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軍
〔摘要〕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新的科學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進全球有效治理的必由之路。但要打造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除了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外,還需要有獲得全世界廣泛認同和支持的國際關系倫理做后盾。公平正義的國際關系倫理理念和價值觀,對構建和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人類命運共同體,義利觀,公平正義
〔中圖分類號〕B82-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8)04-0054-05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時代發(fā)展大勢提出的新的科學理念,是治國理政方略的重要內(nèi)容。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不僅為構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指明了行動的“路線圖”,同時也為推進全球經(jīng)濟體系有效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建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其實現(xiàn)既有賴于世界諸行為主體在經(jīng)濟政治上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被世界各國高度集體認同的國際關系倫理做支撐。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jīng)濟倫理訴求
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正日益把分散、孤立的各個民族、國家連接為“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案鲊嗷ヂ?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 〕272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而經(jīng)濟利益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天然要求。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chǎn)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chǎn)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 〔2 〕158。所以,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3 〕82。但人們的這種物質利益需要是在持續(xù)不斷的主體間的交往中滿足的,交往既使人們克服了發(fā)展的片面性,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也產(chǎn)生了人生存和發(fā)展于其中的社會?!吧鐣还芷湫问饺绾巍鞘裁茨??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chǎn)物?!?〔4 〕408因此,“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 〕156“把他們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 〔5 〕42國家是人格化了的人,因而在國際社會中,國家利益特別是經(jīng)濟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根本倫理價值指向和行動指南。漢斯·摩根索指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還是由國家所構成,那么國際政治中實際上最后的語言就只能是國家利益”?!? 〕54
如同人類一樣,國家利益亦是在國際社會的普遍交往中實現(xiàn)的。但在民族歷史轉向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在一起并發(fā)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 〔7 〕205。所以“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國際叢林法則橫行于世,“自我中心主義”利益觀大行其道。對此,國際社會曾嘗試通過建構以承認國家主權和利益共存為基本倫理原則的體系如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凡爾賽體系和制定國際制度、國際規(guī)范等手段,來遏制由于國家利益沖動而造成的彼此之間的利益互害,以及由此帶來的國際社會失序。但因為受維護和爭取國家利益的利己主義的強烈驅動,主權國家爭奪國家利益的斗爭并未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到來,國家之間相互依存度的提高而有所降低,反而是愈演愈烈,所不同的只是謀求利益的手段和方式發(fā)生變化而已。如果說,過去國家是靠經(jīng)濟制裁、“堅船利炮”等方法不擇手段地“明搶”國家利益,那么,當今世界大國更多的是通過國際制度設計和安排、非關稅壁壘等方式來“暗奪”國家利益。當前國際關系中南北經(jīng)濟之所以“鴻溝”日趨擴大,貧富問題愈益懸殊,原因固然很多,但世界有關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不能以互利主義的經(jīng)濟倫理指導與處理自己與他國的關系,則是其中的關鍵誘因。
因此,要使各主權國家在國家利益關系的博弈中得其所得,“各得其所”,固然要均衡世界各國的實力,但尤為重要的是要求世界各國必須妥善處理國際關系中義和利的關系,也就是要堅持和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diào)的“義利相兼,義重于利”的義利倫理觀,即“倡導合作發(fā)展理念,在國際關系中踐行正確義利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耙岳嘟?,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 〕故而在國際交往中,“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 〔8 〕。顯然,在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經(jīng)濟全球化大潮中,秉承義利兼顧、守望相助的倫理準則既是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xiàn)世界各國共同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只有這種超越狹隘民族利己主義的、普遍的具有世界意義的經(jīng)濟倫理觀,才能在經(jīng)濟全球化中為其成員提供一種能制約其行為取向的基本經(jīng)濟道德觀念,從而引領全球經(jīng)濟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當前秉持并積極踐行正確的義利觀:第一,必須兼顧彼此的國家利益關切。經(jīng)濟利益是驅使主權國家交往的根本動力。經(jīng)濟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意味著任何一個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都要以其他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為前提和基礎。因為“每個人的利益,福利和幸福同其他人的福利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3 〕490。所以世界各國在謀求國家利益時,必須堅持義利并重、義利統(tǒng)一的倫理價值觀,絕不能惟利是圖,斤斤計較?!澳欠N以鄰為壑、損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難以持久” 〔1 〕273,到頭來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易言之,世界各國在謀求國家利益時,只有充分彰顯“義利并舉”的道義精神,把自身利益和他國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在“各美其美”的基礎上實現(xiàn)“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道德價值目標。
