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琴
[摘要] 目的 探究對兒童Ⅰ型糖尿病患兒實施胰島素不同給藥方式治療的效果及對血糖控制的影響,為臨床提供指導(dǎo)。方法 隨機將2015年6月—2017年10月該院86例兒童Ⅰ型糖尿病患兒分為甲組(43例,采取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乙組(43例,采取每日分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使用量。結(jié)果 甲組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5.65±0.39)mmol/L]、餐后2 h血糖[(7.98±2.03)mmol/L]較乙組[(6.52±0.62)mmol/L、(11.69±2.56)mmol/L]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兒血糖達標時間[(5.24±1.68)d]、胰島素使用量[(26.24±4.30)U]、住院時間[(11.24±5.61)d]較對照組[(10.65±1.45)d、(36.94±6.61)U、(19.36±7.42)d]明顯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相比于每日分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對兒童Ⅰ型糖尿病患兒實施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更有助于縮短血糖達標時間。
[關(guān)鍵詞] 兒童;Ⅰ型糖尿?。灰葝u素;給藥方式;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 R72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061-02
Ⅰ型糖尿病屬于糖尿病的范疇,相比于2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較低[1-2],但較多研究顯示,Ⅰ型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以兒童青少年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目前尚無徹底治愈Ⅰ型糖尿病的方法,只能對上述疾病患者實施降糖治療,其中胰島素是臨床常用的降糖藥物,但目前關(guān)于采取何種給藥形式依然存在一定爭議[3-4]。該院2015年6月—2017年10月對86例Ⅰ型糖尿病患兒分別采取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每日分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該院86例兒童Ⅰ型糖尿病患兒分為甲組(43例)、乙組(43例)。經(jīng)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以及所有患兒家屬知情后開展研究。
甲組43例兒童患者年齡為1~12歲,平均年齡(7.75±2.02)歲,男女分別為25(58.14%)、18(41.86%)例。
乙組43例兒童患者年齡為1~12歲,平均年齡(7.69±2.13)歲,男女分別為26(60.47%)、17(39.53%)例。
甲組和乙組患兒的資料經(jīng)對比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①患兒均符合臨床常用的Ⅰ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患兒年齡介于1~12歲之間;③患兒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過敏史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乙組43例兒童采取每日分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分別于3餐前給予患兒注射胰島素諾和靈R[國藥準字J20120026,規(guī)格:400IU/10mL/支],分別于睡前給予患兒皮下注射諾和靈N[國藥準字J20100116規(guī)格:3 mL:300國際單位],結(jié)合患兒病情合理調(diào)整注射劑量。
甲組43例兒童采取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選擇美國美敦力公司生產(chǎn)提供的胰島素泵,將胰島素諾和靈R置于胰島素泵內(nèi),給予患兒持續(xù)24 h皮下注射治療,第1天泵注藥物劑量為藥物總量的50%,剩余藥物于患兒3餐前對其進行大劑量注射,同時,對患兒的血糖變化情況進行嚴密觀察,以便及時調(diào)整藥物劑量。
1.3 評估指標及評估標準
1.3.1 評估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使用量、住院時間。
1.3.2 評估標準 血糖達標評估標準:餐前血糖值介于5.6~7.2 mmol/L,餐后2 h血糖值介于4.4~10.0 mmol/L。
低血糖評估標準:血糖值低于4.0 mmol/L,或患兒存在頭暈、乏力、冷汗、饑餓感、心悸、視物模糊等癥狀。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對比兩組患兒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甲組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5.65±0.39)mmol/L]、餐后2 h血糖[(7.98±2.03)mmol/L]較乙組[(6.52±0.62)mmol/L、(11.69±2.56)mmol/L]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兒的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使用量及住院時間
甲組患兒血糖達標時間[(5.24±1.68)d]、胰島素使用量[(26.24±4.30)U]、住院時間[(11.24±5.61)d]較對照組明顯更少(P<0.05),見表2。
3 討論
Ⅰ型糖尿病屬于臨床兒童內(nèi)分泌科較為常見的一類疾病,常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點,若不及時對該類患兒實施有效干預(yù),易使患兒出現(xiàn)其他的并發(fā)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對患兒的生命安全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5]。
目前,臨床治療Ⅰ型糖尿病常對患者實施胰島素進行治療,該療法能迅速控制高血糖,使血糖趨于正常,對控制血糖及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給藥方式以分次皮下注射與持續(xù)皮下注射為主,但關(guān)于何種給藥方式效果更佳依然存在一定爭議。為探究上述療法的治療效果,該研究對Ⅰ型糖尿病患兒分別采取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每日分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效果更優(yōu),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胰島素泵更符合正常人體胰島素分泌的模式,可通過人工智能手段實現(xiàn)全天持續(xù)不斷地輸出基礎(chǔ)胰島素,從而使血糖控制在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并能有效減少餐后高血糖的發(fā)生,有助于減少血糖波動,控糖效果更佳。
該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這提示對患兒實施不同給藥方式胰島素治療均具有較好的降糖效果,但研究顯示,甲組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較乙組更低,這亦提示對兒童Ⅰ型糖尿病患兒實施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對控制患兒病情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時,數(shù)據(jù)顯示,甲組患兒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使用量、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更少,這提示采取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的效果更好,更有助于促使血糖達標,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胰島素使用量,對減少患兒治療費用具有較積極的作用。
有學者在研究中對胰島素不同給藥方式的效果進行了對比,其中常規(guī)組實施分次皮下注射治療,實驗組實施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治療,通過研究其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兒的血糖達標時間較常規(guī)組明顯短短,且實驗組患兒的胰島素用量相比常規(guī)組明顯更少,通過研究其認為,對Ⅰ型糖尿病患兒給予胰島素治療時,可將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作為首選方案,以獲得最佳的療效[11]。將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該研究進行比照發(fā)現(xiàn),兩者無顯著差異,均認為選擇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相比于每日分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對兒童Ⅰ型糖尿病患兒實施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更有助于縮短血糖達標時間。
[參考文獻]
[1] 周佳雁,華飛,蔣曉紅,等.血腺苷脫氨酶在1型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發(fā)癥患者中的檢測意義[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8, 34(8):1235-1238,1243.
[2] 王悅舒,張梅.調(diào)節(jié)性B細胞與1型糖尿病[J].國際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7,37(3):195-198.
[3] 趙岫,王立,張琴,等.初發(fā)1型糖尿病兒童胰島素泵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與賴脯胰島素的效果比較[J].廣東醫(yī)學,2014,35(20):3249-3251.
[4] 丁波,劉春妍,張玲玲,等.賴脯胰島素在兒童及青少年Ⅰ型糖尿病中的應(yīng)用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90-91.
[5] 王建飛,董旭,張毅,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伴動脈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端粒長度的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6,32(6):1066-1070.
(收稿日期: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