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新課改下,對學生數學閱讀興趣和數學閱讀狀況進行了調查,并就如何在課堂和課外進行數學閱讀題解題教學進行了實踐研究。通過這一階段的研究,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對于數學科目的學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數學素養(yǎng);數學閱讀;實踐探究
一、 提出問題
1. 數學素養(yǎng)的社會需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進一步發(fā)展,運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與原來的數學教學大綱有明顯的不同:由精英教學理念到大眾教學理念的變化,由注重知識的傳遞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重視數理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以及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2. 學生素質發(fā)展的需要
初一下學期中途接班,兩個班級平均分拉開了5分多的距離,而這兩個班級入學成績相差不大,短短一個學期是什么原因導致其中一個班級落下這么多?筆者通過咨詢了解了大致情況,發(fā)現導致這5分多之差的原因:基礎知識相差不大,但是22題,一道數學閱讀題的平均分竟然相差有4分,引起了我們的深思。
(1)數學閱讀興趣的缺乏。大部分學生知道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數學的學習非常有用,但是不喜歡,直接的因素是缺乏興趣。數學閱讀的學生很少,歸根結底是他們無法抓住理科閱讀特別是數學閱讀的竅門。
(2)數學閱讀能力的欠缺。著手當前,數學閱讀有助于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加強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領會和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更確切地說就是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二、 策略實施
(一) 感受——數學閱讀材料的課外自主閱讀
1. 課本閱讀材料的價值分析
浙教版初中數學義務教育教材結合學科特點,地方特色和學生自身的需要,精心設計閱讀材料,在閱讀教材中提供了很多非常實用的素材。一方面是在教學中體現和塑造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閱讀材料圍繞著教材的大綱和數學學科的重點,深化教材的要點,對部分知識進行一定的拓展和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發(fā)散學生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課外自主閱讀的教學策略
(1)通過互助式閱讀提高閱讀興趣。由于絕大部分學生對數學閱讀缺乏興趣,因此課外閱讀采取了小組合作的方式,組長組織組員一起合作閱讀。采用小組合作式互助閱讀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數學閱讀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
(2)開發(fā)數學閱讀素材提高閱讀質量。浙教版實驗教科書《數學》在每一本書都安排有閱讀材料,根據材料的特點可分為以下幾類:
知識拓展類:是對書本知識的拓展。有《初識“幾何畫板”》《數據分析應用舉例》《有趣的拼圖》《探索函數y=ax2+bx+c的系數a,b,c與圖像的關系》《立體圖的一種畫法》《從勾股定理到圖形面積關系的拓展》《楊輝三角和兩數和的乘方》。
數學史類:介紹數學家的貢獻與生平事跡、數學概念的建立、數學知識的發(fā)展、發(fā)現規(guī)律的背景及過程等。有《中國古代在數的發(fā)展方面的貢獻》《神奇的∏》《數學中的符號》《丟番圖》《笛卡爾》《一元二次方程的發(fā)展小記》《費馬和他的猜想》《九章算術中的“方程”》。
綜合與實踐類:運用已學的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處理實際問題。有《機會均等》《生活離不開圓》《有趣的拼圖》《實驗和歸納推理》《精彩的分形》《誰將獲得最后一個小組出線名額》《地球有多大》。
歸納整理后可以把這些素材作為數學閱讀材料,定期地布置給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質量。
(3)組織學生閱讀交流提升閱讀品質。閱讀交流是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讀書心得,介紹讀書方法的重要途徑。讓小組長輪流做老師主持交流活動,每組派代表發(fā)言。
(4)通過展示閱讀成果滲透閱讀意識。在教室的角落布置“展示角”分小組承包給學生,開展數學閱讀展示活動,提倡創(chuàng)意布置。每周更換一次,展示小組風采。學生的展示豐富精彩,有數學小報、讀后感、數學拼圖等,給學生提供了互相學習的平臺,起到互相欣賞、互相鞭策、互相激勵的作用。營造這樣的數學閱讀氛圍,可以讓閱讀的意識滲入人心。
3. 課外自主閱讀的教學模式
許多數學閱讀材料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如《有趣的拼圖》、《誰將獲得最后一個小組出線名額》等,對于課外自主,閱讀教師可以采取“布置閱讀——小組合作——組織交流——成果展示”這樣的模式。
(二) 感知——數學閱讀材料的課內引導閱讀
