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 要:研究生層次的教育更加注重學習者研究思維的培養(yǎng),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習者進行協(xié)作學習并經常進行知識更新和相互交流。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和網絡覆蓋面的擴大,利用網絡實現即時交互,促進學習者的協(xié)作學習是教育技術學領域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本文從研究生群體自身特點出發(fā),結合學習共同體的相關理論概念,提出了面向研究生群體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方法,從前端分析、共同體成員角色分配及責任義務內容、網絡交流平臺搭建、基于課程的相關學習活動開展、多主體評價及共同體生成五個方面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研究生;學習共同體; 協(xié)作學習
一、引言
研究生群體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為社會及各項科研事業(yè)提供了適應其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對整個社會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研究生教育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也出現了許多問題,研究生群體由于班級人數較少及相關專業(yè)原因,在學習上及生活上普遍比較獨立,同班及同系的同學之間交流和溝通僅限于課上及課間,班級凝聚力差,缺少協(xié)作學習?,F在,由于網絡的普及和社交平臺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作為媒介,以社交軟件作為平臺,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習者之間資源共享、學術交流互助,有利于研究生群體學術素養(yǎng)的提高。
近年來,基于網絡的相關學習模式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網絡學習共同體旨在構建一個基于網絡平臺的學習社區(qū),通過共同體成員的相互幫助解決實際學習問題。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群有著共同的目標、觀念、信仰的人,在相互協(xié)商形成規(guī)則的規(guī)范和分工下,采取適宜的活動方式相互協(xié)作,運用各種學習工具和資源共同建構知識,解決共同面臨的復雜問題,由此構成一種學習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學習共同體能夠將共同體成員聚集,通過不同的角色和分工,成員領取任務,最后通過成果整合,解決共同要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成員之間互相平等,通過及時交流和交互能夠實現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所缺少的協(xié)作和互助。在研究生群體中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可以充分調動其協(xié)作學習積極性,實現知識交流和資源共享,促進知識流動。
二、研究可行性分析
在高等級教育階段,研究生教育旨在培養(yǎng)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作為國家教育體系中的高端人才,研究生人才的質量的好壞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隨著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到來,如何應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創(chuàng)新的理論革新傳統(tǒng)教育模式以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學科的精細化劃分等因素使我國對高端人才需求增加。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研究生數量不斷增加,但相應的科研師資、設備、資源等并不能及時跟上,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研究生教育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以及現實存在的缺陷進行改變,網絡學習共同體不僅使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的交流不受時空限制, 而且有助于團隊協(xié)作完成學習任務, 實現協(xié)同知識建構和知識共享。
研究生群體在生理和心理上均達到成人水平,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在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較其他學段的學習者更有優(yōu)勢。由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研究處于還處于初級階段,未進行大面積推廣,構建機制及模式也未有科學的范式,在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的過程中,研究生群體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yǎng),可以進行準確反饋,方便研究及時進行調整優(yōu)化。研究生群體班級人數較少,可以實現小班制,課程更加注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和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的講授只占到其中一小部分,許多課程需要研究生自己進行資料收集及解決問題,加上本身課程時間少,這些條件都有助于優(yōu)質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三、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設計
面向研究生群體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主要包含五個部分:前端分析、共同體成員角色分配及責任義務內容、網絡交流平臺搭建、基于課程的相關學習活動開展、多主體評價及共同體生成。
(一)前端分析
