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摘 要:近年來,藝術歌曲在我國的聲樂教學課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對比與分析我國與德國不同作曲家不同題材的藝術歌曲,不僅可以拓寬聲樂學習愛好者的視野,對于美聲學習者的聲樂學習與教學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歷史背景、藝術形式與民族性的觀點,試圖探析中國藝術歌曲與德國藝術歌曲在風格與藝術形式上的差異,并探究其在聲樂學習中的意義。
關鍵詞:中德 藝術歌曲 差異性
中國的漢語與德國的德語的語音形態(tài)都具有著不同的風格與特征,把握他們不同的語音發(fā)音規(guī)律與發(fā)聲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在演唱藝術歌曲的時候更好地表達聲樂作品想要表達的藝術風格,也可以幫助我們盡可能地減少因為母語習慣的干擾而導致的語音的不規(guī)范性,進而增強聲樂表演者的藝術表達能力,這也是研究中德藝術歌曲的主要切入點。
一、中德藝術歌曲的差異性
1.歌唱語言的準確性——漢、德語言音位系統(tǒng)的差異性
“音位就是在具體語言或方言中有區(qū)別意義作用的最小語音單位”。中國的漢語是“意音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也代表著語素與音節(jié),它在表意的時候也表音。漢語也可指“普通話”,漢語的音節(jié)由聲母、韻母、音調三個部分組成,聲母就是打頭的那個音,所有的聲母都是輔音,其余的音是韻母,整個音節(jié)的聲調就是音高。漢語的音節(jié)結構簡單,發(fā)聲響亮,音節(jié)節(jié)奏感較強,界限分明,音調抑揚頓挫,有著較強的審美性,可以很好地表達出一個人的情感。
歌唱藝術者們經常使用音位的差異來研究語音間的細微差別以及引起這些差別的原因,以此來找到影響歌唱咬字吐字的語音學的依據。在漢語中有單元音6個,分別是“e\i\a\o\u\v”,除了“a”的舌位較低之外,其他元音的舌位普遍較高,這就導致了我們用漢語唱歌時喉頭的位置也會相對高一些。在德語中有26個字母,42個音素,音素作為語言最基本的單位又分為元音音素和輔音音素。德語的字母名稱與發(fā)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拼讀時一個字母往往代表一個音素,也有例外的情況:如一個元音字母在不同情況下的發(fā)音可以代表三個音素(e分別發(fā)長音、短音、非重讀音時);一個輔音字母代表三個字母(s作為濁音與清濁音時);兩個或三個字母代表一個因素(復合音ei、ai代表音素ai,sch代表音素“shi”),德語字母由于發(fā)音時都要把每一個輔音發(fā)得特別清楚,所以導致了其音位系統(tǒng)與漢語音位系統(tǒng)的差異。
2.歌唱語言的飽滿度與通暢性——漢、德語音樂的差異性
我們中國人經常講究唱歌要追求“字正腔圓”,“字正”就是要把元音與輔音唱正,“腔圓”就是要求把元音字母的狀態(tài)保持穩(wěn)定。
德語的發(fā)音器官相比漢語發(fā)音要更為急促與緊張一些,吐字咬字的時候嘴唇與牙齒的力量是非常集中的,嘴唇的力量要更具爆破性,發(fā)清輔音時做到吐氣有力,精準而有力,發(fā)濁輔音時要做到聲帶的充分震動。能否將德語說得漂亮也是取決于嘴唇的力度。
3.歌唱語音的節(jié)奏歌唱語音的節(jié)奏——漢、德語音的音調與重音的差異
“音節(jié)是語音的最基本單位,有元音才能構成音節(jié)。漢語音節(jié)(字)的結構比較簡單,除聲調外,只分聲母和韻母兩個部分,而且輔音較少,元音占絕對優(yōu)勢,并且元音或次元音結尾占極大多數,只有少數以鼻輔音結尾。由于鼻輔音也屬于濁輔音一類,所以漢字逐個發(fā)音都帶有樂音性質,聽起來響亮清晰,若加上平仄的交叉搭配,容易構成語音韻律的音樂美”。由于漢語的輔音都必須出現在字首(n,ng除外),就韻母來講,又有韻頭、韻服、韻尾之分,漢語的這一特性也會給字音連讀造成一定的困難,唱歌時也會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尤其是用我們漢語拼音去進行美聲唱法的時候,漢語的發(fā)音比德語比起來要顯得很不占優(yōu)勢。經過一些總結,如果用漢語演唱美聲唱法,想要使聲音豐滿,條件有三:(1)咬字頭要求:準、猛、快;(2)字腹咬字要求:韌、穩(wěn)、圓;(3)字尾收聲時要求:輕、柔、短。
從傳統(tǒng)的意義來講,漢語發(fā)音位置是存在于我們喉、舌、齒、牙、唇五個部位的,它們對于阻擋氣流為歌唱咬字提供動力發(fā)揮了很大作用,與歌唱時的氣息也是密切相關。如果合理地處理好這種擋字力量與呼吸關系的話,會對我們的聲樂學習及演唱有著很大幫助,并增強藝術表現能力。正確的咬字建立在呼吸基礎之上,字頭的力量靈活使用能促進聲音的豐滿和流暢。
在德語中,每一個音都要非常清楚地發(fā)出來,這也決定了德語讀起來語氣比較生硬、缺乏柔韌度的特點。
4.歌曲創(chuàng)作歷史背景與人文背景的差異
德國藝術歌曲與中國藝術歌曲無論是從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還是人文背景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社會環(huán)境的差異。兩國藝術歌曲的產生時期都處于社會的動蕩期。德國人民在長期的封建主義壓迫中,亟需精神的自由與解放,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促進了歐洲的文藝思潮運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展開加速了歐洲封建主義的沒落。中國的封建注意時間更長,人們對新式文化的渴望更加強烈,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接受各種新鮮的事物與意識形態(tài),很多愛國青年志士紛紛出國留學,為的是學習西方文化與先進的技術。從學堂樂歌開始,中國藝術歌曲開始出現了萌芽期,很多西方的音樂被加以中國詩詞,于是出現了中國的藝術歌曲,這種作品的出現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新的活力。藝術歌曲體現的是一種自由情感的追求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動蕩的環(huán)境下形成,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變化,產生了不同的思想與內涵。
