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婧
摘 要:賈科梅蒂的風格主要還是在雕塑中體現(xiàn)。他是戰(zhàn)后歐洲最偉大亦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雕塑家、油畫家,32歲后,雕塑及繪畫作品均以表現(xiàn)人物為主,有著存在主義傾向,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普遍存在于人們心理上的恐懼與孤獨。
關鍵詞:賈科梅蒂;超現(xiàn)實主義;存在主義;孤獨;真實
賈科梅蒂(Giacometti·Alberto,1901~1966),瑞士超現(xiàn)實以及存在主義雕塑家,油畫家。繪畫主題以傳統(tǒng)人物肖像為主,體現(xiàn)了戰(zhàn)后的存在主義。他的雕塑、繪畫及素描,都源于他對人物形象的獨特觀點,也反映出20世紀人類的軟弱與不堪一擊。他的雕塑呈現(xiàn)典型的特色:孤瘦、單薄、高貴及顫動的詩意氣質。繪畫多以親友為描繪對象,色調偏暗沉。素描則較為自由,但處處可見一位藝術家的苦心與才情。
1 早期藝術經(jīng)歷
賈科梅蒂在幼年時就受到了家庭環(huán)境藝術上的薰陶,父親喬瓦尼(Giovanni)是一名印象派畫家。他的兄弟也都成才,迭戈(Diego)成了家具設計師,擔任賈克梅蒂(Giacometti)的模特和助手,另一個兄弟布魯諾則成為一名建筑師。
早年的賈科梅蒂以雕塑為主要創(chuàng)作手段,其繪畫明顯受到了塞尚的影響,雕塑作品也就自然而然的呈現(xiàn)出立體主義的風格。后受到非洲、大洋洲部落藝術的影響,現(xiàn)實象征化的風格。
在17歲以前都是接受父親的印象派繪畫來學習,但印象畫法對賈科梅卻沒有太大的影響,一直到20歲時在因緣際會下與父親到意大利旅行,并參觀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作品,才受到古典藝術的薰陶,其中丁托列托把人物拉長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給賈科梅蒂留下了深刻印象。后在佛羅倫薩和羅馬時,他遇到了豐富的埃及藝術收藏品。大跨步的人物形象可證明埃及藝術對賈科梅蒂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持久的影響。22歲時,賈科梅來到巴黎,接觸到前衛(wèi)藝術等新潮流,并受到立體主義(Cubism)、原始藝術(primitive art)的吸引,創(chuàng)作也逐漸改變。1930年,具有濃厚象征意義的雕塑作品《懸浮的球》(Suspended Ball)發(fā)表,使得賈科梅蒂真實被歸為超現(xiàn)實主義雕塑家。
因《懸浮的球》這件作品,賈科梅蒂于1931年加入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的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作為布勒東團體的積極成員,他在任何時候都是一位罕見的出色的雕塑家。1932年,皮埃爾·庫爾畫廊為賈科梅蒂舉辦了第一次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個展,畢加索出席開幕式并對賈科梅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讓賈科梅蒂的名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1934年,超現(xiàn)實藝術家們將賈科梅蒂創(chuàng)作理念的改變視為一種背棄,并召開了一個會議,指責他對超現(xiàn)實主張的不忠,賈科梅蒂隨后走出會議室,從此離開了布魯東所屬的超現(xiàn)實團體。但超現(xiàn)實主義的影子或多或少繼續(xù)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夢幻般的幻象,蒙太奇和組合,具有隱喻功能的物體,以及奇妙的處理方式。
2 存在主義時期
