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晚清中國譯學先驅(qū)者的文化認同困境
    ——以墨海書館秉筆華士代表人物為例

    2017-09-03 08:54:03張瑞嶸
    理論月刊 2017年8期
    關鍵詞:王韜西學知識分子

    □張瑞嶸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晚清中國譯學先驅(qū)者的文化認同困境
    ——以墨海書館秉筆華士代表人物為例

    □張瑞嶸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晚清中國的大門以后,西方文化與科技隨之強勢傳入,一批近代早期知識分子在歷史機緣和個人遭遇的雙重推動下,成為了中國最早受雇于西方書館翻譯西學著作的譯者——秉筆華士。但他們始終受到“夷夏之辨”等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深刻影響,在固守儒家思想與認同西方文化的困境中進退失據(jù),無法確定自己的位置。本文擬從王韜、管嗣復和蔣敦復等三位秉筆華士代表人物的個案分析入手,揭示這批晚清中國譯學先驅(qū)者由傳統(tǒng)讀書人向近代知識分子轉(zhuǎn)型過程中的艱難抉擇。

    秉筆華士;晚清中國譯學;文化認同;夷夏之辨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延續(xù)兩千年之久的中國封建體制走向衰亡,國家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大歷史背景下,以王韜為代表的晚清傳統(tǒng)知識分子在歷史洪流的裹挾之下成為了最早一批供職于西方書館的譯者——秉筆華士。當艱難曲折的近代轉(zhuǎn)型開始后,儒家思想與西方文化的猛烈撞擊,讓這些秉筆華士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認同困境:一方面,他們希望固守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與思想,成為中國名教道統(tǒng)的捍衛(wèi)者;另一方面,國家與民族的危亡又讓他們不得不正視西方的科技與文明,歷史機緣和個人遭遇讓他們充當了西學的傳播者,系統(tǒng)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著作。這一充滿矛盾與困惑的歷史過程,見證了近代早期知識分子無法回避的思想掙扎與艱難抉擇,從而開啟了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思想轉(zhuǎn)變的序幕。

    1 墨海書館和秉筆華士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

    王韜、管嗣復和蔣敦復等傳統(tǒng)知識分子成為“傭書西舍”的早期譯者,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武力征服與文化輸入是近代西方強國征服“未開化國家”軟硬實力的具體體現(xiàn)。武力征服可以消解一個國家的軍事抵抗,文化輸入則軟化和鞏固其思想在異質(zhì)文化中的土壤和基礎。因此,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一大批西方傳教士來到了中國。他們深知“闡釋耶教,介紹西學,決難囿于講壇,徒恃口舌,必須利用文字,憑藉印刷,方能廣布深入,傳之久遠”[1],西學傳播必須借助先進的印刷手段,才能在中國上達廟堂之高,下至江湖之遠,所以在一個很短的時期內(nèi),大批西方書館應運而生,其中墨海書館(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是上海第一家由西方人設立的,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出版機構(gòu)之一。墨海書館由英國基督教新教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創(chuàng)立,1843年開業(yè)至1863年停辦,歷時凡二十年。雒魏林、偉烈亞力、施敦力約翰、美魏茶、慕維廉、艾約瑟等一大批著名傳教士陸續(xù)加入,翻譯出版了大量宗教、科技和文化書刊,使得墨海書館成為了當時中國西學傳播的中心,對推動中國近代化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墨海書館創(chuàng)立的最初目的是“在異教徒和其他夢寐民族中傳播基督的知識”[2],因此,早期的墨海書館以出版《圣經(jīng)》為代表的西方宗教著作為主??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西方科技文化著作在中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歡迎,后期的墨海書館形成了宗教與科技文化出版并重的局面。可是中文博大精深,西學又“鉤辀詰屈,讀而能解之者寥寥無幾”[3],墨海書館必須借助目的語國家知識分子的力量,才能完成卷帙浩繁的復雜翻譯工作。因此,他們雇傭了一批受過良好傳統(tǒng)教育,又熟悉西方宗教語言文化的中國知識分子來協(xié)助他們,被稱為“秉筆華士”的近代中國早期譯者就應運而生了。王韜、管嗣復和蔣敦復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們以深厚的中國語言功底為基礎,結(jié)合對于西方科技文化的了解,采用“洋譯華述”的方法協(xié)助西方傳教士翻譯了一大批宗教、物理、化學、天文和植物學等方面的著作,引領當時中國西學的潮流,開啟了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他們也成為了晚清中國科學和譯學的先驅(qū)者。以下從三個方面分析秉筆華士們在當時復雜的歷史條件下所面臨的文化困境。

    2 科舉入仕與傭書西舍的兩難選擇

    墨海書館秉筆華士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王韜,他1828年出生在江蘇吳中,自明清以降,這里就是中國的科考之鄉(xiāng),歷來此地由科舉而入仕者眾,當?shù)厮煊小盃钤翘K州土宜”之說[4],可見其文化教育之興盛。王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自然也就因循著當時中國絕大部分讀書人入私塾、讀經(jīng)書和應科舉的士子之路。王韜的祖輩和父輩都是讀書人,母親朱氏也出自書香門第,“少承庭訓,自九歲迄成童,畢讀群經(jīng),旁涉諸史,維說無不該貫,一生學業(yè)悉基于此”[5],嚴格的早期教育為王韜的治學打下堅實基礎。1843年,16歲的王韜第一次到昆山參加縣試,主考楊耕堂見到他的文章時“擊節(jié)嘆賞;以余在幼童列,文頗不凡也。”[6]王韜初試告捷,更堅定了他通過科舉出仕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志向??墒牵髞淼亩啻螒噮s屢試不售,讓他對科舉心灰意冷。他寫道:“顧性不喜帖括,十九歲應秋試不售,歸即焚棄筆研。”[7]加上1849年父親突然去世,贍養(yǎng)母親和撫育幼弟的重擔落在了他的肩上,王韜只能暫時放棄科舉來到了上海墨海書館,子承父業(yè)成為了一名秉筆華士。

