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休
【摘 要】培養(yǎng)高中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及時空觀念,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情懷,在提高高考歷史成績的同時,也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方面,思維導圖模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實際,將思維導圖模式與歷史學科的特點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思維導圖;學科素養(yǎng);高中歷史
思維導圖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思維工具,能使學生增強思維能力,讓思維能力可視化,提升注意力與記憶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啟發(fā)聯(lián)想與創(chuàng)造力,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具有傳統(tǒng)教育難以超越的優(yōu)越性,對培養(yǎng)高中生的學科素養(yǎng)有重要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已成為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將思維導圖與高中歷史學科較好地結合,仍需教師不斷探索研究。
一、在高中歷史學科中運用思維導圖的必要性
(一)學生對歷史時間空間觀念的認識淺薄
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是歷史學習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高考中歷史學科對學生的考查離不開對歷史事件時間、空間的記憶。但結合實際教學工作,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高中文科學生對歷史事件相關的時間和空間觀念意識淺薄,原因也大多是背了一段時間后便忘記了。這其實是學習方法的問題,若沒有相關的指導,學生很難找到合適的記憶方法。
(二)對歷史事實缺乏史料實證的能力
高考歷史考試對學生史料實證的考查往往體現(xiàn)在選擇題上,且客觀題占多數(shù),所以如果學生憑借個人想法答題是很不明智的選擇,如果平時缺乏對歷史史料的觀察與熟讀,學生很難運用具體的歷史材料佐證歷史現(xiàn)象。
(三)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欠缺
表達能力在開放題中尤為重要,形成自己合理的解釋,從歷史的角度解釋說明問題,是學生應對高考所要必備的學科素養(yǎng)。但答題邏輯混亂、表達能力欠缺,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以上種種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改善和轉變,將會增加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壓力和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或許是目前可供歷史教學采用的一種可行辦法。
二、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策略分析
(一)整合歷史教材,明確時空定位
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之一是能夠建立起相應的知識體系,它能將看得見卻摸不著的時間和空間線索變得可視化,能夠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具體的時空分布圖,最終有效記憶教材內容,整合歷史教材,培養(yǎng)時空觀念。
例如,在學習西方近代史時,學生往往需要記憶大量的歷史事件,而這些歷史事件都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的,為更好地加深學生的記憶,教師可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分析記憶。教師可以畫一個時間橫軸,將橫軸劃分為15世紀到19世紀初的時間段,分別在各個時間段標明對應的歷史事件和運動。比如15世紀時期,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開始,隨著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潮興起;16世紀,人文與自然科學開始產生,并推動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在一條時間軸上,能將時空與對應的歷史及聯(lián)系表示出來,通過教師指導和親手繪制圖表,能夠在此過程中加深學生的印象,即便脫離書本也能準確定位,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二)確立中心點,發(fā)散歷史內容
思維導圖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史料收集能力有重要意義。
例如,以文藝復興為中心,然后圍繞“文藝復興”這一主題收集這一時期的歷史史料。為有效、清晰地注明內容,最好按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當面依次舉例。如:在文藝復興時期,政治方面有馬丁路德政治改革,當然改革中也包含了思想文化,可以同時注明;在經濟方面,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國際關系方面,哥倫布意外發(fā)現(xiàn)新大陸,新的資本戰(zhàn)爭爆發(fā);自然科學方面,牛頓的自然科學作品《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出版。由此可以看出,以一件歷史事件為中心,能發(fā)散出各個方面的歷史史料,教師加強對學生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定能得到較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也將得到提高。
(三)開枝散葉,增強表達能力
思維導圖可以實現(xiàn)以點帶面式的思維訓練方式,與發(fā)散性思維有相似之處,但其拓展的空間更大、更精細。
例如,以“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歷史原因”這一問題為中心點,然后將問題分成國外與國內兩個大方向,在方向的基礎上細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其有話可說。如:國外原因,政治原因有英國君主立憲議會制確立;經濟原因有英國率先進入工業(yè)革命,急需原材料和資本市場;思想文化方面是宗教傳播的需要;外交方面則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激怒英帝國。順帶還可以拓展一些訓練,如“落后就要挨打”等,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歷史素養(yǎng)。通過“開枝散葉”式的發(fā)散思維,樹立原因內容,再將這些知識用合理的語言連接起來,就能厘清邏輯關系,增強表達能力,最終提升學素養(yǎng)。
三、結語
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效果明顯,作用突出,只要合理使用思維導圖,就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及綜合素養(yǎng)。同時,在歷史高考復習中采用思維導圖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當然,思維導圖在我國的應用還有待普及,相關的使用方法有待完善加強,但只要教師秉持理性的態(tài)度,進一步完善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定能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少誼.運用思維導圖提升高中歷史學科素養(yǎng)[J].教學研究.歷史教學,2018(10)
[2]王小梅.思維導圖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的運用——以《中國近代史》為例[J].中小學電教:教師版,2008(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