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梅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課程整合”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標簽,課程整合的過程,離不開學生將一門課程所學的內容遷移至另一門課程,這一遷移過程,在教育心理學中稱為“學習遷移”。
關鍵詞:學習遷移;理論分析;課程整合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于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它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低通路遷移和高通路遷移等多種形式。古往今來,已有多位學者對學習遷移這一現(xiàn)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下面筆者在此對各位名家的理論進行簡單的論述。
一、學習遷移的理論
1.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
桑代克認為,只有兩個技能之間有相同的元素時,學習才可能發(fā)生遷移。相同要素也就是相同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相同的聯(lián)結越多,學生的遷移越多。簡單來理解,桑代克作為行為主義教育心理學家,他將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視作塑造學生行為的重要參照,認為教師的教學是為學生提供教與學的聯(lián)結,而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學生從一種學習遷移到另一種學習的原因,或稱媒介,在其眼中則是“相同的元素”,如歷史與政治之間的相同要素就比歷史與化學之間的相同要素要多,所以學生將歷史所學遷移至政治所學比遷移至化學要容易得多。
2.賈德的概括化理論
賈德用水下打靶實驗說明了原則和概括性的遷移,認為原理原則是遷移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水下打靶實驗中,賈德將小學高年級學生分為A、B兩組,對A組同學先教予其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再要求其進行練習;對B組同學則只要求其進行練習,當A、B兩組同學的練習成績達到相同的水平時,賈德增加了水深和靶子數(shù)量,要求學生進行水下打靶,此時,A組的練習成績明顯高于B組。這一實驗證明了原理的學習能夠促使學生利用其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遷移,從而更好地完成任務。
3.布魯納的學習遷移觀
布魯納認為,學習是類別及其編碼系統(tǒng)的形成,遷移就是把習得的編碼系統(tǒng)運用于新的事例之中。結合遷移的不同類別,正遷移是將編碼系統(tǒng)適當?shù)剡\用于新的事例,負遷移是將編碼系統(tǒng)錯誤地運用于新的事例。在布魯納的理論之中,他自己將遷移分為兩類,一類是特殊遷移,指的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主要包括動作技能的遷移;另一種是一般遷移,也就是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的遷移。布魯納提出,一般遷移是教育的核心。
4.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之上進行的,有意義學習中一定有遷移,認知結構是遷移得以產生的重要中介。另外,奧蘇貝爾還提出,影響學習遷移產生的關鍵變量,是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穩(wěn)定性和可辨別性。奧蘇貝爾所提倡的有意義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能夠與以往學習的舊知識進行聯(lián)系,促使新舊知識之間形成關聯(lián),從而使自身能夠形成知識的整體構架,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更加規(guī)范,因此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之中一定存在正遷移,且是能夠促進學生不斷成長發(fā)展的正遷移。
二、學習遷移的因素
1.客觀因素
(1)學習材料的特點
根據桑代克的理論,學習材料的特點對于學生的學習遷移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相似的學習材料之間容易發(fā)生遷移。如此看來,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課程整合”這一要求,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促進知識的遷移,推動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2)教師的指導
學習遷移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有方向性、目的性地將學習的知識進行遷移,從而促使學生對于新學習的知識進行理解、掌握、運用。筆者認為,教師的眼神、言語、行為等均可幫助學生將知識進行遷移,教師可以在恰當?shù)臅r機選擇合適的方式促進學生的遷移。
(3)學習情景的特點
類似于學習材料,學生的學習情景之間的共同因素越多,學生的學習遷移將更容易發(fā)生,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對于學生來說,相似學習情景下的遷移,類似于“換湯不換藥”的解題,學生只要能夠把握住學習內容的實質和核心,將能夠更加容易地進行知識的遷移。
2.主觀因素
(1)智力水平
學生的智力水平不僅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對學生的學習遷移存在顯著影響。智力水平較高的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掌握,從而能夠在各種情境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也因此靈活將知識進行學習的遷移,促進新知的理解。
(2)認知結構
學生已組建的規(guī)范的認知結構對于學生的遷移具有促進作用,在布魯納和奧蘇貝爾兩位認知主義者看來,學生所學習的任何知識都能夠在其主動接受知識的基礎之上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學生的學習遷移取決于這一認知結構中的構建方式、包含內容等多個方面。
(3)學習態(tài)度
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對于促進學習遷移的發(fā)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將能夠使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從而促使學生對于舊知識進行鞏固,對于新知識進行理解。
參考文獻:
[1]詹文姬.新課改下如何促進高中歷史學習中的遷移[D].華南師范大學,2011.
[2]張曉娜.高中歷史微課教學策略與反思[J].長江叢刊,2016(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