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摘 要:高職大學生是我國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主力軍,是我國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國,高職大學生不但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有充足的實踐技能,但被動地接收知識技能,不如主動地進行社會實踐。高職大學生通過為社會主動提供文化服務,達到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的機會。本文分析了我國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發(fā)展的情況,借鑒國外大學生文化服務的經(jīng)驗,為我國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提出了一些見解。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改進
文化服務是指滿足人們文化興趣和需要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不以貨物的形式出現(xiàn),它能為社會文化實踐提供各種各樣的文化支持。這種文化支持包括舉行各種演出,組織文化活動,推廣文化信息,以及收藏文化產(chǎn)品等。文化服務可以是免費的,也可以有商業(yè)目的。高職大學生是接受過高等文化教育的,積極投入到文化服務實踐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自身綜合實力,對于高職大學生和社會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我國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的現(xiàn)狀
(一)主題鮮明,目的明確
我國高職大學生社會文化實踐服務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每一次相應的活動大都有一個主題?;顒佑袝r以上級有關的教育教學部門對全國各職業(yè)高校社會文化服務實踐的一般性號召和要求為主題,各個高等職業(yè)院校按照這個主題來組織安排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由于是國家教育部門統(tǒng)一要求的主題,文化服務時間的主題就已經(jīng)被確定了。并且,這種有明確主題的社會文化服務時間活動覆蓋面較廣,沒有人員限制,全體學生都可以參加。由于主題活動考慮的是全體學生,對各個專業(yè)的要求也是一樣的,對學生的專業(yè)幫助有限。
(二)多數(shù)由學校組織
目前,有些國家的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時間活動由個人或?qū)W校兩種方式,而我國多數(shù)由學校來組織。國外的某些高校還設有專門的文化服務實踐活動組織機構(gòu),并配備專門指導相關活動的教師和相應的社團,我國高職院校的社會文化服務活動大多由社團或?qū)W生會來負責,沒有專業(yè)的相關教師進行指導。
二、我國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激烈的就業(yè)競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服務意識,就連大學生本人也逐漸意識到文化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我國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社會實踐狀況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文化服務與專業(yè)結(jié)合不夠緊密
目前,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實踐活動與專業(yè)學習的結(jié)合不夠緊密。有些高校在進行文化服務項目的選擇上根本就不顧及專業(yè)問題,只制定一個計劃策略,把所有的專業(yè)同學聚集在一起,進行相應的社會文化服務。
在進行文化服務的前期由于沒有和學生進行互動,部分同學并不知道進行此項文化服務實踐活動能從中得到什么,達到哪些效果,也不能很好地運用專業(yè)知識來為文化服務活動服務。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鍛煉中加強自身的能力和社會技能,增長社會經(jīng)驗,如果這個活動能和學生的專業(yè)緊貼,那么,學生的專業(yè)技能也能得到提高。
(二)參與面狹窄且沒有持續(xù)性
由于有些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的特殊性,要選拔參加的人員,學生干部、團員、黨員等入選的幾率更大,普通學生參選的幾率小些。加上學校提供的文化服務實踐活動數(shù)量有限,那么大多數(shù)學生也就只能參加一些簡單的類似于去敬老院參觀學習的社會實踐活動。那么,提升高職大學生社會文化服務能力的目的就不能實現(xiàn)。
另外,有的高職院校只是在假期或相關部門的指示下才舉辦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或者只是在學生大一階段進行,文化服務的時間也較短,沒有持續(xù)性,這也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文化服務表面化,社會認可度不高
文化服務表面化主要體現(xiàn)在高職院校對社會文化服務實踐的評價機制上。一些高職院校并沒有文化服務活動的評價機制,有評價機制的高職院校也只是浮于表面,只要學生填寫相應的文化服務表即可。至于學生是否真的完成了相應的文化服務任務,學院并不去核實。這種評價學生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效果的方式淪為表面,導致學生根本不愿去參加文化服務實踐活動,或者在服務實踐過程中有做事不認真、馬虎應付等態(tài)度,從而也就失去了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本身的效能與作用。鑒于以上情形,企業(yè)在進行人員招聘時,對學生填寫的文化服務活動也并不認可。
(四)缺乏專業(yè)教師指導
教師是學生的指路人,他們的能力與素質(zhì)對大學生社會文化服務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高職院校中從事文化服務實踐活動的教師的確存在,但也大都由輔導員或社團教師兼職。他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學校下達文化服務活動后,他們將任務下達給相應的學生干部,組織活動。并且,高職院校大多并不開設和文化服務實踐活動相關的課程,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文化服務的內(nèi)涵。同時,有的從事社會文化服務的教師并沒有參加過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因此,他們自身對文化服務活動的理解也不深入。
三、我國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實踐活動改進方案
(一)文化服務項目要與專業(yè)緊密結(jié)合
高職院校課程開設時,可以考慮將學習任務和社會文化服務任務共同進行,讓學生有明確的服務意識和學習目標,更好地活學活用知識技能。另外,在進行文化服務項目選擇時可以分專業(yè)進行,讓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參加與本專業(yè)學習內(nèi)容相似的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這樣,在進行社會文化服務時,學生也進一步鞏固了本專業(yè)的知識,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和學習熱情。
(二)擴大參與面,建立長效評價機制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積極投入文化服務實踐,高職院??山㈤L效持久的社會文化服務評價機制,一方面能擴大學生的參與范圍,另一方面,學生不止在一個學期或?qū)W年有相應的活動可以參加,在校期間可以持續(xù)完成社會文化服務。這種持續(xù)性能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引得學生思考,把文化服務當成高效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將文化服務學習和文化學習有機結(jié)合起來。
(三)提高社會認可度,激發(fā)學生動力
各個高職院校在進行文化服務實踐活動時,除了上級單位攤派的任務外,還要考慮學校所在社區(qū)的真正需求,滿足社會的真實需求,這一方面是做好文化服務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還能提高社會的認可度。
有些高職院校組織的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少有學生能(除學生干部外)真正參與到整個項目設計計劃的實施,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熱情不高。文化服務學習實踐還需強調(diào)各個參與者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所以在文化服務方案的設計選擇等方面應該和學生做好充分的溝通和交流,讓學生參與進來。
(四)整合社會資源,為學校助力
為了完成文化服務實踐活動,全社會都應該積極出力。政府和學校提供物質(zhì)支持和精神鼓勵。社會各界多為學生提供施展機會的平臺和機會。大眾傳媒和網(wǎng)絡媒體可利用自身優(yōu)勢多對高職大學生文化服務進行宣傳報道,以便學生更有激情地完成文化服務實踐活動。全社會要營造出文化服務光榮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
高職院校提供的文化服務實踐活動應多種多樣,并配備專業(yè)的指導教師,讓學生有自己的自主選擇權(quán),讓整個社會的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四、結(jié)語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及教育的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高職大學生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已經(jīng)越來越重要了。社會文化服務實踐活動一方面能豐富高職大學生的社會閱歷,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高職大學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高職大學生在進行社會文化服務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只有全社會共同協(xié)作,不斷為他們解決相應的問題,才能不斷完善高職大學生社會文化服務活動體系。
參考文獻:
[1]張金秋.高校大學生文化志愿者服務模式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7).
[2]許曉輝.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培育路徑研究[J].求知導刊,2015(8).
[3]曹婷.美國服務學習視域下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D].湖南: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4.
[4]向娟.大學生文化志愿者服務現(xiàn)狀研究[J].理論視野,2013(4).
[5]趙丹丹.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