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壽松
【摘要】巧用心理學效應,積極構建教學中學生成長的良好心理場,只要教師掌握了這樣的教育智慧,對學生而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文章從如下幾個方面闡述:解決認識上的問題——讓心理學知識科學的投射到教育教學;不斷學習和研究——架起心理學知識和教育實踐的超鏈接;實踐中合理運用——教師要自覺自愿,智慧的實踐心理學效應。
【關鍵詞】心理學效應;學生成長;良好心理場
“心理學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我覺得難以用到?!薄靶睦韺W對我而言太多抽象了,太多具體了,對教育教學是沒有多少用處的?!薄靶睦韺W太難了,對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好像很難找到著眼點?!薄拔抑佬睦韺W對教育教學肯定有幫助,但翻閱心理學的書籍,感覺太多的陌生的名詞,概念抽象,對于怎么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來說是一片霧水。”“平時的教育工作太忙了,要備課,要做班主任,班級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教學上有很多試卷需要批改,很多差生需要一一輔導,真的沒有時間去研究心理學?!币陨辖處煹幕卮?,是我在做一個調查問卷中老師們對“你對心理學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如何看待的?”這一問題的答案中的部分教師的回答??催^老師們的回答,心中久久難以平靜。
就問卷結果來看,主要集中在兩個維度,心理學是否對教育教學有用和教師如何用這兩個角度。看得出來,老師們還是能夠意識到心理學知識對教育教學是有用的,可是如何用,怎么用,用到何種分寸是心存疑惑的,如何走出對學習應用的云里霧里,如何讓心理學知識促進教育教學,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視,并從中總結有效的應用辦法,這樣才能夠發(fā)揮心理學知識真正的價值和功能。
一、解決認識上的問題——讓心理學知識科學的投射到教育教學
在很多人的意識里,認為心理學高深莫測,心理學的知識晦澀難懂,其實不然,心理學知識是有趣的,心理學相關的效應是扣人心弦的,更是蘊藏著一定的意境和道理的。
心理學的規(guī)律、心理學法則和心理學效應是科學的嚴肅的,但我們可以以一種溫暖的方式來傳遞到教育中。如果是生搬硬套,自然會讓學生厭煩,更會讓自己厭煩,我們要有一種能力,將心理學的知識不斷地用自己的通俗的語言,有趣的實驗,或者是生動的學生喜歡的故事,個性鮮明的案例來向學生傳遞,給學生介紹,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要智慧地傳遞,讓學生在通俗易懂或者是比較有趣的實驗現(xiàn)象中去感悟,去喚醒,去激勵。用自己的思考和學情,在適當?shù)臅r候向學生介紹心理學知識,應用心理學效應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
只要教師心中有溫度,才能夠帶著激情和溫度來傳授,讓心理學不是鼓勵的植入學生心理、知識層面,而是潤物無聲般地浸潤孩子的心田,滌蕩學生的心靈,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循序漸進的,也才會在孩子心靈的原野,在孩子生命的血液中真正的生根發(fā)芽。
二、不斷學習和研究——架起心理學知識和教育實踐的超鏈接
好教師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地保持學習和研究的狀態(tài),這才是最好的成長狀態(tài),也才能夠呈現(xiàn)最好的教育狀態(tài)。
教師們大多都能夠認識到心理學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急需心理學的引領,對自己教師工作的科學引領,但如何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課下孩子的成長空間中進行無縫對接又成為一個難點。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老師們的工作的確是非常的忙碌,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處理一些緊急的班級情況等等,將教師的生活塞得滿滿的,但無論再忙,教師除了研究自己的專業(yè)書籍,更要擠出一定的實踐來學習,研讀一些教師發(fā)展、德育方面、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在我的市級課題《學校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個案研究和規(guī)律探索》研究中,我就非常明顯地發(fā)現(xiàn),那些教師閱讀廣泛,閱讀量大的老師成長得更快,比同齡人教學能力更突出,教學效果也更好,教育工作也做得井井有條。在課題的研究中,我常常和老師交流這樣的話題——作為老師,我們的案頭書里應該涉及多方面的,教育的、教學的、心理的、德語的都應該有,經(jīng)??纯?,讀不同類型的書,一本書讀過后再回過頭來重新品,收獲不一樣,感觸會更深。
