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格教育著力于人的精神層面的發(fā)展需求,在教育層面中居于優(yōu)先地位,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學在人格教育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教師要從語文的教育特點出發(fā),將外部灌輸和學生的自主性相結合,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采取誘導式教育方式,讓學生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中受到熏陶感染;讓學生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中,亦或是社會上,都更自信、更自尊并且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教育教學;人格培養(yǎng) 實踐活動;情感滲透
語文學科的教育,是我國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說過,在語文教學中,不單單是學習文章,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及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端正人生態(tài)度。那么,如何將人格教育滲透入教學實踐中,從而塑造學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呢?
一、
從教材中挖掘人格教育的素材
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都是質量優(yōu)良、極具典范性的文章,尤其是詩詞文,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品德和人文精神。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論是在愛國教育方面,還是個人品格方面,抑或是善惡評判上,都有相應的篇章。教師們應將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引導學生們學習其中蘊藏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神,分析其中包含人物形象和人生要義。
(一)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人物的英雄事跡、為后人所傳唱的千古名言等,折射著人文精神的光芒,對中學生的人格教育大有裨益。如諸葛亮《出師表》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身陷囹圄仍心系蒼生的胸懷,都體現(xiàn)著圣賢們對國家安危的擔憂,對百姓生活的關心。這些作家的作品不但文采斐然,更是蘊含著豐富的人格魅力,二者交相輝映。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這些潛在的內涵挖掘出來,以便學生學習其中的精神。
(二) 從人物形象中感悟人生真諦
常言道,“文學即人學”,語文是一門關于人的學科,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分析人物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一個好機會,從分析人物的善惡、美丑等各個方面來感悟人生要義。
學生能從正面形象中感受到美好的人格魅力。比如《送東陽馬生序》中,求知若渴、勤奮學習的形象,這一形象與學生們尤其相關!再如《紀念白求恩》中,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形象;又或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直言進諫、剛正不阿的形象……這些形象都具有其獨特的品德,是學生的榜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
從反面形象中能使學生們認識到生活中丑陋的一面,從而對自身進行約束。比如《皇帝的新裝》中那個被甜言蜜語蒙蔽的一國之主,那些阿諛奉承的臣子,教師們應從中教育學生要做一個正直的人;《黔之驢》中身無長處還自以為是的驢子;《鄭人買履》中墨守成規(guī)、不思變通的買履者,教師們要啟發(fā)學生不要成為一個教條主義者,要學會靈活地處理事情,不然只能一事無成。
(三) 從語言中進行情感滲透
好的文字使得文章光彩奪目,在語文教學中,要抓住語言這一要點,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涵。
鄒韜奮的《我的母親》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的語言樸實卻有吸引人的魅力,平淡中流露出深厚的情感。文章通過對回憶的描寫來表達母親對“我”的愛。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時,一定要把握住其中的情感。如母親為‘我流淚時,“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涌的哭著”,這個細節(jié)描寫非常傳神,比喻恰如其分,“唏唏噓噓”一般說明動靜小,然而淚水又“如泉涌”二者看似矛盾,但卻將母親那種不愿在子女面前失態(tài)的哭喊,又控制不住對子女的憐惜這一情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表現(xiàn)了母親對子女無限的疼愛。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們將自己帶入文章中,才能細細體味到其中的韻味,才能進行情感上的滲透。
二、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健全人格
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產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
(一)
組織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新一代,要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各項技能全面發(fā)展。如在以“回歸經典”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以“介紹一部自己最喜歡的經典影視/文學作品”為題舉行報告會,讓學生自行選材,完成報告會的發(fā)言稿,在組內選出優(yōu)秀的發(fā)言稿參加班級報告會。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促進學生回歸經典,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面。
(二) 利用當?shù)刭Y源,培育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懷
選擇學生長期生活的地方作為實踐地點,在學生的走訪調查過程中,增加學生對當?shù)匚幕牧私?,體驗當?shù)氐娘L土人情,從而培育起歸屬感、自豪感。例如在“講不完的荊楚故事”綜合實踐活動中,可設計“說說你知道的荊楚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利用五一假期,請求當?shù)乩弦惠吶酥v述他們所知道的荊楚故事或者他們年輕時的經歷,返校后在班上展開交流討論,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荊楚文化,爭取做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三) 重視參與過程,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
提高學生自主能力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如舉行宿舍文化節(jié)活動,讓每一位同學自主參與到宿舍布置中來,設計寢室宣言和寢服設計等環(huán)節(jié)來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們通過實踐,切切實實地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感受到活動過程中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新時期,對于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有很高的要求。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照本宣科”,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具體特點,潛移默化地將人格培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才能培養(yǎng)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是當前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肖海雙.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和人格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2(21).
[3]王芬.語文教學如何滲透人格教育[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1(12).
作者簡介:
佟洪澤,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泗洪姜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