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玉
摘 要:心理學指出,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它是通過團體內(nèi)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diào)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以發(fā)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心理輔導為參加者提供了一種良好的社會活動場所,創(chuàng)造了一種信任的、溫暖的、支持的團體氣氛,使成員可以以他人為鏡,反省自己,深化認識,同時也成為他人的社會支持力量。
關鍵詞:心理輔導;班會;團體活動
團體心理輔導最重要的一個方式是團體活動。基于這樣的認識,作為班主任老師的我結合心理學團體活動的一些理念設計了一堂《認識自己與他人》的班會課。
《認識自己與他人》班會課的總體目標是希望通過團體活動,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同時認識他人,理解他人。促使學生換位思考,繼而對他人有同情心。讓學生在集體中有歸屬感。
《認識自己與他人》班會課由兩個團體活動組成,在活動結束后,學生會進行總結與分享。
第一個活動名稱叫做“緣分連連看”。我事先準備好本班八個小組需要的白紙和彩筆,接著要求小組成員將自己的手畫在白紙上,然后在每一個手指上寫上自己的一個特征。畫完后,小組成員輪流宣讀自己的特征,如果有小組組員跟他具有相同或類似的特征的,就把兩只手指用彩色筆連接起來。即便沒有寫出來,組員覺得自己有這個特征的也可以連接。
開始,同學們對這樣的活動既感覺新鮮又摸不準老師意圖,但是因為操作簡單,大家都興致勃勃參與。不是傳來“我和你一樣”、“我也是”的聲音,學生表情愉悅放松。結果,每一小組的白紙都充滿各種顏色的線條,花花綠綠,交織在一起?;顒咏Y束后,我開始讓同學們思考:說說活動后的心情或發(fā)現(xiàn)?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自己組員都是吃貨,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有幾個組員和自己一樣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自己身旁的組員喜歡的東西與眾不同。老師的目的初步達到,這一個團體活動可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和他人的聯(lián)系,可以讓學生認識多面性的自己和他人。也許你不是“唯一”的,你的內(nèi)向、自卑、自傲、與眾不同······別人或許也有。你喜歡的、你討厭的、你擁有的、你性格中的一部分,和別人都有“共鳴”。打破自己的“自戀”后,你會更加了解自己,產(chǎn)生集體歸屬感,不會覺得自己被分類了。
第二個團體活動有兩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用一張A4紙輪流作畫,限時20秒,最后看成畫。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每人一張A4紙,先自己畫一個代表自己的圖形或符號(限時30秒),在將紙張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傳給小組成員,小組成員按照自己的理解添加內(nèi)容。(限時15秒)紙張回到主人手中結束。兩輪活動在緊張氛圍中結束,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畫作,有的贊許,有的百思不得其解,有的狂笑,有的深思……同樣的活動結束后,請同學們自由談談心情和發(fā)現(xiàn)。比起上一個游戲,同學們的體會更加五花八門:有同學說他的很喜歡組員補充的圖案,這正是他想的;有的同學很沮喪地說這不是他想表達的;有的同學在畫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不滿意畫面的布局……這個活動是學生直覺作畫,直覺可以反映學生內(nèi)心真是的想法,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有被理解的欣喜,有被誤解的失落,有對創(chuàng)造的新體會,有對他人的包容……在換位思考中,對他人有同情心,也要學會積極調(diào)整情緒并且整理表達。有些體會雖然并沒有細細說明,但是學生心理已經(jīng)有所觸動,這正是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重要一步。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最后總結與分享,請同學們思考并回答:(1)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2)你體會了何種情緒?(3)游戲時對自己和伙伴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4)你以后會怎樣和自己以及和他人相處?這也是根據(jù)心理學上敘述事實、表達情緒、反思行為、將來行動四個步驟來提問并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在此過程中,我與學生充分溝通和交流,特別是對活動中覺得自己做不好的學生給予鼓勵。讓學生在團體活動中,不僅能增進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而且能融入集體中,感受到集體力量。
在班會課上,結合心理學相關知識,設計不同的活動,給學生一些新的感受體會不失為一種新穎且讓學生“心心相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周翠華.論心理輔導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J].小學時代.2014.
[2]邵立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內(nèi)在因素探究[D].渤海大學,2017.
[3]陳源聲.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3.
[4]徐學俊.構建中小學心理輔導體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0(1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