作為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學習力,就是讓自己的教育生命不斷綻放的最有力的保障。保持閱讀的習慣,保持閱讀的興趣,保持閱讀的狀態(tài),這是教師深入教育研究,呈現(xiàn)精致教育的基礎和保障。教師如果想更好地實踐心理學教育,助推教育教學,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心理學書籍是必需的,我有兩本書自己就是愛不釋手,一本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另一本是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心理學》,只有在不斷的研讀中去反思,去挖掘,去開發(fā),才能夠讓自己做一個最好的老師,最好地父母,學習教育心理學、家庭教育心理學課程,才能夠更好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掌握更好的教育技巧和溝通技巧,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最終受用于學生。
三、實踐中合理運用——教師要自覺自愿,智慧地實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是描述規(guī)律的柯旭餓,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學,但應用科學規(guī)律則是藝術,有賴于教師們根據(jù)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創(chuàng)造。心理學的實驗和調查屬于科學,生活中、家庭里、課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則屬于基本科學的藝術?!钡拇_,教育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作為教師我們要藝術地將教育的科學傳遞出去,學科知識如此,心理學知識也是如此。
心理學的效應有很多,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需要一一去甄別,哪些需要在什么時候對學生進行滲透,需要滲透到何種程度,這不僅是教師意識層面的,更是教師教育能力方面的運用。
1.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所謂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在1957年做的一個實驗得以證明的,讓對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進行了描寫,在相同內容的情況下,只因為順序不同,人們對實驗者的印象就會有天壤之別。也就是說信息呈現(xiàn)的順序影響著人們對他們的整體刊發(fā),先呈現(xiàn)的信息比后呈現(xiàn)的信息更有影響作用,這種現(xiàn)象就叫作首因效應,也叫作第一印象效應。作為教師,我們接觸到一屆新的學生,最好利用首因效應,這會對自己的教育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效果。
一個聰慧的教師,一個有經(jīng)驗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會對自己和學生的第一次接觸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樹立教師在學生心中重要地位,贏得學生信任和接納的一地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為今后的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不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贏得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好鋪墊。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總是會在入班的前幾天就開始準備開學第一課了,這節(jié)課,首先了解學情,根據(jù)學生學籍上的照片一一辨認他們,第一堂課我可以做到隨口叫出學生的名字,這樣學生會和我有一個非常親密的關系,當我在第一課不用點名冊,而是一個個叫出學生的名字時孩子們睜大了眼睛幸福地看著我,他們的心理肯定在想:“老師竟然認識我!”這種教育效果是奇妙的。其次我會做好精致的PPT,隆重地和同學們推薦我自己,但里面一定有教育過往中讓我驕傲的學生,更有我和孩子們成長的精彩過往,在這個過程中激勵孩子的同理心,我在用這樣一種方式告訴他們,我的成功里是你們的成長,今天開始我將和你們一同奮斗,一同走進青春年華。當然接下來我會準備一個精心設計的開場白,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我的教育故事,分享學生的成長故事,同時表達對他們的期待,更有對他們的認可。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第一步,我想說,正是因為我更注重開學第一課的設計和傳遞,我幸福做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幸福地成長著。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正是首因效應起到的積極作用,學生們在嶄新的學習,看到用心的老師,自然開啟自己嶄新的成長軌跡,正是首因效應在印象形成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地發(fā)揮著功能,更好地加以運用。
