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豪
摘 要: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語言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對語文教學有諸多積極啟示。本文以《朗讀者》、《奇葩說》為例,從節(jié)目的內容、環(huán)節(jié)設置、情感融入三方面分析了語言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習興趣;豐富情感,深化理解能力;體驗生活,提煉寫作素材;訓練思維,提高表達能力。語文教師有目的地借鑒兩節(jié)目的優(yōu)點有利于豐富語文課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言文化 綜藝節(jié)目 語文教學 《朗讀者》 《奇葩說》
筆者根據(jù)自身對綜藝節(jié)目情況的調查與了解,將“語言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定義為:以文學藝術、語言文化為主要創(chuàng)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構成元素的具審美價值和一定娛樂性質的節(jié)目。由此看來,層出不窮的語言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學、藝術元素且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審美和價值取向。細細品味這些優(yōu)秀的語言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節(jié)目之中的語言文化精髓、節(jié)目環(huán)節(jié)互動與母語教育、語文教學設計有相通之處。它們能為語文教學帶來一些啟示。[1]
一、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習興趣
語言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均帶有一定的娛樂色彩,而且這些帶有娛樂性質的環(huán)節(jié)改變了枯燥的節(jié)目設置,將單調零散的文化知識串聯(lián)起來,變得易于接受且充滿趣味性。例如:中國傳統(tǒng)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類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這些節(jié)目借助“闖關”、“飛花令”“填字”等方式,將詩詞、成語聯(lián)系在一起,使觀眾身臨其境將自我?guī)氲焦?jié)目中去。同樣,語文教學可以將飛花令、成語接龍等帶有些許娛樂色彩的形式融入到課堂中去。尤其是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以三兩分鐘的小游戲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老師身上,可以有效地抑制與教學無關的活動。以游戲的方法激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均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競賽形式——飛花令,以這種游戲闖關的方式傳播中國古典文化。“飛花令”是對詩詞積累和反應能力的一種極好的考驗形式。教學過程中可將“飛花令”進行改良,設置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的關鍵字。飛花令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中心并啟發(fā)了學生去聯(lián)想相關的知識點,尤其是在詩詞教學中,詩詞歌賦中隱藏著眾多典故、意象是理解的難點和學習的重點。利用“飛花令”將含有相同意象的詩歌與課堂內容相聯(lián)系,可以為理解課堂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在講授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長沙》時可以以“秋”為關鍵詞行“飛花令”,學生定能背出杜甫《登高》、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膾炙人口的悲秋之作,這便與毛澤東這首深情中顯志、毫無“悲秋”之調的詞作形成對比,從而使學生更能理解詩歌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和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寓教于樂”是實現(xiàn)語文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同時也重視了對知識的積累,增加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愛。
二、豐富情感,深化理解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是課程目標構成的基本維度,強調學生從內心真正樹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語文學習很大一部分是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思想感情的腦力勞動過程。因此,情感與價值觀的升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朗讀者》和《奇葩說》兩個節(jié)目均是知識、情感、價值觀相知交錯的節(jié)目。在《朗讀者》中,通過朗讀、通過與主持人的談話,他們將自己豐富的閱歷,特別的人生感悟帶給觀眾,在褪去“明星”光環(huán)的同時,也打動著觀眾的心靈。一個好的節(jié)目,不僅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應該引起觀眾的共鳴。正如,好的語文課堂不僅要傳授知識、提升能力,更應該重視在過程中接受到的情感態(tài)度。觀看《朗讀者》仿佛近距離接觸嘉賓并進行面對面的談話。而《奇葩說》如同自身融入辯論本身,隨著雙方的交鋒進行思考,更容易產(chǎn)生直觀地感受和情感升華。
