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習課是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guī)律,采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梳理已學知識,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以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教學任務的一種課型。它作為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對于夯實學生數學基礎,提高學生數學思維水平和解題能力,提高學生數學成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傳統(tǒng)的復習方法已然不能適應當前的中考形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必須要改善初三數學復習課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數學復習課;高效;教學策略;素質教育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中考是一個不亞于高考的重要三岔路口,中考的得失可以決定學生能否升入一個好的高中,從而順利的升入理想大學,復習課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詳盡的,查漏補缺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得到能力的提升,更直觀的說,就是成績的提升,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初三的復習課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素質教學的今天,這樣提高復習的效率,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從而能在中考中直觀的表現,同樣非常重要,教師必須要認識高效復習課的重要性,才能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不同,選擇正確、有效的復習方法。本文列舉了自己在復習教學中的幾點做法,拋磚引玉。
一、 抓住教學重點,明確指示結構要素
“地毯式”的教學模式在復習教學中是常會被用到的,因為這樣的方式,“簡單粗暴”,教師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去考慮,分析幾十號學生的不同需求,而卻能“兼顧”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幾十號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雖受到“青睞”,但是確實存在很明顯弊端的:“地毯式”的教學,意味著教師要事無巨細的進行知識的講解,在有限的復習課上,怎么能實現全面的知識講解呢?而且,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師生雙方來說,在課堂都會承受很重的負擔,這對于提高復習效率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師在進行數學復習時,必須要認真的分析教材,了解學生需要,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著重在重難點上展開講解和引導,幫助學生做好重難點總結和攻克,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結構。這樣,不僅教師復習課的效率能夠提高,而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得到培養(yǎng)。
二、 細化教學內容,合理安排練習時間
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不但需要進行理論上的學習,而且還要進行習題訓練,幫助學生提高運用的靈活性。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安排練習時要把握好度,訓練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否則都會影響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根據需要做好引導方面的工作,結合教學目標,對學生訓練的程度和題型進行明確,在訓練之后,學生本身的素質能力會提高,知識點的掌握也會牢固很多。
三、 把握經典例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就當前的復習課而言,很多數學教師在復習時,還是沿用新授課的方法,按部就班地進行題目的講解,而不注重知識點的延伸,導致學生本身能力得不到提升,即便是有所提高,幅度也很小。所以,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必須要對教材進行研究,在講課的時候應該多講一些比較經典的例題,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
四、 總結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在進行數學復習的時候,教師應該進行教學方法的總結。首先,應該以點找面,找到數學知識存在的規(guī)律,并從規(guī)律出發(fā),進行深層次規(guī)律的探尋;其次,應該以少總多,在證明切線的時候這種方法比較常用;再次,以失求得,將一些和本質沒有關系,次要的知識去掉,找到其中蘊含的最主要的,本質的內容;最后,應該公正公平,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必須要做到公平,公正,才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尊敬和信服。
五、 關注教學問題,實現課堂整體提升
在數學復習課中,會存在很多的問題,教師要積極關注,并予以解決。首先,教師要多關注那些數學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相比較于成績差的學生,成績好的在復習時,遇到的困難少,往往不會出現什么問題。對于成績差的學生而言,復習課是他們提升成績的重要時期,會更加重視,同時也容易產生焦躁的心理。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信心和主動性;其次,教師要多關注中考信息的變化,尤其是考試提綱中發(fā)生的新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的方向和策略;再次,教師要多關注高中階段學生即將學習的內容。初中很多的知識都是為高中的深入學習打基礎的,所以,教師要注重這方面的教學,為學生將來更順利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最后,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生在審題時習慣不好,解題時粗心馬虎,答題時不嚴謹,不規(guī)范等,都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積極的糾正和引導。
在進行初三數學復習的時候,過程是比較復雜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觀察仔細,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并進行知識點的總結,這樣的復習效果才會好,課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學生自身的數學綜合素質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
[1]朱瑞.九年級數學復習課的教學策略[J].中學數學研究,2014.
[2]杜軍.初中數學“函數”復習課的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1.
[3]梁棟.淺談數學復習課的重要性[J].語數外學習,2013.
作者簡介:
劉松,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茅村鎮(zhèn)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