第二,要以合作共贏求共同發(fā)展。在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時代,任何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都是建立在世界各國共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之中的。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更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因此在發(fā)展問題上,世界各國必須把彼此發(fā)展作為本國發(fā)展的邏輯出發(fā)點,在尊重相互發(fā)展權利的基礎上,遵循“達己及人”的濟世原則,摒棄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思維,堅持走世界各國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的發(fā)展道路?!皩崿F(xiàn)世界均衡發(fā)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另一批國家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9 〕一國的發(fā)展有賴于它國的發(fā)展,因此“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 〔1 〕336 ,“經(jīng)濟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長遠,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 〔8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才是人類的最大的“善”。只有大家過得都好,分享了共同發(fā)展紅利,實現(xiàn)了共生共贏,才能擺脫主權國家因“重利輕義”而陷入的道德窘境,才能加快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步伐。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倫理訴求
政治和經(jīng)濟如車之雙輪,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們在生產(chǎn)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 〔2 〕340。所以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 〔10 〕394盡管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人們基于共同的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等身份標識而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追求和價值指向,但由于他們在共同體中所處的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他們的利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在階級社會中,調(diào)整不同經(jīng)濟主體間的利益關系,主要依靠的是國家的政治權力。恩格斯指出:“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diào)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jīng)濟利益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nèi);這種從社會中產(chǎn)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 〔4 〕186這表明,國家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xiàn)經(jīng)濟利益的手段”。〔4 〕257掌握了國家的政治權力,實際上也就掌握了整個國家資源的分配權。國家權力通過對經(jīng)濟權利進行重新配置,調(diào)節(jié)不同階級、階層之間的經(jīng)濟利益關系,實現(xiàn)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的社會共享與公平公正。離開了政治權力就無法很好地協(xié)調(diào)整合社會利益。對于一個國家共同體來說,政治權力是建立和維持文明秩序、提供社會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國家終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chǎn)的管理。” 〔11 〕809
當今世界是由主權國家構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國家間關系在國際空間的邏輯延伸。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相互依賴關系的強化和彼此依存關系的加深,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越來越受到世界外部環(huán)境變遷的深刻影響和國家相互之間發(fā)展的制約。在此背景下,國家利益的分配如同國內(nèi)利益分配需要國家權力的干預一樣,也越來越需要國際政治權力的積極作為。在當今國際社會,這一職責事實上主要是借助聯(lián)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性多邊組織和權力機構來實施的。
應當說,這些國際性權力組織和機構在減緩全球經(jīng)濟失衡、防止世界經(jīng)濟貧富分化、維護全球市場公平競爭等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治理困境”。一方面,傳統(tǒng)安全和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如氣候變化、環(huán)境污染、恐怖主義相互交織。“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越來越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長遠性。沒有哪一國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一國可以包打天下”?!?2 〕需要各個國家同舟共濟,為全球共享共建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與道德義務。另一方面,國際政治治理主體缺失世界公平?,F(xiàn)代國際政治倫理的基本要求是公平、公道、公正,但由于現(xiàn)有的國際政治權力機構為世界發(fā)達國家所壟斷,所以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權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這一隱含著“西方中心主義”的政治權力倫理觀,嚴重危害了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與世界和平。
