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霞
【關鍵詞】 美術教學;幼兒;案例;行為;表現(xiàn);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127—01
一、繪畫活動中幼兒行為的案例分析
1.美術活動——“黑色的蘋果”
[活動觀察]:在美術活動中,幼兒根據(jù)教師的要求選擇顏色給不同的水果涂色。辰辰選擇了黑色給蘋果涂色。這時我問他:“為什么選擇黑色涂蘋果呢?”辰辰不說話,只是繼續(xù)用黑色用力地涂著蘋果,我接著說:“選一個你見過的蘋果的顏色涂蘋果吧。”涂第二個蘋果的時候,辰辰繼續(xù)用黑色。活動結束后,辰辰把蘋果拿給我看,并說:“老師,今天的蘋果不高興。因為今天早上媽媽惹我生氣了。”
[分析反思]:這個時期幼兒的思維方式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判斷事物,所以當辰辰自己不開心時,就認為蘋果也是不開心的,并把這種不開心的情緒通過使用黑色涂蘋果表達出來。
[活動改進]:這節(jié)“涂水果”的美術活動,目的是引導幼兒用正確的顏色涂色,而辰辰因為自己不開心就選擇了黑色涂水果。如果在活動中我能夠及時了解到辰辰的想法,順著他的想法引導他涂一個高興的蘋果,那么后面在活動參與時就能達到我預設的活動目的。
2.美術活動——“會透風的圍巾”
[活動觀察]:美術活動中,我為每位幼兒準備了兩條長方形的紙條,引導幼兒用學過的線條裝飾圍巾。在活動中,當我引導她順著圍巾的方向裝飾時,瑤瑤問我:“這樣裝飾的圍巾不好看么?”畫到第二條“圍巾時”,我請幼兒用不同的線來織圍巾。這一次我發(fā)現(xiàn)瑤瑤在順著圍巾的方向畫線條。我看見瑤瑤的線條畫得太松散,就請她把線條畫密一些,瑤瑤問我:“老師,密是什么意思啊?”我告訴瑤瑤就是把毛線織多一些,這樣織出來的圍巾就不透風了。
[分析反思]:幼兒的思維正處于前運算階段,需要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引導。這節(jié)美術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幼兒練習線條畫,因此在繪畫之前如何引導幼兒按照預設的目的進行繪畫就成為順利開展活動的關鍵。實際操作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理解的裝飾圍巾是和之前裝飾過的衣服一樣,于是開始用線條隨意裝飾,這時我意識到自己的引導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
[活動改進]:當我意識到自己的引導方式出現(xiàn)問題時,在活動進行中選擇了及時調整。用第二個紙條引導幼兒來“織圍巾”,這一次幼兒在畫線條的時候就想象自己在織圍巾,又聯(lián)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織圍巾,畫的豎線自然是按照我的預設目標來畫。當瑤瑤不能理解“密”是什么意思的時候,我同樣及時給出“把毛線織多一些圍巾就不會透風”這樣基于生活經驗的解釋,幼兒就會理解。
二、教師在繪畫活動中的指導策略
1.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
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這一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思維集中,表現(xiàn)為自我中心主義,這個特點在幼兒的藝術表現(xiàn)活動中也有十分明顯的體現(xiàn)。當教師給定一個范圍時,就能夠看到幼兒所呈現(xiàn)的繪畫作品千變萬化,每一位幼兒所呈現(xiàn)的繪畫作品都是基于自己的感受而繪畫出來的。因此,在繪畫活動中,幼兒會把自己的想象或感受放大呈現(xiàn)在畫作中,如繪畫“我的爸爸”,幼兒就會畫很多煙圈來表示自己的爸爸愛抽煙。教師在做指導和評價前,應該先了解并傾聽幼兒的想法與感受,再結合幼兒的感受和預設的活動目標進行繪畫指導與評價。
2.個性化的模仿教學
《指南》中指出:讓幼兒自主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模仿或創(chuàng)造,成人不做過多要求。因此教師提供的模仿對象一定是幼兒自己可以感知的對象或是感興趣的事物,一定是個性化的模仿,要避免模仿變成被動的狀態(tài)甚至技能化的訓練。
3.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景
《指南》中提出幼兒要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尊重并鼓勵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行為,同時要給予適當?shù)闹笇?。在指導時教師可以選擇創(chuàng)設很多基于幼兒生活經驗的情景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思維。因為幼兒的思維水平與方式決定了幼兒是直覺性思維,對事物的感受與理解一定是基于已有的生活經驗。如練習線條畫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小蜜蜂飛的情景請幼兒畫小蜜蜂飛的路線,飛的路線會分隔出很多“房子”,請幼兒在這些房間添加不同的線條,如小曲線、鋸齒線、小豎線等等。
4.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為了培養(yǎng)幼兒對美的感受,那么我們評價時就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比如顏色的使用可以用變化豐富或是單調變化少來評價;大班幼兒開始學構圖時可以告訴他們構圖是整體感覺好或是構圖不合理、可以從哪里進行調整等。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