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漆 俊,胥富波
根據以往臨床研究可知,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療的關鍵措施主要為抗病毒治療,而目前核苷類藥物是臨床廣泛應用于治療CHB的藥物種類[1-2],且隨著藥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多種核苷類藥物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應用種類也逐漸增多,隨著應用時間的延長,大部分患者對多種藥物逐漸產生耐藥性,其治療效果逐漸下降,故另尋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多藥耐藥CHB患者成為目前值得重視的問題[3-4]。目前,多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已被推薦用于治療多藥耐藥CHB[5],但有研究證實,富馬酸替諾福韋酯(TDF)單藥治療1年與TDF聯(lián)合恩替卡韋(ETV)治療1年的臨床價值比較未顯示出明顯劣勢,但關于采用TDF單藥進行長期治療多藥耐藥CHB的臨床價值尚未明確報道[6-7]。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28例多藥耐藥CHB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TDF單藥長期治療多藥耐藥CHB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多藥耐藥CHB患者,男74例,女54例,年齡20~60(36.24±9.34)歲,病程1~30(16.20±6.24)年。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制定的《CHB防治指南》中CHB明確診斷標準[8];②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經2種及以上藥物進行治療且均產生一定的耐藥性;③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伴有原發(fā)性其他肝臟疾病者;②存在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③對所用藥物及所含成分過敏者;④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根據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8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多藥耐藥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資料比較
注: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僅采用富馬酸替諾福韋酯單藥治療,對照組予以富馬酸替諾福韋酯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
1.2方法 觀察組在CHB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僅采用TDF(美國GILEAD公司,進口藥物注冊證號CND146773,規(guī)格:300 mg/粒,用法:溫水口服300 mg,1/d)單藥治療;對照組在CHB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TDF(用法和用量同觀察組)聯(lián)合ETV(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37,規(guī)格:0.5 mg/片,用法:口服0.5 mg,1/d)治療。2組均治療144周。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治療48周和144周后均檢測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及HBeAg轉陰率、ALT復常率,評價臨床療效。記錄2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4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在檢測當日清晨于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5 ml,通過3000 r/min離心15 min后分離血清,采用美國Beckman公司的Synch-ronlx-system自動生化分析儀和相應試劑盒檢測ALT、AST和TBIL;采用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CAP/CTM)檢測系統(tǒng)(美國羅氏分子系統(tǒng)公司)檢測HBV-DNA和HBeAg[9]。以HBV-DNA<15 U/ml為臨床有效[10]。
2.1治療前后肝功能及HBV-DNA變化情況比較 2組治療后48和144周ALT、AST、TBIL和HBV-DNA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144周后其下降程度大于治療48周(P<0.05),但2組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治療后不同時間相應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2組治療144周HBeAg轉陰、ALT復常及臨床有效率均高于治療48周(P<0.05),但2組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不良反應 2組治療過程中均對使用藥物存在良好耐受性,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7%,其中胃部不適6例,惡心3例,嘔吐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其中胃部不適2例,惡心、嘔吐各1例。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15,P=0.146)。2組不良反應在予以對癥處理或停藥后均消失。
表2 2組多藥耐藥慢性乙型肝炎治療前后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DNA變化情況
注: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僅采用富馬酸替諾福韋酯單藥治療,對照組予以富馬酸替諾福韋酯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48周時,cP<0.05
表3 2組多藥耐藥慢性乙型肝炎治療后相應指標變化情況比較[例(%)]
注: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僅采用富馬酸替諾福韋酯單藥治療,對照組予以富馬酸替諾福韋酯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與治療48周比較,aP<0.05
根據相關流行病學資料可知,我國仍屬于肝炎大國,其中乙型肝炎最常見[11]。曾有數(shù)據報道,我國目前有將近9300萬人攜帶HBV,而其中有約2000萬人為CHB患者[12-13]。CHB主要因感染HBV而導致肝臟發(fā)生炎癥及損害,當患者病情控制欠佳時可發(fā)展成為肝硬化,嚴重者可進展為肝癌,嚴重影響患者的軀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故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或控制CHB病情是目前臨床的研究熱點[14-16]。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TDF單藥及采用TDF聯(lián)合ETV治療多藥耐藥CHB治療后其ALT、AST、TBIL和HBV-DNA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HBeAg轉陰和ALT復常,達到臨床治療有效標準,由此可見,TDF和EVT對治療多藥耐藥CHB患者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4周后,2組肝功能改善及HBV-DNA水平下降及HBeAg轉陰、ALT復常及臨床有效率均較治療48周時改善和提高,但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TDF單藥在長期治療多藥耐藥CHB患者中也存在與聯(lián)合藥物治療的類似效果。TDF屬于單磷酸腺苷類似物的一種,其可在細胞內被磷酸化生成具有藥理活性的代謝產物——替諾福韋二磷酸,從而對阻止HBV病毒的復制存在一定競爭作用,進一步達到降低HBV病毒含量的效果,是目前抗病毒效力強且耐藥屏障高的藥物[17-18]。而EVT在治療CHB的過程中,其主要通過作用于HBV的反轉錄,對病毒的復制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從而延緩病毒的復制進程,減少病毒載量,進一步使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19-2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2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均未出現(xiàn)明顯嚴重不良事件,提示TDF單藥長期治療多藥耐藥CHB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TDF單藥治療多藥耐藥CHB有較顯著臨床療效和較長時間的安全性。但本研究所選樣本含量過小及研究時間過短,對該藥物藥效是否受其他因素影響尚未明確,可加大樣本含量和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