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昕
摘 要:16世紀的意大利四分五裂,馬基雅維利為了幫助意大利實現統(tǒng)一,以人性惡為思想基礎,將政治學從道德和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權力,并以此為邏輯出發(fā)點提出了非道德政治觀,也因此使得馬基雅維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頗受爭議。本文結合馬基雅維利所處的時代背景,力圖對其做出相對比較客觀的評價。
關鍵詞:馬基雅維利;非道德政治觀;君主論;意義
一、馬基雅維利生平與著作
尼科洛·馬基雅維利(1469—1527年)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出生于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后來沒落,他接受了當時最好的古典人文主義教育,這就使得馬基雅維利通曉拉丁文、古典文學和史學,而且還使得他格外熟悉古羅馬共和國的政制、西塞羅等人的論辯以及社會哲學。在中世紀后期的政治思想家中,馬基雅維利是第一個明顯將政治擺脫道德和神學束縛的思想家,為政治學和法學走向獨立學科開辟了道路[1]。其代表作《君主論》一直被歐洲歷代君主奉為案頭之書,被政治家奉為最高指南,被統(tǒng)治階層奉為鞏固其統(tǒng)治的治國準則,被西方評論界列為可以和《圣經》、《資本論》等相提并論的影響人類歷史的十著作之一。
二、非道德政治觀的內容
(一)政治的核心是權力而非道德
在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時期,政治和道德始終是合為一體的,道德與政治比較起來,道德始終處于領先的位置。但是面對當時的時代——近代歐洲政教高度合一的場面被打破,神學意識形態(tài)土崩瓦解,傳統(tǒng)的仁慈觀,善良意識以及宗教寄托已經不能夠解決意大利的危機,只有“赤裸裸的權力”才能實現國家的統(tǒng)一[2]。馬基雅維利認為統(tǒng)治權是國家的根本問題,至于誰能取得統(tǒng)治權在于誰具備取得統(tǒng)治權的手段,而不在于道德高尚或者上帝的授予,權力既是國家的核心,又是政治目的,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以奪取和鞏固政權為目的。
(二)法律和軍隊是統(tǒng)治權的基礎
維護統(tǒng)治權是國家的根本問題,統(tǒng)治者應該將維護和保持自身的權力作為最終目的,這是馬基雅維利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良好的法律和軍隊是一切國家的主要基礎,他指出,法律是人類特有的,武力則是屬于野獸的,但是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須訴諸于后者。馬基雅維利認為人性是貪婪的,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有時候法律也會無能為力,所以法律必須要以軍隊為后盾,君主要維持和鞏固統(tǒng)治就必須建立一支自己的軍隊。
(三)給人恩惠要一點一點來,但加害于人要一次性完成
馬基雅維利認為君主要經常懷有一顆憂患之心,君主最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應該到人民當中去生活,和他的人民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難[3]。君主在給人恩惠的時候,應該一點一點來,這樣,恩惠的影響時間就能夠更加長久些,人們更能夠感受到恩惠的好處,更會持久地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君主要謹慎使用殘暴手段,這是說君主要恰當的實施惡行,那些惡行必須是出于自身的安全需要而迫不得已,以后除非是有利于他的臣民,否則絕不再使用。加害于人一定要一次性完成,這樣,受害者所嘗到的痛苦滋味就比較少,損害對人所造成的冒犯感也就相對比較少,老百姓所受到的損害相對較少的話,那么老百姓的怨恨也就會少一些。
三、非道德政治觀的影響
(一)非道德政治觀的積極影響
1.有助于意大利的統(tǒng)一
馬基雅維利認為,國家是建立在人性和人的行為的基礎上,人性是偏向惡的,一旦有機會人心就自然會墮落,他認為意大利分裂的總根源是羅馬教會和封建貴族的自私貪婪,這些都妨礙了意大利的統(tǒng)一,因此他對虛偽的封建道德和神學政治觀進行了強有力的反駁[4]。他所強調的這些都是為了早日結束國家內憂外患的局面,使之統(tǒng)一和強大,所以馬基雅維利的非道德政治觀對于意大利的統(tǒng)一有積極意義。
2.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當時由于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經濟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經濟發(fā)展緩慢下來,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成為當時資產階級最迫切的要求。馬基雅維利的非道德政治觀正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當時意大利正處于崇拜競爭和功利的特殊時期,正是資本主義需要發(fā)展的時期,馬基雅維利的非道德政治觀代表著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愿望,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的16世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非道德政治觀的消極影響
1.政治與倫理道德相分離
馬基雅維利的非道德政治觀以人性惡為理論基礎,認為應該將政治排斥在道德之外,政治高于倫理道德,為了到達政治目的,可以將道德拋棄,道德的善惡均可以因條件不同而充當手段[5]。馬基雅維利否定了道德對政治的反作用,將政治和道德割裂開來,片面的理解了政治與道德的關系,作為一國的君主,為了有效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達到既定的政治目標,可以不擇手段,這無疑會使政治陷入非道德主義的漩渦中。
2.政治淪為權術,被后世專制者利用
從消極的方面看, 馬基雅維利的權術觀正如他的國家觀與政體觀一樣, 是一種非?,F實、極其功利的思維方法。在君主采用什么政治權術的問題上,馬基雅維利極力主張君主不應該受任何道德準則的約束,而是要采用一切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君主在政治上只應該考慮有效和有害,不應受道德的約束,君主可以用暴力和欺騙,但應該偽裝成有道德和仁慈;君主應當使人們畏懼而非憎恨,可以和貴族為敵,但人民不行。
參考文獻: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2]彭順生.馬基雅維利功利主義思想初探[J].廣州師院學報,1994,(1).
[3]聶熙原.從《君主論》看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思想[J].法治與社會,2009.
[4]徐慶利.馬基雅維利權力政治觀述評[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5.
[5]馬基雅維利著.李修建譯.君主論.九州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