二戰(zhàn)期間,1940年,賈科梅蒂逃離被納粹占領的巴黎,來到瑞士日內瓦避難。他將旅館房間改造成工作室,開始根據(jù)記憶創(chuàng)作,在其奧妙的人物和半身像中發(fā)展一種獨具特征的風格。他開始創(chuàng)作微型雕塑,并且解釋雕塑尺寸上的縮減是為了重現(xiàn)從遠處看人的視覺經(jīng)驗?!拔铱s小雕塑尺寸,是為了還原我看一個人時的真實距離。一個女孩在十五米以外的地方,看起來遠沒有八十厘米高,也就是十多厘米而已。另外,為了把握整體而不沉溺于細節(jié),我需要使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保持距離。但細節(jié)依然干擾我……所以,我退的越來越遠,直到對象幾近消失?!睉?zhàn)后初期,賈科梅蒂的雕塑變得越發(fā)瘦削,不斷發(fā)展成他風格化的細長人物形象。大約在1947年,他開始以骨架的形式表現(xiàn)出他現(xiàn)實的形象,身體像桿子一樣瘦削。他的這種新風格折射出絕望和孤獨的氣息。他創(chuàng)造的虛弱充滿疤痕的身體反映了生活在戰(zhàn)后巴黎的幸存者的身影。
作為二戰(zhàn)后歐洲雕塑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一位藝術家,賈科梅蒂的重要性在于:作品中具有豐富的視覺和哲學源泉,他強烈地驅使自己去抓住他在外部世界感覺到的瞬息即逝的幻覺,以及要完整的反映人類形象的需要。
賈科梅蒂的作品受到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的熱烈贊譽。其作品將單純的人類形象與侵蝕他們人性的空間整合起來,正如薩特所言,為其形象披上空間的塵沙;以寓言的方式表達了深切的孤獨感、現(xiàn)代人的焦慮和被剝奪了的傳統(tǒng)的慰藉。
存在主義首先是指讓·保羅·薩特和阿爾伯特·加繆的著作。這些作品來自于巴黎,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廣泛流傳。他們的小說與哲學思考在“二戰(zhàn)”的陰影中引發(fā)了人們對于生存的本質和目的的探討。后來存在主義形成了一個哲學的非理性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jīng)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jīng)驗。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人們無法積極的等待社會進步和宗教拯救的神話。唯一可信的真實就是孤獨個體的主觀體驗,以及通過對個人行為和價值不斷作出抉擇來尋求滿足感的能力。而賈科梅蒂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與存在主義的觀點契合,即現(xiàn)代生活日益空虛,缺乏意義。
賈科梅蒂的雕塑,尺寸都不大,而且又細又長,這來源于他自身的感受和多次的試驗,他曾說:“一件大的雕塑人物,對我來說是假的;而一件小的,我也同樣不堪忍受。后來這些作品就變得很細,細到我的雕塑刀一接觸,它們就消逝在塵埃之中。但是,對我來說,只有當它們很小的時候,頭很身體看上去才有點像是真的。所有這一切,在1945年通過搞線描而有一些變化,這使我想搞點較大的任務,但后來我有個很奇怪的感覺,這些作品只有在又細又長到時候,才形成一種面貌……”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賈科梅蒂的雕塑有一種疏離的氣質。
賈科梅蒂的作品,顯示的是一種孤獨、絕望,而不是一種虛無、感傷和自憐之感。像《兩個箱子之間的人體,而箱子意味著房子》,這是他作品中唯一一件封閉的作品,中間的女性保持著一個行走的姿態(tài),而她兩邊都被箱子包圍著,她該往哪走?前面有什么呢?穿過這個箱子,等待她的將會是什么?感覺雖然壓抑,卻有一種決絕之態(tài)。
另外還有非常出名的《城市廣場》。五個人同處于一個空間中,腳下是厚重的大地。他們相視相遇,卻并未相知。