以舒伯特和舒曼為例,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描寫了愛情故事,但是都在現實的殘酷打壓下,愛情遭到背叛,生活也非常艱辛,有深刻的哲學意味。舒曼的歌曲《獻詞》是他專門為自己愛人克拉拉所作,歌頌了自由和愛情。而在中國,歌頌愛情的藝術歌曲是很少的,筆者甚至沒有找到像舒伯特那樣專門歌頌音樂,贊美藝術的歌曲。中國人講究“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很少有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的作品,更不會像《紡織車旁的格雷琴》中的那位少女一樣,為了得到心愛男人一個吻甚至可以為此死去。中國藝術歌曲更多的是關于歷史和政治的,尤其是順應時代的一些帶有政治性色彩的歌曲,如:《我愛你中國》、《在希望的田野上》、《嘉陵江上》、《松花江上》等。也反映出了人們信仰的差異。
語言的差異。德語屬于日耳曼語系,奧地利與德國都講德語,中國人講漢語。德語的邏輯性很輕,準確且有序,在語言中有著明顯的主音與重音,同時子音的發(fā)音力圖準確且清晰,說起話來抑揚頓挫,氣勢感很強。這些語言的發(fā)音特點也導致了德語給人的感覺是生澀的,僵硬的,話語間帶有強烈的德國嚴謹與穩(wěn)重的民族性格。德語中元音一般是成雙成對的長短音,規(guī)則性極強,且長短音的讀法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也就是發(fā)音的開口與閉口時間不同,程度不同,這也是德語與其他語言不通的顯著特征之一。德語的這些發(fā)音特點塑造了德語藝術歌曲的明顯特色。
漢語和德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類言,無論是從拼讀上來講還語言的風格特點上來講,二者具有很大差異性。中國的漢語由聲母、韻以及調組成。漢語依靠單音節(jié)表意文字,發(fā)音中不管是有多少個音,最終拼合為一個音節(jié),這個音節(jié)有固定的漢字代表,而德語則需要每個元音與輔音都需要發(fā)音到位,且必須發(fā)音準確。
二、基于中德藝術歌曲差異性的啟示
由于中國藝術歌曲與德國藝術歌曲在歷史背景與文化背景下的差異,導致了同類題材的作品數量與質量都出現了比例不均的現象。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藝術歌曲中愛國題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信仰的不同,在德國藝術歌曲中,德國詩人對愛情的描寫與表述相對來說更加直白與袒露,中國的藝術歌曲中描寫愛情要更加溫婉與含蓄一些。由于中國的藝術歌曲需要在重視中華民族的歷史背景與漢語的咬字歸韻上進行,而德國藝術歌曲需要在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德語精準的發(fā)音的基礎上進行的。
中國的詩詞與西方的歌曲的表達中韻味截然不同。在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觀中講究的是一種意境的塑造,中國的詩詞作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境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感情的表露,同時也依賴客觀實物的支撐與升華,強調情景交融。西方的文學則更加強調個人的心理描寫,表述更加直白與透徹,中國文人講究“含蓄”二字,同樣是對待愛情中國人會說:“我住長江頭君尾”,德國人說:“來吧親愛的,不要遲疑”。
縱觀不同題材的中國藝術歌曲與德國藝術歌曲,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習藝術歌曲不僅可以使我們學會欣賞美的意識,它對于我們聲樂學習者與教學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如何打造出具有我們民族特色藝術歌曲也是現在文藝工作者們身上擔負的重要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擁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雖然在近代時期我國有著一段屈辱的歷史,外列強入侵和文革期對歷史文物的破壞使得我國藝術創(chuàng)作處在滯后狀態(tài),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力的增強與主席對于文藝者工作重視,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作品呈現。
除此之外,中國的美聲學習者們也需要拓寬一下自己的思路,多向大師們學習,要多參加歌唱活動,多思考,多學習歌唱家如張權、范競馬、莫華倫、斯義桂、張麗萍等人演唱藝術歌曲的狀態(tài),并學會欣賞不同歌曲家的演唱風格,歸納并探索出屬于自己的舞臺表演風格。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有義務將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發(fā)揚光大,使其聞名于世界,這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身上所承載的歷史使命。聲樂學習者們要努力掌握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藝術歌曲,多做一些儲備,也要學會在自己的專業(yè)學習上做到專注與忘我,不被社會上的浮躁環(huán)境影響,多去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多去理解國外的作品,把兩者的優(yōu)點做到融會貫通,將會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與審美,對自己的聲樂演唱與教學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鄭茂平.聲樂語音學(第七章)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楊丹丹,潘龍瑞.淺論中德藝術歌曲之比較[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 10 (34):5.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