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捷
【摘要】體育教學生活化是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在采取健全有效的教材整合措施,保證課堂教學和教材之間緊密聯系的基礎上,將學生的社會生活與學習生活融入課程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建立更加和諧的體育教學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可以從課前、課上和課后三個維度開展。
【關鍵詞】初中體育;生活化教學;現狀;對策
近年來,體育中考越來越受到家長、社會以及學校的關注,其緣由是中考體育成績的高低真的可以影響一名學生的升學軌跡。這對于學生而言是提高體育課堂參與度和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好事,對于體育教師而言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利因素,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卻發(fā)生了走味的現象。隨著大環(huán)境的變化,一些學校和體育教師走入了急功近利的誤區(qū),導致體育背離了初衷與本質。體育的本質是屬于生活的,然而機械化、專業(yè)化成為當下初中體育教學的主要模式。其實學生渴望輕松愉悅的課堂,作為體育教師,雖無力改變大的教育環(huán)境,但可以從自身著手,通過優(yōu)化教學策略、改變練習形式等加以提升。體育教學生活化是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在采取健全有效的教材整合措施,保證課堂教學和教材之間緊密聯系的基礎上,將學生的社會生活與學習生活融入課程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構建更加和諧的體育教學課堂。筆者對生活化教學開展了相關實踐,深感此法意義重大?;诹私?、交流與共享的初衷,筆者對所在片區(qū)9所初中學校體育教師在生活化教學上的實踐進行了調查與研究,試圖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體育生活化教學的基本情況
筆者對所在片區(qū)的臨平一中、臨平三中、臨平五中、運河中學、喬司中學、信達中學、樹蘭中學、星橋中學及城東中學等9所初中學校共計40名體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具體調查維度及相關數據如下。
(一)不同年齡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情況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體育教師的年齡整體集中在26~35歲之間,以中青年為主。這也體現了近年學校體育師資隊伍年齡的基本走向,即逐漸趨于年輕化。在是否能夠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對生活化教學策略加以選擇運用上,有70%(28人)的體育教師選擇“是”,有22.5%(9人)的體育教師選擇“偶爾運用”,有7.5%(3人)的體育教師選擇“否”。其中,在70%選擇經常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體育教師中,35歲以下(包括35歲)的教師比例為57.14%(16人),35歲以上的教師比例為42.85%(12人)。這一數據說明年輕人成為體育生活化實踐的主力軍,這與年輕教師的思維較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延伸水平等相對較強有著直接的關聯性。
(二)不同教齡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情況
9所學校40名體育教師中,10年以上教齡的人數比例為85%(34人),超20年教齡有17.5%(7人),5年教齡以下的比例為15%(6人)??梢钥闯?,對于生活化教學比較熱衷的體育教師中,10年教齡左右的占主體。其原因有二:其一,10年教齡左右的體育教師受到傳統思維和教育模式影響程度不深,依舊保留著較為新穎的教學熱情,尤其是在課改中新教師更加容易接受新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也能更好地將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學體系中;其二,這批教師正處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期,無論是對職稱還是評優(yōu)都比較上心。
(三)不同課改認知水平下生活化教學的情況
對9所學校40名體育教師關于《新課程標準》的認知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認同的教師比例為95%,不認同的為0%,無所謂的占5%;系統了解《課程標準》的教師比例為7.5%,較了解的教師比例為65%,不了解的占35%。從這些數據來看,40名體育教師對于《新課標》還是給予了認可,相信新課程相關教育理念會對其教學行為優(yōu)化給予幫助。因為,教師在運用《新課程標準》的同時,也能有效對《課標》認知結構進行處理。就生活化教學而言,教師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將其與其他教學策略結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教學模式。在問及《新課程標準》對于實施生活化教學有無影響時,有65%的教師認為有,15%的教師認為影響不大,20%的教師認為沒有。
(四)不同基礎設施環(huán)境下生活化教學情況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發(fā)現,學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學校教學器材差距也會導致課堂教學升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尤其是一些教學器械較為落后的學校,不能建構完整且有效的教學框架體系,就更難落實生活化教學策略,在教學完整性方面也存在失衡的可能性。對9所學校40名體育教師就場地器材是否滿足日常教學需求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不夠用的教師比例為22.5%,認為基本滿足的教師比例為32.5%,認為很充足的教師比例為12.5%,認為勉強對付的有32.5%。而在場地器材與實施生活化教學有無關系的調查中,有82.5%的教師認為無直接關系,17.5%的教師認為有一定關系。
綜上所述,從調查獲取的數據分析來看,體育教師實施生活化教學與實施者的年齡、教齡、對新課程標準的認知和學校的基礎設施等都有關聯性。
二、體育教學生活化實施的對策
陶行知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一)立足教師理念點,構建生活化教學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生活化的有效性,體育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要將學生的身體、心理、社會認知等多個維度特點有效地融合到教學設計中。實踐中,體育教師要將生活化因素和教學過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營造更加具有生活畫面感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這一切都需要體育教師從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開始。
(二)立足教師成長點,深析生活化教學
實施生活化體育教學不僅是教師自己的事情,也是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學校有責任有義務對體育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提高體育教師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能力。首先,學校要定期組織專業(yè)化培訓,保證教師了解最新的教學信息,通過分享和教學互動的方式拓寬教師視野,確保教師能學習到更多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其次,學校要對基本培訓項目進行集中考核,只有有效的考核才能提高教師的重視程度,確保培訓的實際價值。再次,要將績效考評項目和考核分數結合在一起,在教師之間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提高體育教學地位的同時,保證教學理念的多元化發(fā)展。最后,學校要結合實際搭建推介平臺,從而讓好的經驗與做法實現價值最大化。
(三)立足導入作用點,實施生活化教學
導入環(huán)節(jié)不僅是一節(jié)課的起始階段,更是學生進入學習注意力集中的開始,其設計是否得當,對于學生興趣和關注點的激發(fā)意義重大。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既有經驗對于后續(xù)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基于此理論,體育教師在教學開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加以引入。體育課不同于文化課,很多活動都是在室外進行的,因此,多媒體等直觀性較強的導入手段因設備、場地等限制極少運用,語言描述性的導入策略成為體育課導入策略設計的主要形式之一,例如提問式導入策略。
以“魚躍前滾翻”教學導入為例,可以采用下面的導入設計。
師:“同學們,假如你身處的一樓教室發(fā)生了火災,教室的門又打不開,你會如何逃生?”
