝取到自己所需的語文知識,進而喜歡上語文學習。
現(xiàn)在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良莠不齊,面對琳瑯滿目的課外書,小學生應接不暇,他們年齡小,好奇心強, 鑒別能力低,更搞不清什么是精華和槽粕,只是一股腦兒地鉆進書堆里,饑不擇食,順手拈來。筆者留心觀察了一下筆者班上學生的閱讀書籍,他們帶來的書籍中,很多都是懸疑、驚悚、刺激、冒險以及言情的內(nèi)容,其中不排除色情、暴力、血腥的。人的成長歷程中會受到許多的影響,特別在年少時期,閱讀好的書籍能夠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灌輸給學生。但是,還是需要從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入手,推薦給學生合適的書籍。 如,為了方便學生借書,學校添加了大量圖書館的圖書藏量,進行全天候地延時開放,同時還在每個班級設(shè)置圖書角,鼓勵學生捐獻書籍,互借書籍。筆者則鼓勵、幫助學生辦理學校圖書館、順德區(qū)圖書館的借書卡,那里有60萬冊的藏書量,足以讓學生在書的海洋中暢游。學校規(guī)定每周必須有一節(jié)課外閱讀課,而筆者更是將每周三的午讀課都改為課外閱讀課,寧可少做題,少講評,也要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
在推薦給學生書籍時,老師必須有閱讀的積累,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最關(guān)鍵的是如何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筆者就這方面,談談認識和做法。
一、選擇貼近生活和學生需要的書籍
學生的閱讀書籍是隨著他們的成長而發(fā)生變化的。如果一開始就介紹一些名家名著,可能會讓他們覺得晦澀難懂,興趣索然。相反,如果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來推薦書籍,則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向他們介紹了《我要做個好孩子》《生命流淚的樣子》。學生讀這類文章,感到十分親切,覺得書中描寫的事情就是自己班上發(fā)生的事,里面的主人公也就是自己班上的張三、李四。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經(jīng)驗積累能幫助學生找到更準確的表達語言,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二、配合教材向?qū)W生介紹閱讀書籍
語文教材本身就有豐富的閱讀內(nèi)容,而拓展延伸出來的信息閱讀量更是不可估量。在必要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書籍中精彩片段的朗讀。筆者曾經(jīng)嘗試過以下幾種方法。
1.學習節(jié)選和片斷,介紹全文
學習了《美猴王》,介紹《西游記》,通過這種古典名著的閱讀,擴展學生的閱讀書籍的內(nèi)容,讓他們通過閱讀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了《少年間土》,介紹《故鄉(xiāng)》,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閏土”的悲慘命運、封建社會的黑暗。其次,學生在閱讀了《小抄寫員》、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魯濱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等國外優(yōu)秀作品后,如果學生希望進一步閱讀國外優(yōu)秀作品,說明該學生有這種興趣,老師可以幫助收集推薦。
2.通過作者 介紹代表作
在童話作品中,《賣火柴的小女孩》介紹了歐洲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學生通過閱讀該作品,了解到童話的作者是歐洲丹麥作家安徒生。這時在了解了相應的背景后,老師可以繼續(xù)他們介紹該作者的其它作品,例如,《拇指姑娘》《丑小鴨》等。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引子,幫助他們閱讀和理解安徒生的其它作品。閱讀了《凡卡》后,學生初步認識了契訶夫這個作者,筆者就可以繼續(xù)推薦契訶夫的代表著《變色龍》和《套中人》。閱讀了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匆匆》,老師可以繼續(xù)推薦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
3.通過單元的學習 推薦相關(guān)主題作品
人教版的六年級教材上冊內(nèi)容中第七組課文以擬人化的故事向?qū)W生展示了動物們豐富的情感,吸引了學生的閱讀。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本身對動物的世界很感興趣。筆者因勢利導,向?qū)W生推薦了沈石溪的類似動物小說《狼王夢》和《第七條獵狗》。小學生正處于崇拜英雄的時期,我們可以為他們推薦相關(guān)的作品。例如,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還有很多革命題材的小說塑造了許多英雄形象,如,《紅巖》《鐵道游擊隊》《紅日》《小兵張嗄》《小游擊隊員》等,學生通過這些作品的閱讀不僅進行了革命精神的教育,還可以學習書中的文學知識。
4.師生共讀齊感悟
在閱讀的指導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與學生交流時,一定要以學生為主,用共同的話題來進行切入。這樣可以避免在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灌輸式教學的現(xiàn)象,消除教學者和學習者之間的隔閡。具有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去理解學生的想法,讓師生間的交流平等化。例如,筆者在某次作業(yè)評價中,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寫了一篇《狼的泣歌》作文。通常的看法認為狼是狡猾而兇狠的生物,但是這個學生卻用贊美的方式來歌頌狼。在與這個學生的交流中,筆者才發(fā)現(xiàn)她喜歡閱讀姜蓉的《狼圖騰》這本書,由此寫了這篇作文,還向筆者推薦《狼圖騰》。筆者閱讀后,發(fā)現(xiàn)這本書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向讀者展示狼的世界。當其他學生希望了解時,筆者也向他們推薦這本書。為了引導學生以獨立的視角來閱讀書籍,筆者專門為學生組織了“狼性閱讀”活動,從各個作品中“狼”的特點,來分析“狼”這種生物衍生的精神和文學意義。雖然小學生對書籍理解深度不如成年人,但是筆者認為他們對書籍的理解依然是獨特的,這點需要老師去引導。
利用書籍引領(lǐng)學生在各種優(yōu)秀作品的精神中遨游,是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生長的教學方式。書籍中蘊含著作者的智慧,既能凈化學生的心靈,又能讓學生得到審美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