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蘋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索;培養(yǎng)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fā)展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獲取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笨梢姟稊祵W課程標準》中更為關注的是數學教學是否向學生提供了具有現實背景的數學,是否能使學生從現實背景中“看到”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能否應用數學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要達到這一目標,作為數學教師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多樣化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我從以下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解決問題的意識
所謂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兒童愛聽故事的心理,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置一種由生活、童話或神話中選出的有濃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學生受到強烈刺激,各種感官得以調動,激發(fā)學習動機。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通過故事導入: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故事,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有關他們父子的故事:有一天,小頭爸爸正在書房里看書,突然,大頭兒子哭哭啼啼地跑進來,對小頭爸爸說:“我同學明明每年都過生日,為什么我12歲了,你才給我過3個生日?”小頭爸爸聽了哈哈大笑:“傻兒子,不是爸爸不給你過生日,而是因為你不是沒年都有生日呀!”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我通過將故事的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推向一個高潮,學生的大腦中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為什么大頭兒子12年才有三個生日?是不是這幾年日歷上沒有這一天?這時學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同時伴隨著的是大膽的猜想和繼續(xù)探究的熱情。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解決問題的欲望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思維的閘門,達到“心求通”、“口欲言”的境界。因此,教師應根據數學自身的魅力去設計一些生動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心理的問題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在學習“簡單的統(tǒng)計”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1.出示了蘋果、梨橘子、香蕉的水果圖;2.提問:老師要在班中進行一次調查,這四種水果到底哪一種水果最受小朋友們歡迎呢?請大家討論一下,幫助老師出出主意,想想辦法。3.討論并反饋。指出要了解哪一種水果最受歡迎,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學最喜歡的一種水果是什么(收集數據),其次要看喜歡每種水果的人數有多少,看看哪種水果喜歡的人數最多(分類整理)……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統(tǒng)計過程,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勵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設置問題,并不是為了難倒學生,而是要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思維活躍性,觸發(fā)學生進行自主解決問題的欲望。
三、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挖掘解決問題的潛能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最初階段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離不開形象和動作,既要用眼看,動手做,還要用腦想,動口說,使外部的操作過程與內在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起來。例如:在教學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首先讓學生折紙,拿出兩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分別折出它的1/2、1/4,并剪下來比較得出:1/2>1/4。然后進行第二次操作,將12枝鉛筆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分別取出這些鉛筆的1/3、1/4,比較得出1/3>1/4,緊接著進行第三次操作,讓兩名學生取出這些鉛筆的5/6、5/12,并比較大小,得出5/6>5/12,最后引導學生觀察上述三組分數比較大小的結果,概括出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通過以上活動,能夠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具體形象思維進一步轉化為為抽象邏輯思維。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活動情境,使學生親自參與活動過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四、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解決著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教學中可以開放教學,建立大課堂教學觀,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題材,鼓勵學生去經歷、發(fā)現、提出、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把數學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去學數學、做數學。如我設計一次“ 我?guī)蛬寢尮芗摇钡臄祵W實踐活動,讓學生回家了解家里一個月基本生活的各項開支情況,再將搜集的數據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分類整理,如食品類、家具類、學習用品類、水電類等支出,并提出有關的問題:你家一個月共需要開支多少錢?照這樣計算一個年的基本開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結余是多少?哪些開支是不必要的或可以縮減?如果家里要購置一臺800元左右的熱水器,根據家里每月的結余,幾個月后可以買一臺?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數學,他們會感到很親切,做起來得心應手,又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應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課堂教學將更加有效,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