(根據學生的議論與情感提出下面的問題。)
師:“那么,現在只允許你們從窗戶這唯一的求生通道逃出去,你會采用什么樣動作方式呢?”(觀察學生的變化,適當留出討論的時間。)
師:“假如你從行駛的汽車上掉下來,如何才能讓自己減輕傷害呢?”(做出比較驚悚的表情,適當提升音量以渲染氣氛。)
師:“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會看見老師所描述的上述場景,答案就是熟練地運用‘前滾翻。(情緒亢奮,聲音增大。)這也是今天我們共同要學習的內容,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練習吧!”
教師講解示范后并組織學生模擬練習,如圖1。
上述導入設計是利用了前滾翻運動技術在生活中求生時的價值,其實還有很多的運動技術都有同樣的功效,如攀巖運動、定向運動等等。當然,類似的語言性導入策略還有故事導入、名人軼事導入、典型事例導入等。關鍵是體育教師要對其進行認真準備,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去分析教材,對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集中的整合和優(yōu)化,選取更加具有實際意義的內容作為課的導入內容。在導入設計上,體育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才能保證教學導入設計策略能充分融合生活經驗以及體育常識,保證體育教學和學生活動的最佳契合點,保證學生在找尋出真實性生活體驗時能感受到參與學習帶來的價值與作用。有效地進行生活化的導入策略設計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環(huán)境以及學校生活等情況的了解,因為這些方面的不同會導致學生生活體驗的差異性。
(四)立足內需迫切點,實施生活化教學
實踐證明,當學生的內需達到一定程度后,所給予的教育行為在成效上會很高。體育教學是以學生身體練習為主的一種過程,只有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效率與教學效率才會更高。因此,實施生活化教學要找準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內需迫切點,從而發(fā)揮內需與外加的雙重作用。學生內需的迫切點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不懂、不會、不活上:所謂“不懂”就是對新知不了解,“不會”是對技術動作不掌握,“不活”是對知識與技能在實踐運用上的不靈活。
例如,在體育課程中,后滾翻是較為重要的體育教學動作,若是教師利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講解動作要領,學生盡管能對教師的動作要領加以重復操作,卻并不能提起學習興趣,甚至會出現草草應付了事的情況。因此,教師要能將教學內容和平時生活中的動作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內需迫切點。如,讓學生想一想一個人在倒著走時被東西絆了一下,后面會出現什么動作。之后,課上讓學生倒著走試一試,后面設置一些障礙物,如礦泉水瓶。在體驗后,學生會認識到后滾翻動作技術學習的價值與作用。
再如,在排球正面上手傳球動作學習中,因手指的方向不對會經常吃“蘿卜”,因此一些女生對此運動產生畏懼心理;也有一些學生因對擊球、用力和擊球后身體重心隨擊球動作前移這一系列動作領悟不夠,從而造成錯誤動作。對于這些情況,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進入教室或回家時如何用雙手推門,從而對推與撥的動作差別加以感悟。具體練習時,可以利用墻壁進行上手傳球動作的練習,如在墻上劃出相應的標志以鞏固手型;也可以讓學生躺在墊子上對胸前的固定排球(可以用線繩或橡皮筋,也可以根據學生力量情況將排球換成足球或籃球)做傳球動作練習。
類似上述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體育教師要善于收集、善于聯系和善于實踐,同時,學生也要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和善于總結。
(五)立足氛圍營造點,實施生活化教學
學習需要一定的氛圍,這是不爭的事實。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也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實施生活化教學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整合生活化元素的實際價值,從而保證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體育教師可以設定一些代入感較強的生活化情景,保證學生在此情境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激發(fā)求知欲。
例如,耐久跑是體育運動中一個非常關鍵性的運動項目,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但是從學生反饋的結果來看,學生對這項運動并不喜歡。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那就是課堂上所采用的傳統練習方式。如果體育教師能夠在學校附近選取適宜的區(qū)域進行耐久跑練習,從傳統死板的課堂教學中跳脫出來,可以想象參與練習的學生會是什么樣的反饋;也可以在景觀區(qū)域內進行耐久跑項目測試,在沿途設置路標,并且將不同的目的地制作成提示卡片,引導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完成練習。筆者以校園為范圍設計了一張以“秋收”為主題的耐久跑練習導航圖,具體如圖3所示。
根據學生的耐力水平,將學生分成三組,每一組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組的同學需要先去A點撿拾一個土豆(網球),然后去B點帶回一捆稻谷(墊子),最后去C點撿拾一個桔子(乒乓球)回到集合點;第二組的同學先去D點撿拾一片銀杏葉,然后去E點拿一個番薯(乒乓球拍),最后去F點拿一個西瓜(足球)回集合點;第三組的同學先去G點拿一根蘿卜(羽毛球),然后去H點拿上一捆麥子(墊子),最后去I點拿上一個冬瓜(籃球)回集合點。通過“比一比,賽一賽”的形式,最終以收獲農作物的多少判定名次。