在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之前要對學習者進行前端分析。該階段主要包括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基于網絡的共同體構建環(huán)境分析。根據不同學科、專業(yè)方向及不同學校的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對學習者的知識背景、課程分布及目標進行分析解讀,力求掌握學習者的基本情況。通過對課程目標、重難點的分析,確定哪些課程內容適合傳統(tǒng)課堂學習,哪些內容可以通過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進行協(xié)作學習。在確定了課程內容后,可通過對學習者進行問卷調查或口頭調查,確定合適的信息傳遞媒介、網絡學習平臺,挖掘其可用于支持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功能特征與條件支持。
(二)共同體成員角色分配及責任義務
學習共同體真正被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是在 1990 年,美國教育學者在一篇名為《Why Should Schools Be Learning Communities》中寫道:“一個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學習共同體與普通的協(xié)作學習小組的區(qū)別就在于,學習共同體中不僅只有學習者,還要有教師、專家、輔助者等角色。學習者即為參與課程的研究生;教師可以由課程教師擔任,主要負責發(fā)布課程內容及任務,并在學習者需要時提供設備、資料、場地支持等幫助;專家可以由來自于研究生學習者所在專業(yè)資深的學者或者是目標課程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擔任,專家可在必要時提供專業(yè)建議,指導學習方向,避免某些錯誤的發(fā)生,提高學習效率,在任務或者課程結束時給與共同體成員權威的作品評價,以促進學習者的專業(yè)進步;輔導者可以由高一年級的學長或學姐擔任,在學習過程中輔助學習者完成任務,也可輔助教師和專家工作。
(三)網絡交流平臺搭建
網絡平臺的選擇與搭建十分重要,現階段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研究生群體中使用較為普遍,與手提電腦相比,移動通訊設備更加便捷高效。網絡交流平臺應具備網絡易連接性、媒體多樣性、實時交互性、可進行動態(tài)管理性、學習資源及時獲得性等特點?;诰W絡的研究生群體學習共同體的交互支持平臺,可為共同體成員提供學習交流、體驗參與、評價反思等一體化服務,有效增強其交互深度,促進教師專業(yè)知識成長。現階段可以實現以上功能的社交軟件主要有微信、騰訊QQ等,通過組建學習群,及時進行資源互通和實時交互,成員之間可通過社交平臺進行線下活動策劃,實現面對面協(xié)作學習。網絡平臺的搭建主要是為成員提供交流通道,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合作不僅限于網絡社交平臺,而是多樣化的、動態(tài)的、社區(qū)化的互動交流。
(四)基于課程的學習活動開展
根據課程目標及內容需要,教師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及時發(fā)布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實現小組分工,通過學習者自主自愿認領學習任務,將問題簡化、細化,成員之間協(xié)商任務細節(jié)及完成策略方法,進行群體知識建構。學習共同體成員在社交軟件平臺技術支持下,通過討論、共享課程資源、及時交互學習進度等方法,以知識的共享、論證、協(xié)商、反思等方式逐步完成知識建構,并形成新的問題、新的觀點、新的思路,不斷提升學習者的自身和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學習活動環(huán)節(jié)要緊密銜接,共同體成員及時進行對接,保證任務或作品完成的完整性和流暢性。
(五)多主體評價及共同體生成
每個學習小組負責的學習板塊,在學習共同體中的網絡交互平臺上可以每個板塊為基礎,需要就課程學習的過程建立一個文件夾,文件夾應中包含:小組學習成果及每個成員所做的工作及個人感受、反思以及資源文件,收集在整個活動中所收集到的資源。在文件夾中收集的是學習者在活動中形成的學習成果,記錄學習者在活動過程中的反思結果。教師應根據學習任務制定相應的評價量表,量表中評定的對象應包括:學習任務的內容、組織、解決等過程等多個方面,以全面評價學習者在學習共同體中的行為。從不同緯度進行評價量化,促進客觀評價的生成。每個評定對象都給出主要的評定維度,如流暢性、完整性,學習積極性等;對于每一個維度都給出一定的等級。評價要實現共同體成員的互相評價,不僅是學習者之間的評價還要有教師、專家和輔助者的評價,通過多評價主體和多評價維度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學習者的協(xié)作學習情況,也有利于判斷學習共同體是否生成。
四、結束語
文章從研究生群體學習的現狀出發(fā),分析了在研究生群體中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可行性及實用性,以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相關理論概念為指導,探討了在研究生群體中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的過程。通過前端分析,先對共同體成員及學習任務進行定位;再根據學習共同體概念,進行成員角色分配,確認其角色及相關責任;網絡交流平臺搭建方便共同體成員間及時交流討論、共享學習資源及實時交互;在網絡交流平臺的支持下開展基于課程的相關學習活動,共同體成員各司其職,教師、專家、輔導者在學習過程中基于相應支持與幫助;在學習任務完成后,共同體成員需要提交作品、學習資源及個人反思總結,結合評價量表進行多主體評價,促進共同體生成。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旨在為研究生群體提供一個共享學習資源、相互交流、平等合作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以提高研究生群體的協(xié)作學習能力、專業(yè)理論修養(yǎng)、科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曼,瞿堃.基于微博的教師學習共同體交互支持平臺設計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1,(06):29-31.
[2] 李慧迎.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設計初探[J].現代教育技術,2007,(02):23-26.
[3]劉紅晶,譚良.基于知識地圖的MOOC學習共同體的學習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7,(03):22-29.
[4]高長俊,胡世清.我國虛擬學習社區(qū)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1, (04):65-70.
[5]田春艷.基于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