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蘇
【摘要】 ?特色課程的開發(fā),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在課標內容的基礎上給學生拓展了更多的知識,并且不受到應試教育考試范圍和深度的影響,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內知識的基礎上,衍生出更多的新知。本文就初中生物教學中,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和運用展開了論述,提出了幾點思考和見解。
【關鍵詞】 ?初中生物 特色課程 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33.9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2-079-01
一、初中生物特色課程開發(fā)分析
1.與課程對接,進一步延展學生認識
特色課程的開設,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開展的,既是對課內學習內容的補充,也是對學生學習視野的拓展,是基于學生對某一環(huán)節(jié)、某一知識點進行的拓展。同時,特色課程的開發(fā),也彌補了課內學習靈活性不足的缺陷,讓課內外資源銜接,實現了學習資源的優(yōu)化。對此,教師在初中生物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可以與教學內容有效對接,進一步延伸學生對新知的認識。例如,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穩(wěn)定性》這一章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每一種生物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認識到食物鏈中的制衡之術,教師可以通過開發(fā)特色課程的方式,引導學生制作生態(tài)瓶,讓生態(tài)瓶中的不同生物成為演繹的主體角色,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加深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深刻認識。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個池塘中,都有哪些生物?隨后,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說出:蘆葦、水草、青蛙、小魚、荷花等。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說的生物,模擬制作一個生態(tài)瓶。其中,大塑料瓶扮演池塘的角色,在其中放入幾根水草、小魚、泥鰍、田螺、水等生物,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放入的物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資源,辨析生態(tài)瓶中生物生存需要的條件。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要經常更換清水、投入適當的食物和餌料,將小動物們每日生活和生存的情況及時記錄在表格中,及時探索生態(tài)瓶中生物生存的規(guī)律。在以上特色課程的開發(fā)下,學生們觀察和記錄中,逐步認識到:生態(tài)瓶中的生物生存都有其特定的條件,如小魚的生存需要充足的陽光和氧氣以及適宜的溫度。而水草在生態(tài)瓶中便可以為小魚、田螺提供氧氣;小魚在生存的過程中會排便,產生一些廢料以供水草生長生存等。通過以上生態(tài)瓶的制作,教師幫助學生認識生態(tài)瓶中各生物之間的關系,也就鞏固了學生對食物鏈中,各中生物存在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的認識。
2.與生活融合,提升增強學生學習技能
初中生物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利用,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時間,不再受到課標的嚴格要求和約束,而是變得更加靈活。更多生活化的資源可以被應用于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和應用中,同時生活化資源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實踐的機會。對此,教師在開發(fā)特色生物課程資源時,可以融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升認識。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將在教學中束之高閣的嫁接技術應用在特色課程的開發(fā)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嘗試著進行三角梅的嫁接。首先,教師先給學生呈現不同品種的三角梅的不同花色,讓學生認識到三角梅多姿的形態(tài)和豐富的色彩。隨后,教師讓學生認識到,通過嫁接技術,能夠結合不同花卉的優(yōu)勢,更能讓同一株三角梅同時開出五顏六色的花朵。在學生初步認識三角梅時,學生必然會感到一株三角梅上開出不同顏色的花朵是十分難以置信的,但是教師又給學生提供相應嫁接技術指導,給學生提供不同顏色的三角梅植株,讓學生在可行的操作下,主動探索嫁接技術。在學生的嫁接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嫁接時對植株的選擇,到嫁接后后植株的生長過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從嫁接技術中,在植株的選擇,要求粘木和接穗富有生命力,以降低后期嫁接后植株的死亡率;在嫁接的過程中,用刀片切割成整齊的刀口,初步形成愈傷組織,并提供潮濕的空氣,為粘木和接穗遇上組織相連接。最終,嫁接完成,靜待三角梅綻放出不用色彩的花朵。以上過程中,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在學生注入了精力和期盼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對植物組織和植物生長過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習過程也更加主動。通過這種生活化案例的引入,讓嫁接技術不再是與自己的學習遙不可及的技術,而是能夠通過生活化實踐,被自己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也就幫助學生提升了對生物嫁接技術意義的理解。
3.實際生活實踐,訓練學生實踐能力
特色課程的開發(fā),還給學生以更多實踐的機會和條件,更加靈活性的特色課程也成為豐富歇宿學習的重要資源。在教師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生活實踐的方式完成特色作業(yè),讓實踐性作業(yè)豐富學生的課后學習生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戶外采集并制作標本,將自己的標本作品帶回到課堂中來,共更多同學分享,讓學生的課后的豐富的實踐活動和實踐活動成果走進課堂;再比如,教師組織學生通過植物種類的判別,以訓練學生鞏固植物學習中不同植物的特征,培養(yǎng)訓練學生對新知的應用能力。
總結
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和運用,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也幫助學獲得了對新知的拓展認識。因此,借用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通過與課程對接、與生活融合,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應用,幫助學生建立對生物更加完善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濃厚興趣。
[ 參 ?考 ?文 ?獻 ]
[1]潘紫千.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初中生物課程——冀少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修訂特色[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7(01):12-14.
[2]方田根. 初中生物課外實驗和實習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3]左素萍. 以種桑養(yǎng)蠶為主線的初中生物校本課程建設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