(六)立足知識實踐點,實施生活化教學
體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后能在生活中具體踐行,這也是終身體育的目標。體育知識中不僅包含實踐性較強的運動技能知識,而且包括一些養(yǎng)生保健知識與技能。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不僅肩負著大綱所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還肩負著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能力培養(yǎng)的使命。因此,如何將現有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成為生活化教學的重點。
例如,為什么運動后不能馬上吃冷飲?為什么運動后不能馬上洗冷水澡?腳踝受傷后可以馬上揉按嗎?耐久跑測試中出現惡心、頭暈、四肢酸痛,這是為什么?如何應對?運動中出現運動性腹痛如何處理?影響速度的兩大因素是什么?等等。
再如,在太極拳的教學中,結合生活中“切西瓜童謠”加以完成,以起始動作為例:“我有一只大西瓜(教師示范并引領學生在胸前做雙手抱球動作),我把它來一切二(一只手作扶西瓜狀的動作,另一只手作刀狀并作緩慢地向下劈的動作),你一半來(雙手同時向左做捋的動作)他一半(雙手同時向右做捋的動作),我自己沒了、沒了(兩手做慢慢抖手腕的動作)?!?/p>
(七)立足課后拓展點,實施生活化教學
除了要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體系中滲透生活化元素,還要保證這種學習行為能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提升。課后體育作業(yè)是課后知識與技能的拓展點,也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抓手。
例如,在完成籃球運動教學后要求學生在課后選擇不同種類的球(大的、小的、有彈性的、輕的、重的等)來練習運球,從而體會不同球所帶來的運球手感。同理,在完成快速跑教學后,讓學生課后在不同場地上進行練習,如斜坡路面上的向上跑和向下跑的區(qū)別與體會,草地上的低草和高草的區(qū)別,水中的淺水區(qū)和深水區(qū)的不同效果,等等。
(八)立足資源整合點,豐富生活化教學
在開發(fā)生活化教學資源后,要將其及時地收集與存儲,為以后實現教學升級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通過完善教學資源為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目標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保障,從根本上踐行體育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與教師的教學效果,真正提高教學實際效果。作為體育教師,要積極收集有關生活化的體育教學資源,梳理自己的教學實踐,形成典型的教學案例,積極開展組內體育教師間的交流,通過多種渠道與校外保持信息的暢通,從而不斷豐富與完善體育生活化教學資源庫。
綜上所述,教學生活化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實施生活化體育教學策略要盡量和教學內容相契合,要在教學過程中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從生活元素和常態(tài)化教育中吸收有效的靈感。總之,體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之路還很長,需要體育教師不懈地堅持與努力。
【參考文獻】
[1]梁麗瓊.生活化教學讓體育學科本質卓現[J].基礎教育參考,2017(21):69-71.
[2]成建,黃芳,黃俊.高中體育教學休閑生活化模式探究[J].新校園(中旬),2017(09):87.
[3]李輝.高中體育教學休閑生活化模式分析[J].新課程(下),2017(08):170.
[4]周丹.中職體育教學中趣味情境的創(chuàng)設探討[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7(21):75.
[5]孫華忠.體育課堂生活化教學例談[J].中華少年,2017(20):206-207.
[6]陳超能.體育教學生活化的現狀及應對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7(18):110-112.
[7]李浩然.學校體育生活化教學模式[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02):130-131.
[8]張兆杰.生活化教育視角的中學體育課堂構建[J].學苑教育,2016(24):26.
[9]王莉敏,王勇.生活化教學:體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J].教學與管理,2016(30):95-97.
[10]畢言輝.“體育教學生活化”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9):121,123.
[11]張勇衛(wèi).體育教學內容生活化的四個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16(04):22-23.
[12]董富秋,武磊.體育教材生活化例析[J].體育教學,2015,35(09):17.
[13]毛振明,張媛媛.論“體育教材生活化”的含義與方法[J].體育教學,2015,35(09):10-12.
[14]張勝敢.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生活化實踐策略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5(0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