1. 課內引導閱讀的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從“走馬觀花”式閱讀到問題式閱讀。很多學生做題時不認真讀題,沒有形成認真閱讀的習慣,閱讀數學材料很粗糙,很隨意,走馬觀花,自然無法解決數學閱讀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問題才會促進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進行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其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2)引導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很多數學閱讀材料都具備一定的閱讀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情境,但是數學閱讀畢竟不同于語文閱讀,不能單純地閱讀。情境是為解題服務的,是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因此,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指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3)引導學生從文字語言中提煉出數學語言。在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問題就是數學語言的相互轉化的問題,尤其是數學閱讀理解題型,篇幅較長,前一部分是閱讀材料,后一部分是問題解決。因此,在閱讀材料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語言之間的轉化,從文字語言中提煉出數學語言,然后對轉化好的數學語言進行合理運用,從而解決數學的實際應用問題,這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
2. 課內引導閱讀的教學模式
可以采取“學生先行——交流呈現——教師斷后——變式拓展”這樣的模式。
3. 基于閱讀材料的課內引導閱讀的教學實踐
案例2:丟番圖的墓志銘(浙教版7上P134,閱讀材料)
背景:初中學生,小學接觸的都是計算,對方程比較陌生,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那就是興趣,它能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強化學習的內動力。所以筆者選用課本的閱讀材料調動學習方程的興趣。選擇這一主題既給他們了解數學史的機會,同時墓志銘中的數學問題的研究也可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環(huán)節(jié)一:學生先行——布置學生閱讀。
(1)試著算一算這位數學家去世時的年齡,人生中發(fā)生重要事件時的年齡。
(2)搜集丟番圖的相關資料,如在數學領域的成就,與丟番圖有關的數學小故事等。
環(huán)節(jié)二:交流呈現——學生討論探究。學生所上交的作業(yè)當中,絕大部分都算出了丟番圖去世時的年齡,另外筆者也意外收獲了除了方程,學生還有小學算術的方法。
環(huán)節(jié)三:教師斷后——教師提升總結。數學中的閱讀題型,最關鍵的是把文字語言翻譯成數學語言。就這個題來說,不需要去想5年相當于數學家生命的幾分之幾、4年相當于數學家生命的幾分之幾,這是數學的思考方式。
(三) 感悟——數學閱讀題解題的課堂滲透
1. 數學閱讀題的策略分析
(1)快速閱讀,把握大意。在閱讀時要特別留心題目中的事件情景、關鍵語句,問題的提出方式,會涉及哪些知識,在心里建立初步判斷。
(2)仔細閱讀,提煉信息。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關鍵語句,提煉信息,讀“薄”題目。
(3)總結信息,建立數模。根據前面提煉的信息分析,通過關鍵句的提示,選用恰當的數學模型,例如由“函數關系式求最大值(最小值)”聯想到建立函數關系,將題中的各種已知量用數學符號準確地表達出來。
(4)解決數模,回顧檢查。建立好數學模型后,不要急于解決問題,要重新審題,看看還有哪些條件關系沒有用上,用得是否準確,還要判斷所列關系式是否符合生活實際。
2. 閱讀題解題課堂滲透的教學模式
數學閱讀題專題訓練可以采取將閱讀材料和新課的理論教學相結合,將其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當中。專題訓練一般都要預留一個課時,每周一次專題課。具體的操作步驟:“原題呈現——教師講解——學生反思——鞏固練習——交流提升——感受收獲”。
三、 思考與展望
本課題的研究雖然暫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達成了“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解題能力,優(yōu)化教學課堂”的預期目標。但在研究的過程中還有幾點值得注意的問題:
(1)教師如何更有效地加強學生在讀題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我始終不能系統(tǒng)地給出解決方案,有些方案并不適合所有學生,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學當中不斷摸索出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徑。
(2)對于課本閱讀材料以及本課題沒有研究到的探究活動和課題學習,如何開發(fā)成系統(tǒng)的教學資源,以便更多的教師直接教學,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希望能有機會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卡爾·波普爾.科學發(fā)現的邏輯[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范良火.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王飛飛,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坎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