所謂近因效應,就是說在總體印象形成的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這個現(xiàn)象就叫近因效應。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合理利用首因效應,更要科學看待近因效應。雖然第一印象很難改變,但首因效應也并不完全能保證你以后的形象,近因效應對你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學生犯錯這件事情上,不同的老師處理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有的會在學生心中種下一種感激,有的甚至會讓孩子帶著抱怨的仇恨。初二的孩子已經(jīng)進入了青春期,他們青春爛漫,他們熱情沖動,他們善良固執(zhí),這些都是孩子身上顯著的特征。在十四五歲的年齡,他們有著自己的主意和主見,心里知道對與錯,但行為上卻又以固執(zhí)的形式來表現(xiàn)。就拿青春期最敏感的“情感話題”來說,不同的班主任,處理的辦法不一樣,說話的方式不一樣,對學生的影響和改變也是不一樣的。教師:“……很多同學反映你們上課傳紙條,放學一起回家,經(jīng)常上QQ,聊微信是嗎?就是早戀,初中生不允許早戀不知道嗎?這是嚴重違反校風校級,違反道德規(guī)范,你們知道嗎?好壞我都和你們講清楚了,聽不聽是你們的事情,再有這樣的事情我就要把你們的家長都找來,把你們上交到德育處去……如果再犯,兩個人再在一起,就不要來上學了,回家反?。 眱蓚€孩子站在那里一言不發(fā),嘴角憋著,很不服氣的樣子。就老師和孩子剛剛的交流而言,如果就到此為止,這樣的處理是非常不得當?shù)?,首先不說這樣對孩子下了一個“早戀”的概念是不合理的,如果老師這樣的形式和孩子交流就到此為止,孩子的心中肯定是“恨”極了老師,青春期的逆反會更強烈,對孩子的教育要有疏有導,更要對一些敏感話題找一些智慧的解決辦法。談話結束,學生滿腹的抱怨,滿腹的怨氣,滿腹的不服氣,這三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更不會解決當下的問題。就青春期情感話題,老師需要智慧地談,不可一方主見,交流后更應該調整一下孩子的狀態(tài)。作為教師批評孩子后,我們是否可以考慮一下批評的藝術性,教育不是責備,而是引導,批評結束時,教師可以加入一兩句:“……孩子們,或許,老師的剛剛的話講得太重了,但我知道你們能夠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我知道你們只是單純的友誼,或許被誤會了,有時間我們可以再交流,老師想聽聽你們的心里話,好嗎?我相信你們能夠把事情處理好……”或者可以這樣補充:“很抱歉,老師剛剛批評你們太嚴厲了,我也太激動了,因為你們都是我給予厚望的好孩子,老師對你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為你們著急,為你們擔心,原諒老師的激動,我知道你們能理解的,也希望你們好好努力,用心學習,你們都會成為我的驕傲,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育是一門藝術,批評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老師我們要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改變,在學生接受了嚴厲的批評后,知道了批評的近因效應后,給孩子一些語言上的激勵,這樣才不會有師生之間的矛盾,學生才能夠樂意接受你的批評教育,也才能夠達到批評教育的效果。
作為教師,無論我們自身的教育,還是對孩子們的引導,都需要很好地利用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一般說來,對于陌生人,首因效應作用比較大;對于熟悉的人,近因效應作用比較大?!弊鳛榻處熚覀円苊馐滓蛐徒蛐獛淼膶θ说恼J識偏差,要多維度地評價學生,合理而公正地對待每個孩子,更要注重首因效應帶給學生的美好印象,在學生心里樹立最好的師德形象;注重近因效應在批評教育中的作用,不要一味地嚴厲要求,要在要求過后給出辦法并與孩子一起制定成長方案,讓孩子信服并樂于接受;更要用好批評教育中的近因效應,在課堂教學中,重視首因效應在課堂引入中的應用,更要注重近因效應在課堂小節(jié)中的體現(xiàn),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學習印象;在師生溝通中,注意講話的先后順序,發(fā)揮積極的近因效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孩子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和熱愛……
2.遺忘曲線
“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他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利用無意義音節(jié),如CEG和DAX,而不是像DOG那樣有意義的字詞做材料,用自己做被試,他派給自己的任務是通過機械復述來記憶長度不等的音節(jié)序列,最后得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它的縱坐標代表著保持量,橫坐標代表回憶時間間隔。曲線表明了遺忘發(fā)展的一條規(guī)律: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記憶的最初遺忘很快,以后逐漸變慢,到了一定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也就是說,遺忘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作為教師我們在引導學生記憶的時候需要知道這條規(guī)律,并告訴學生,讓學生合理地利用復習周期,合理復習,取得更好的復習效果。
