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斐
【摘 要】 思政課是我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的主渠道。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與基礎學科教育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英語演講課堂進行了初步探討及實踐應用,以期讓大學英語演講課不僅能夠傳授專業(yè)知識,架構中西方文化交流,也能承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作用。
【關鍵詞】 思政理念;大學英語;演講課堂;引入策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 高等學校每門課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個高等學校教師都肩負育人的職責。在大學生教育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理念要滲透到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面。大學英語演講課也不能夠僅僅停留在演講技巧、語言表達能力等語言技能層面,而更應該剖析英語語言所傳達的西方文化,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作為任課教師,我們明白一個教師傳授的不僅僅是專業(yè)技能知識,還應該承擔起育人的責任。
一、高校教育中大學生思政學習的狀況與問題
思政課是我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的主渠道。盡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感染力的認同度不高,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也不高,但是在理性上對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同度較高。如果高校作為教育主渠道不能有效發(fā)揮其傳播功能,那么體現我們時代需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不能很好地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思想上的正確引領作用。目前在思政教學過程中主要出現了如下問題:
1、學生自身特點導致學生對單純思政課產生應付和被動接受心理
當代“95后”大學生在思維方式、價值判斷、生活習慣、成長背景、個性追求等諸多問題上呈現出新的特點,專職教師在課堂上的理論傳授受課時限制,理論面相對狹窄, 教學內容更新上有落差, 教學形式與學生喜好的方式有偏差,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2、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一般由各高校的專職輔導員擔任
專職輔導員本應在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實中由于擴招等原因,輔導員疲于應付學校各項活動、檢查等常態(tài)化工作,不能顧全學生的思想提升需求,政治思想教育被淡化,甚至被忽略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渠道都沒有充分發(fā)揮它們應有的作用,理論與實踐脫離,思想教育效果不理想,達不到國務院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要求。
所以,每個老師都有責任與義務致力于告知學生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積極向上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讓他們具備有效地抵御各種有害勢力的影響、干擾和誤導,成為道德、思想和能力各方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學生。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演講課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構架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大學英語演講課堂,也許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學效果。
二、引入思政理念的英語演講課堂教學
本課程是針對全校學生開設的綜合素養(yǎng)選修課。課程引入思政教育理念可以有機地將外語學習與文化知識以及價值觀培養(yǎng)融于一體,引領學生加深對英語演講了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信念、思想素養(yǎng)、文化修為。對學生而言,通過演講,鼓勵學生在對外交往中,懷抱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有技巧地輸出中國文化,以更開闊的視野、更自信的姿態(tài)、更得體的方式介紹中國的文化,向國際社會展現新時代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美好形象。與此同時,也鼓勵學生在面對國外、境外資本主義勢力、反動勢力的干擾、侵蝕之時,能夠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察覺力和免疫力,立場堅定、有理有據地進行反駁、抵制,從而有效地維護國家和個人的利益。對教師而言,教師在師生互動交流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及時捕捉和發(fā)現學生思想動態(tài),抓住思政教育的一切良好時機,并加以正確引導,從而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演講課堂以教材為依托、課堂為載體、教師為媒介,在英語演講實踐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融入到素質教育中,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滲透影響。通過對教材中大量演講案例的賞析,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如下教育:
1、世界觀教育
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通過大量的形象詞語喚起群眾的覺醒和共鳴。例如,他把《解放宣言》比作燈塔的光芒,把黑人的生存環(huán)境描述成貧困的孤島,把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形容成枷鎖,這些都能讓學生感受正能量。
2、政治觀教育
香港回歸的談判桌上與英方代表唇槍舌劍,又不失風度的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演講告訴我們,語言修養(yǎng)離不開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依托,他在此種場合表現出的機敏睿智和分寸得體博得在場所有觀眾的嘆服和敬佩。
3、人文素質傳播
說解性演講題材廣泛,內容涉及戈壁灘、電腦、股票市場、四川面具、湘繡和中國熊貓等;描述性演講陳述失眠、婚姻、世界杯、海嘯和網絡犯罪等事件;詮釋類演講解釋什么是進化論、軍事理論、教育哲學以及激勵法原則等。
4、文化倡導
關注課程德育相關的東西方文化碰撞和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思考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英語演講訓練有意識地進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如何抵擋西方不健康思想的誘惑、如何倡導中國傳統文化。
三、思政教育融入素質教育,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滲透影響
引入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演講課堂所實行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德育教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實踐后,思政教學效果良好,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將傳統的教師講授和學生為中心的演講訓練相結合
將傳統的教師講授和學生為中心的演講訓練相結合,課堂教學滿足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展現學生的個人魅力及風貌。以“課程德育”為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師授課、學生演講、師生互動討論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將正確的理念輸入學生的心靈中。
2、采用啟發(fā)式提問的教學方法
課程需要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纳鐣F代化人才,體現和諧社會的主題,向學生傳授海大精神以及倫理價值等,通過啟發(fā)式提問和討論讓學生自己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并激發(fā)學生將德育價值轉變?yōu)閷嶋H行動。
3、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的眼光見識和競爭能力
英語演講與表達課程希望通過思政理念的引入,提高學生超越國家、民族、語言、體制、階層、地域和代際的差異來展開溝通、交流的技能,在一個資訊發(fā)達、國際交往頻繁、文化碰撞明顯的時代中,對中西方政治立場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從而加強自覺抵制力,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
【參考文獻】
[1] Lucas, S.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 Lucas, S. E.演講的藝術(教師用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 李晉玲.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關系研究[J]. 當代教育論壇,2011(8).
[4] 冀淑辛.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政教育滲透[J].海外英語,2012(4).
[5] 楊春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吸引力、感染力現狀分析——基于師生雙方視角的調查研究.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04/c40537-28611489.html.
【作者簡介】
黃 斐(1969—)女,上海人,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