語文課堂不應該是學生學習考試技巧的課堂,更應該達到情感與價值觀的深化,這也正是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寫作課程不應該死板地教授寫作技巧,更應該讓學生把寫作當成情感的抒發(fā)和吐露。教師在日常課程也應該重視這種情感體驗。例如: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中“表達交流”這一板塊的主題為“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而該書中主要記人的課文有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那么,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字詞、學習魯迅先生的細節(jié)描寫等等,教師還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魯迅先生字里行間的悲痛、尊敬、無奈、滿腔熱情等復雜情緒,使學生不忘歷史,以激勵當代學生。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把引導學生從單純地追求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做人做事,引導學生擁有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皾櫸锛殶o聲”地使學生在寫作、在表達中有真情流露,這樣課堂學習時也會情感飽滿真摯,更好的理解知識,運用知識。
三、體驗生活,提煉寫作素材
以《朗讀者》為例,每期《朗讀者》都有一個固定的主題作為該期節(jié)目的中心,并邀請五至六名在各個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xiàn)場,分享與主題相關的人生故事并通過朗讀節(jié)選的文學作品或是某段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字展現(xiàn)真實的情感。整個節(jié)目以“朗讀”為手段,“故事分享”為中心,將嘉賓的成長經(jīng)歷、傳奇故事、情感道路一一道來,旨在以文化感染人,故事打動人,精神鼓舞人,經(jīng)歷教育人。
語文教學不能只限于課本內容,從生活中感受、體驗、積累寫作素材更為重要。從《朗讀者》節(jié)目的內容分析,教師有選擇地利用多媒體資源引導學生,在使課堂內容豐富、形象、新穎的同時也使學生形成自己獨到的感悟與認識,從而作為寫作的源泉。以朗讀者第一季第一期為例,該期的主題為“遇見”,朗讀者各自講述自己的故事并道出許多經(jīng)典的話語,例如:
(1)只要你是個正直的孩子,不管你從事什么行業(yè),你都是我的孩子。
——柳傳志父親對柳傳志說的話
(2)從某種意義上看,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
——董卿的開場詞
(3)生命吶,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回憶。
——許淵沖
這些別有深意的話語與扣人心弦的故事會激發(fā)同學們的寫作與表達欲望。學生在觀看之余一定有自己的感想,感想便是寫作的中心,這幫助同學們解決 “寫什么的問題”,無米之炊變成了有“米”而炊。這也正真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欲望,使學生由“不得不寫”向“我想表達”進而變成“我想寫,我要寫”。學生在找“米”的過程中感受、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這則與“蘇教版”中所提倡的——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多渠道到生活中去找“米”的思想不謀而合。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頭戲”也是對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綜合應用。《朗讀者》在品味語言文字之余使學生感受思想,發(fā)現(xiàn)母語魅力,提升了自身的審美境界。學生再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并有條理、有計劃地進行知識梳理,形成自己的素材。從“發(fā)現(xiàn)美”到“感受美”,再使二者相結合變成“表達美”。
四、訓練思維,提高表達能力
從認知學講,語言的層級關系、組合、聚合關系與思維的活動模式相吻合。所以,語言與思維相互依存,雙方均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其組織材料與語言表達能力不可分離。正是如此,在語文作文教學之中,重視對素材的積累還不夠,更需要重視學生思維的訓練。
以辯論為主要構成元素的《奇葩說》對思維訓練具有借鑒意義。辯論的交鋒過程中,不僅是思維與語言的交鋒,更是知識積累、綜合素質的較量。在辯論雙方彼此各抒己見、揭露對方矛盾以達到共識的語言交鋒之時,也是邏輯思維、口頭表達能力體現(xiàn)之際。該節(jié)目中以“理”以服人,卻不是強奪理,重“情”卻不是毫無邏輯的道德綁架,而是情感與價值觀的塑造,是邏輯思維與語言結合的產(chǎn)物。
以《奇葩說》第四季第十八期:“沒有上進心我錯了嗎?”為例:蔡康永認為有錯,馬東認為沒有錯。這正如一個議論文作文題,在辯論中蔡康永順勢推導,從問題出發(fā)推及后果。馬東從問題的原因出發(fā),反向尋找原因所在,進而自圓其說。單看這兩種辯論方式,就蘊含著“正面論證”和“反彈琵琶”兩種寫作方式。其次,《奇葩說》中的辯題多包含著時代精神和人生價值,在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些問題時也有利于學生產(chǎn)生思維碰撞。思維的火花相互交流也是對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更能在有目的地學習中開拓視野、學以致用,提高語文的綜合應用能力,逐步鍛煉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這也是學習任何學科所必備的能力。
《朗讀者》與《奇葩說》在人民群眾尤其是學生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力有目共睹,《朗讀者》重視的文化情感熏陶,《奇葩說》注重的價值觀與語言能力的建構與培養(yǎng)。學生有選擇地觀看《朗讀者》和《奇葩說》不失為一種學習語文的好方法。教師有目的地借鑒兩節(jié)目中的優(yōu)點也有利于增強語文課堂的豐富性。將節(jié)目中精華的部分借鑒至語文課堂之中,一定會讓課堂氛圍變得輕松,內容變得豐富,學生變得主動,語文學習更加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倪文錦 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2006年6月第一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