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聰
摘 要:小學語文學習階段,閱讀能力是決定學生成績好壞的一個關鍵性因素,而大量的閱讀不可能在課內完成,只有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達到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的閱讀量,而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又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者結合多年一線教學經驗,對開展富有成效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活動;閱讀量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也指出一定要重視課外閱讀,促進學生進行廣泛閱讀,豐富閱讀素材,多讀書,讀好書,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培養(yǎng)其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促進其內心精神世界的豐富與發(fā)展,擁有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下面將通過四個方面探討課外閱讀如何有效實施,引導學生豐富課外閱讀,提升內在修養(yǎng)和文學知識水平,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志趣就是為了使閱讀成為學生的行動或意志的趨向,使閱讀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從而形成志趣。高爾基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跟一個高尚的人說話?!笨梢娋x讀物的重要性。我認為,小學生應從以下幾類讀物中精選:選擇貼近生活的文章,這樣才會有閱讀的興趣;選擇淺顯易懂的文章,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選擇名家名作,努力提高自我表達能力。隨著閱讀所得的不斷鞏固、擴大、加深,隨著閱讀行為的持續(xù)發(fā)展,學生會逐漸形成閱讀志趣。
學生閱讀,如果沒有相應的檢查督促制度,很可能會流于形式而達不到目的,所以必須有一套合理而完善的制度作保障。為此,教師應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小組為單位,互相督查,并采取記讀書筆記和寫讀書心得的形式督促落實。所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做到每周抽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能夠說說自己心得體會、匯報閱讀進度或組織開展閱讀匯報會,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讓制度落到實處。
這也就是讓學生多讀、讀好,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指導學生多層次、多形式朗讀,讓學生讀書練兵,讓學生讀出感情。因此,教師應精心選擇讀的形式和方式,如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對讀等。教師應根據(jù)讀的內容和時機,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使學生讀中品味,并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讀書狀態(tài)。例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作了如下設計:①自讀:學生各自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針對課本預習的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②輪讀:在檢查預習情況時,指定不同程度的學生,按自然段順序讀;③試讀:讓學生各自練習有感情朗讀,琢磨語氣、語調、語速;④議讀:邊讀邊議,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講了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并結合實際號召學生保護環(huán)境應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⑤比讀:抓住關聯(lián)詞語,讓學生比較著讀,如采取指名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讀,讀后評議;⑥聽讀:學生通過對比讀、試讀后,究竟怎樣讀才好,再放錄音聽讀。
教師善于尋求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并非輕而易舉,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學生學過《春雨》過后,在教師的引領下,集體創(chuàng)作了另一首《春雨》之二:“春雨沙沙,春雨沙沙,冰雪融化,小河唱歌。落在大地,染綠小草。飄在山崖,點綠蒼山。小蟲醒來,叫聲不停;燕子飛來,唱著春歌,啄木鳥忙,捕捉害蟲;小小蜜蜂,采蜜忙忙;油菜花開,燦燦金黃;春風吹來,花紅樹綠。我們頂著蒙蒙細雨,提水澆草,松土澆樹,小樹花兒樂哈哈。春雨沙沙,春雨沙沙。”兒童是美麗純潔的,他們的美是純凈的。童年無知可愛,童年缺乏知識的力量,兒童卻擁有幻想世界的無限天地。教師蹲下來看學生,就能看到學生眼中豐富多彩美的世界。小學生的心似一塊純潔的水晶。當學生心中承載了神奇而美麗世界時,他們往往需要得到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即使造句也充滿詩情畫意。有的學生用“聽”造句:聽,一顆星星落地作響!有的學生用“跑”寫句子:春天跑來了,柳枝梳起綠色的披肩發(fā),潔白的玉蘭花露出燦爛的笑臉,桃花、梨花爭著、搶著比美。有的學生用“回來”造句子:冬爺爺走了,春姑娘又回來了。有的學生用“睡覺”寫句子:晶瑩的露珠在玉盤似的荷葉上睡覺。還有的學生用“再見”造句:星星對月亮說:“希望你做個好夢,明天再見!”美無時不在,生活中的美,是一些不起眼的東西積累起來的。用我們的心靈和我們的行動創(chuàng)造的美,才是屬于自己的。
這里的“畫”有兩層意思,一是邊讀邊用筆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以及優(yōu)美句段;二是把自己所理解的內容用圖畫表現(xiàn)出來。這也是“新課標”中所強調的語文學科要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的潛力真是無窮??!有時完全能超出教師的想象,給教師一個意外的驚喜!讀得花樣翻新,讀得多姿多彩,讀得津津有味,最終都離不開讀的真正目的——讀中思,讀中獲,讀中悟。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讓學生邊讀邊思,一直是我不斷嘗試和始終恪守的原則。引導學生閱讀前,我對每篇文章都充分咀嚼,力求提出精、巧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既思考了文章的內容,又明白了文章的內涵,從中感悟出文章要傳達的真諦。
綜上所述,閱讀需要學生長久的堅持和積累,才能不斷豐富內心世界,提升文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授小學語文過程中,需要充分營造課外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提供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根據(jù)教材內容與課堂知識,拓展課外閱讀素材;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鍛煉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在課外閱讀知識的滋潤下,熏陶情感,拓展視野,不斷地成長和豐富內涵,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方.現(xiàn)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