要改變國際社會中存在的非正義、不平等的國際政治治理格局,就必須秉承公平正義的政治倫理準則,著力打造對所有國家“一視同仁”的政治權力運行模式?!肮秸x是世界各國人民在國際關系領域追求的崇高目標。” 〔13 〕只有公正公平的政治權力才能有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所以如同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必定具有公平正義的政治權力一樣,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也必須具有以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為倫理導向的政治權力分配結構。即是說,建構公平的國際政治治理結構,并通過科學配置國際政治權力分配社會資源,既要考慮世界各國的國家利益關切,也要盡其所能地促使資源、財富和價值在國際社會成員中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使世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并為他們所公平分享。這是因為,政治權力的本質是利益,故而任何國際政治權力的科學運作和有效實施都要以最大程度地滿足主權國家的利益需求為價值旨歸,都離不開公平正義的支持。公平公正是國際政治權力健康、可持續(xù)運行的內(nèi)在要求和充分條件,也事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和未來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進程受到公平公正的國際政治權力倫理的制約和影響,所以,“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 〔8 〕。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中,要讓公平公正的政治倫理要求付諸實施,還必須將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結合起來, 〔14 〕積極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即“各國主權范圍內(nèi)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自己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 〔1 〕274。民主協(xié)商作為現(xiàn)代國際善治的重要方法,雖其表現(xiàn)形式各有千秋,但首先表現(xiàn)為主權國家都有平等參與地區(qū)和國際事務的權利。主權平等是世界各國處理相互關系的基本倫理要求和道德準則,“不管國際格局如何變化,我們都要始終堅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尊重文明多樣性,做到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一國的事情由本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商量著辦” 〔15〕。 “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fā)展有先后,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qū)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16 〕平等是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前提,沒有平等就沒有民主;而民主則是主權國家平等的保障。平等與民主是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的。
在全球公民社會日益崛起,主權國家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情景下,反對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確保世界各國政府以平等的權利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利益訴求,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地確保各國利益的最大化,減少因利益摩擦而引發(fā)的國際秩序動蕩,而且能夠賦予各國民主討論、對話協(xié)商通過的國際制度以最大程度的合法性,現(xiàn)行的國際組織才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歷史和現(xiàn)實發(fā)展一再表明,全球政治治理應該是多主體治理、協(xié)同治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只有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公平公正為導向,以國際關系民主化為保障,建立平等、公開、透明的不搞排他性的國際民主治理體系,才能消除全球經(jīng)濟治理的風險和危機,才能實現(xiàn)世界的分配正義和各國的互利共贏。不然的話,就會在倫理訴求不同的國家間制造新的政治分歧和爭斗。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倫理訴求
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雖然以經(jīng)濟、政治為前提和基礎,但其發(fā)展的相對獨立性,決定了文化對經(jīng)濟社會的進步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全球話語權爭奪愈益激烈、文化對國家利益認知影響不斷加深的當今國際關系社會,更是如此。對于每一主權國家來說,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整合,盡管需要國家政治權力的強力介入和干預,但更離不開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制度的規(guī)范與調(diào)節(jié)。制度與社會是相互依存、彼此作用、相得益彰的。一方面,社會制度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社會制度又是社會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力保障。從這一意義上看,與其說現(xiàn)代民族國家是通過國家的暴力機器建立起來的,倒不如說是建構在社會制度認同的基礎上的。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制度建設對于整合國家利益,凝聚社會民心意義極為重大。失去制度保障,國家就會解體、瓦解。此一道理對國際社會亦然。甚至可以這樣講,國際社會的治理相比國家來說更需要國際制度的規(guī)范和約束。國際制度的建構對國際關系秩序的運行更具根本性和決定性。這是因為,與主權國家存在強大的國家權力機器不同,國際社會是由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不一、社會制度迥異和文化理念截然不同的主權國家組成的。由于國際社會缺少能夠統(tǒng)籌人類不同利益關系的令人信服的“說了算”的最高公共權力機構,所以通常上,世界對于由于國家利益邊界的全球擴張而引發(fā)的國際矛盾和對立,主要靠國際制度來加以約束和治理。
實際上,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國際社會就拉開了制度化運動的序幕。特別是二戰(zhàn)結束以來,通過建構全球性或區(qū)域性國際制度來規(guī)范和約束國家行為更是成為世界發(fā)展的顯性趨勢。如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但現(xiàn)有絕大部分國際制度由于是西方發(fā)達國家按照自己的利益偏好和倫理觀念塑造的,所以,國際制度常常淪為它們“挾帶”私貨,牟取私利,實現(xiàn)其國家利益的工具。結果是由于這些國際制度存在嚴重的“正義赤字”而面臨嚴峻的合法性挑戰(zhàn)。