賈科梅蒂的絕大部分繪畫作品都是1947年后畫的,正如其雕塑品一樣,反映的人類形象也是細長甚至可怕的。他們被表現(xiàn)為直立的、打招呼的或大步行走的樣子。他們常常表現(xiàn)為在移動中,且似乎有一種目的。他常采用單獨或群像表現(xiàn)人物。其靜物畫還包括描繪一張桌子上一大堆滿是灰塵的瓶子、雕塑工具和洋鐵罐等。他將畫中的人物置于一間巨大的空蕩蕩的、有著高高的天花板的洞穴般的房間里。使用的色彩嚴格限制在暖灰色、黑色、褐色和奶白色。他的繪畫基本上是用畫筆作的素描畫,他也創(chuàng)作石板畫,其主題和構思同其油畫、素描都很接近。1958年,他被夜間視野所困擾,他匆匆畫了一張三部曲:人,樹,山的畫面。然而,對于賈科梅蒂來說,包含著未知和美妙的風景是最重要的。他觀察到,在斯坦帕的工作室窗戶里的風景是不斷變化的。他可以每天都在看同一個花園,同樣的樹木,同樣的背景。他驚嘆道,“所有美麗的風景畫都是在不改變地點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是你所能見到的最平凡和美麗的風景?!?/p>
當時,賈科梅蒂因在紐約市皮埃爾·馬蒂斯畫廊(Pierre Matisse Gallery)的兩次展覽(1948年和1950年)以及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讓·保羅·薩特的一篇《尋找絕對——從空間灰塵里誕生的人體雕塑》迅速崛起,尤其是在美國。
此后賈科梅蒂繼續(xù)他備受質疑的藝術道路,并尋求在雕塑和繪畫中保持平等的方式。
1961年,他長期的朋友兼知己塞繆爾·貝克特請賈科梅蒂為他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設計一套場景。與貝克特的小說和戲劇中的人物一樣,賈科梅蒂的人物也是一個孤立的,高度個人主義的世界觀,在他給《等待戈多》最終設計里就包括了一棵孤獨的石膏樹。
賈科梅蒂的藝術是想揭示所有存在者甚至所有物體的隱秘的傷痛,最終讓這傷痛照亮他們。賈科梅蒂的戰(zhàn)后成就就是找到一種能夠代表真實空間人物的語言,給當時對存在主義感興趣的許多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門哲學包含了關于自我意識和我們如何與他人聯(lián)系的思想,賈科梅蒂的藝術被認為有力地捕捉了這些想法所暗示的憂郁、疏離和孤獨的身影。1961年,有記者拍到了一張賈科梅蒂的照片。照片中,他彎著腰,縮著脖子,用風衣遮住頭,那是個下雨天,他踩著雨水,慢慢穿過空無一人的街道,孤單的氣息盡顯。
1965年的紐約之行是賈科梅蒂最后一次外出旅行,當時是因為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辦了回顧展。晚上賈科梅蒂與皮埃爾·馬蒂斯一起去了曼哈頓的商業(yè)街,美國人請他為這座廣場設計一組雕塑,他用跨步的方式測量了廣場的面積。在測量后決定做一個大型極高的女性雕像,準備回到巴黎就開始制作。但是當時他已經(jīng)開始感受到身體的不適。
1966年1月11日,賈科梅蒂在故鄉(xiāng)瑞士與世長辭。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Fernando Botero)曾經(jīng)舉賈科梅蒂的例子,來佐證藝術家尋找獨特的藝術語言之可貴和堅持自我的重要性,他提到賈科梅蒂嘗試了非常多的風格:立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等等,直到生命的最后二十五年才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得以真正地成為賈科梅蒂本身。他這種堅持不懈的探索實踐他自己對世界的真實看法,并以此揭示自己與世界的關聯(lián),也和存在主義有著同樣的道路。
在后世他的作品也受到了極大的推崇。2010年2月3日,拍賣師在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行拍賣瑞士雕塑家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該作品最終以6500萬英鎊(約合1億多美元)的價格成交,刷新了藝術品拍賣成交價格的世界紀錄。這也證明了其在美術界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朱祖德,譯.阿爾貝托·賈科梅蒂自述[J].世界美術,198901.001
[2] 江文.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J].世界美術,1989.01.003
[3] 一九四零年以來的藝術(美)喬納森·費恩伯格著,王春辰,丁亞雷,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