在學校里,有一部分孩子,他們聽課總是很認真,課下也是非常的努力,課間別的孩子去玩耍他們也總是在翻閱課本,休息日,別的孩子到戶外去運動,他們卻總是在一道一道題目中度過。但所有的努力并不一定都開花結果,他們成績依舊不突出,甚至有的孩子非常的辛苦,成績卻又很不如愿,慢慢地疲憊和焦慮會纏繞著孩子的發(fā)展。作為這樣的學生,教師就要幫助他們分析一下學習狀態(tài),時間已經(jīng)足夠了,要在效率上下功夫。長久的疲憊讓這樣的孩子沒有一個更清楚的思維知道自己在學什么,如何學。如果孩子更清楚遺忘的規(guī)律,就應該在學完一門之后立即復習這一門的知識,加強記憶,為了記得更牢,以后孩子在不同時間再復習一下,但不是一味地學習,一味地記,而是要在復習的過程中間隔的時間逐漸增大,養(yǎng)成科學復習的習慣,這樣才能夠記得住,不被遺忘,最終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知識,這樣的學習才能夠不斷地升華,才能夠舉一反三,學習才能夠輕松并高效?,F(xiàn)在的很多孩子并不會學習,更不會利用復習周期,一味地埋頭死學而不加思考,只會像背著沉重的蝸牛殼負重行進,身心俱疲,效率低下。如何有效學習,如何高效記憶,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我們也義不容辭。
3.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感人,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身上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后,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瘪R克·吐溫為什么最后會氣憤,不僅沒有捐錢,反而還偷錢呢?其實這里的偷是應該加引號的,是因為他氣憤到了極點。從開始的感動,到想捐款,到最后的一分錢也不捐,這個過程中,顯然是牧師講得太久了,感人的、動聽的話在牧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嘮叨叨中令人感到了討厭,感到極度的厭煩,這種不斷在別人耳邊嘮叨的現(xiàn)象,無論多有耐心的人都會心生厭煩,不斷地修正自己當初的決定,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稱之為超限效應。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常常是好心辦壞事,在我們的不辭辛苦,在我們的苦口婆心中,殊不知學生已經(jīng)緊緊地關閉了心門,我們總是以為這樣的喋喋不休會讓學生改變,我們總是認為我們的不停說教會讓學生知錯能改,我們總是理所應當?shù)叵胱约核械男量喽际菫榱藢W生好,都會在學生身上發(fā)生作用;我們總是在教育實踐中給出很多自己的經(jīng)驗,自己的道理認為他們會接受,會發(fā)生質的改變;我們對孩子錯誤的批判,對他們錯誤意見的指出他們都會虔誠接受……其實作為教師要明白超限效應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即使教師認為自己教育的“句句有理”,心之切,情之深,但這些在我們一遍一遍地重復和嘮叨中學生已經(jīng)“麻木”地“拒收”了,也就有了學生不但不聽,還會不斷地反對我們的教育,形成強烈的對抗,這樣的教育不僅是無效的,更是無能的。
我的一位同事,自己總是回家很晚,要么就是把學習有問題的同學留下來義務補課,要么就是到問題學生的家里去家訪,如果家長沒有下班,她會開車把孩子帶回家,在家里一邊給孩子補習,一邊等待家長,然后非常盡心盡責地就孩子的問題和家長交流,對孩子進行教育,幾乎每天回家都很晚,自己的嗓子也一直是沙啞的,自己的身體也不是太好,總是堅持著自己的方式工作,要么留下學習有障礙的孩子補課,要么就是在她的范圍內很盡心地與家長交流到很晚。到了后來,班級的孩子最怕見她,就連家長都害怕她的電話,我的那位同事一直也覺得很委屈,自己明明是為了學生好,為什么學生不領情呢?怕補課的孩子餓肚子,自己還為學生準備了豐盛的小吃,為了怕家訪中給家長添麻煩,自己總是說已經(jīng)吃過了飯。明明為了孩子好,為什么家長也不買賬呢?后來我知道這件事情后,告訴她,你為學生放棄休息時間義務補課精神可嘉,可是你占據(jù)了孩子放學回家的時間,孩子被留下也會被同學認為是學習有問題的,他的臉面上也會過不去;你很真誠地和家長交流孩子的事情是對孩子的負責這點必須肯定,但是你家訪的時間最好由家長定,而且你在家訪的過程中不要總是不報喜,沒有哪個家長一直看到孩子的問題會開心,如果你換一種方式不是總告狀,而是在孩子進步的時候給家長一個電話,家長心有希望自然也會感激你,不然你做了再多家長都不會接受,甚至反感。好在我的這位朋友聽了我的話,把孩子課下補差變成課前輔導,把孩子出事情后到家長那里去告狀變成了孩子有進步的真誠交流,她自己沒有那么累了,一些潛能生的變化也是非常明顯的。
作為教師,我們的教育智慧中需要盡量避免超限效應在批評中出現(xiàn)。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需要等待,我們千萬不可在學生犯了錯誤后“窮追不舍”,讓學生懼怕,更讓學生厭煩,要帶著寬容的心看待學生,帶著欣賞的心激勵學生,把學生當作和自己平等的人,在平等中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教育,不是對于錯誤說大道理,更不是面對錯誤無限度地指責,而是成為學生良師益友的基礎上,使學生從根源上認識到錯誤,心服口服,并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激勵孩子后續(xù)的發(fā)展,這樣學生才能夠身心健康地發(fā)展。另外對于學生的批評,教師一定要注意“度”,給孩子的成長一些反思的時間,一些改正的機會,這樣的“留白”教育才會從內心里激發(fā)孩子的改變欲望,更會讓孩子在老師的理解中獲取改正錯誤的勇氣和動力。
【參考文獻】
[1] 劉儒德.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龐海波. 家庭教育心理學[M] .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