因此,要使世界各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超國家共同體下,獲得切實的發(fā)展機會,共同分享人類文明進步帶來的豐碩成果,就必須超越國家的一己之私,從人類社會的普遍利益出發(fā),建構一種能夠使世界各國在彼此依賴相互依存中互利共贏、和睦相處的國際制度。 換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能否建立起來,主要取決于國際制度的正當性、合理性。如果沒有正當合理有效的反映世界各國利益需求的國際制度,那么國際社會無論建有多么健全完善的世界倫理道德和法律制度,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難以落地生根發(fā)芽。對此,羅爾斯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17 〕1國際制度安排要充分體現(xiàn)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合理合法的國際制度,不但能真正協(xié)調(diào)主權國家的國家利益,使社會發(fā)展成果或社會資源得到公正的分配,而且還能對主權國家的國際行為真正起到倫理導向和行為約束作用。
建構高度集體認同的公平正義的國際制度,符合各國的國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倫理基礎的關鍵一環(huán)。因此,“對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要抓緊解決” 〔1 〕97,進一步維護世界公平正義,然而,要塑造合法、公平和合理的國際機制和制度,“減少全球發(fā)展不平等、不平衡現(xiàn)象,使各國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經(jīng)濟增長帶來的利益” 〔18〕265-266,就要使國際制度體現(xiàn)出以下兩個特征:第一,國際制度要體現(xiàn)開放性與包容性。國際制度是維護當今世界文明秩序的有力保障。合法、合理的國際制度必然是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公開透明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共識,但“價值共識不是脫離各個民族的價值而獨立存在的抽象共識,而是在人類文明進步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對某些基本價值的認可。” 〔19〕 所以建立國際制度要秉承包容開放的道德倫理精神,尊重不同國家的倫理文化選擇,平等地對待所有民族、國家的道德文化權利,堅決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單邊主義。如果說,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建構在普遍認同和共同遵守的國際制度的基礎上,那么公平正義的國際制度則必須建立在尊重差異、“和而不同”的文明道德理念和共生、共存與共榮的倫理實踐的基礎上。國際規(guī)則只能由各民族、國家的文化共同譜寫、書就。第二,國際制度應展現(xiàn)適應性和靈活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35因此,作為社會實踐產(chǎn)物的制度應順勢而為、因時而變。國際制度是主權國家間合作的重要紐帶和平臺。一種文明、權威的國際制度,既要體現(xiàn)國際關系中的民主精神,更要努力反映世界各國追求共同發(fā)展、繁榮的倫理道德訴求。否則,由此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就會成為極端民粹主義的誘因。但是,在當今世界,國際制度是文化傳統(tǒng)不同、綜合國力懸殊的主權國家相互作用建構而成的。國際制度建構的過程就是主權國家圍繞各種利益關系而不斷博弈的過程。當今全球經(jīng)濟制度治理中面臨的一系列困境表明,由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制定的國際制度已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難以滿足全球經(jīng)濟政治治理的現(xiàn)實需要。只有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根據(jù)共同利益要求,通過民主協(xié)商和對話溝通建立起以公平為本位的全球治理機制和倫理制度,方能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因此建構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除了要高度關切各國的國家利益外,還要著力打造能切實反映國際格局變化,尤其是反映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利益訴求的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規(guī)則體系。正如習近平所言,“全球經(jīng)濟治理體系必須反映世界經(jīng)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推進全球治理規(guī)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shù)國家意愿和利益”, 〔20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過程就是全球治理制度、規(guī)則道德力量彰顯的過程。在利益、命運和責任彼此依存、相互交織的國際社會,必須以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不斷創(chuàng)新國際制度。在彼此依存的國際社會,唯有對不符合時代要求和國際政治權力結構變化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國際制度不斷進行改革,將其建立在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道義”基礎上,才能推動各國在國際經(jīng)濟合作中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促進全球經(jīng)濟均衡、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才能真正滿足國際社會公平公正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要求,從而建構起真正的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漢斯·摩根索.政治學的困境〔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習近平.共創(chuàng)中韓合作未來 同襄亞洲振興繁榮——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N〕.光明日報,2014-07-05(02).
〔9〕習近平.弘揚萬隆精神 加強亞非合作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J〕.光明日報,2015-04-23(01).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王 毅.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對“21世紀國際關系向何處去”的中國答案〔N〕學習時報,2015-06-20(01).
〔13〕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29(02).
〔14〕王澤應.正確義利觀:建構當代國際關系倫理的基本精神〔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5):11-17.
〔15〕習近平.弘揚傳統(tǒng)友好 共譜合作新篇〔N〕.人民日報,2014-07-01(03).
〔16〕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 開創(chuàng)亞洲新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03-29(02).
〔17〕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9〕陳先達.論普世價值與價值共識〔J〕.哲學研究,2009(4):3-9.
〔20〕習近平.堅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確方向 促進亞太地區(qū)和世界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N〕.光明日報,2015-09-23(01).
責任編輯 呂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