    這種為衣食所迫而進入墨海書館的情況,同樣存在于和他同時期的秉筆華士如管嗣復和蔣敦復等人的身上,可以說這些知識分子成為近代中國最早一批西方書館雇傭的中方譯者,并非像當代中國眾多翻譯家那樣,是個人志向所在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一種人生追求,除了江浙一帶風氣開化,與西方接觸較多的外在因素外,他們更多是出于科舉無望后最基本生存需求的驅(qū)使。傳統(tǒng)的科舉入仕思想被他們視為“正途”,仍然深深根植于他們的理想信念中,與他們因“全家衣食為憂”而“失足”于墨海書館形成尖銳矛盾[8],并貫穿于他們在墨海書館的翻譯生涯。

    雖然自我價值無法通過那個時代最主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實現(xiàn),但秉筆華士們?nèi)匀恢皇菍⒛^的工作視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科舉出仕才是他們真正的人生目標。所以,王韜在墨海書館工作的十幾年間,他仍然無法擺脫科舉出仕的想法。雖然王韜內(nèi)心厭惡八股文,但他的親朋好友卻無時無刻不對他寄予厚望。其妻兄楊延緒致書寫道:“科名者士子之進身,非得之不足為孝,以是為仆勸,其意不可謂不厚”,“嘗謂吾里不登賢書者數(shù)十年,而以功名相勖勉”[9]。其師顧惺也常常寫信勸他重回科場。在讀書仕進的渴望和親友的規(guī)勸下,本絕意科舉的王韜于1853年、1856年和1859年又多次參加了科舉考試,但都以失敗告終,這對于王韜的打擊是巨大的。后來,王韜在香港主編《循環(huán)日報》時,痛批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非內(nèi)圣外王之學也,非治國經(jīng)野之道也,非強兵富民之略也,率天下之人才而出于無用者,正坐此耳?!保?0]但值得注意的是,王韜雖終其一生都深受科舉之害,但他卻始終不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反而在晚年花巨資“捐廣文”“保太守”謀得一個虛銜[11],以期光宗耀祖。

    王韜那一代秉筆華士在一元化的價值體系中成長,千余年來科舉考試已經(jīng)被儒家思想規(guī)范為社會整合與凝聚的有效機制,形成了知識分子特定的政治文化心理與價值觀,也是讀書人效忠君主、服務國家和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即便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的譯學先驅(qū)、思想巨子,十余年西學研究與翻譯經(jīng)歷也無力改變這一人生理想。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實現(xiàn)兼濟天下的思想根植在當時幾乎所有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他們對于科舉制度已經(jīng)形成了無可改變的依附關系,科舉入仕與傭書西舍就必然成為秉筆華士們無法回避的兩難選擇。

    3 儒家思想與西方宗教的矛盾沖突

    在宗教著作翻譯方面,秉筆華士內(nèi)部發(fā)生了嚴重分歧,管嗣復對待西方宗教的態(tài)度就非常堅決。當王韜勸說他參與《圣經(jīng)》翻譯時,管嗣復斷然拒絕。據(jù)王韜日記記載,管嗣復認為“教中書籍大悖儒教,素不愿譯,竟辭不往”。他后來還說:“吾人既入孔門,既不能希圣希賢,造于絕學,又不能攘斥異端,輔翼名教,而豈可親執(zhí)筆墨,作不根之論著、悖理之書,隨其流、揚其波哉?!保?2]他的態(tài)度就是當時中國社會對待西方宗教,乃至西學最直接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夷夏之辨”的自然延續(xù)。傳統(tǒng)知識分子自視為孔子傳人,對于任何與儒家思想相左的觀點統(tǒng)統(tǒng)視為“異端”。加之當時西方列強對于中國的入侵,國家面臨累卵之危,知識分子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在不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的情況下,從思想上固守傳統(tǒng)價值觀以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蝕”,正是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抵御外侮的本能表現(xiàn),也被視為讀書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王韜雖然一開始對于宗教著作翻譯也存在抵觸,但他還是接受了這項工作,畢竟他受雇于墨海書館最初就是為了協(xié)助進行宗教著作翻譯,這也是他酬勞的主要來源。在這一問題上,王韜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為了穩(wěn)固這份職業(yè),他積極協(xié)助傳教士進行《圣經(jīng)》翻譯工作,以其精湛的文筆得到了傳教士的高度評價。而另一方面,王韜的內(nèi)心又充滿了矛盾與困惑,面對朋友的責難,他辯解道“譬如賃舂負販,只為衣食計,但求心之所安,勿問其操何業(yè)”[13],并且極力描繪他所從事的工作是“勞同負販,賤等賃舂,名為秉筆,實供指揮”[14],其實王韜當時在墨海書館的工作非常輕松,而且待遇比起他之前從事的私塾教職更是優(yōu)厚了許多。王韜之所以這樣貶低自己的工作固然是因為他飽經(jī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對于西方的宗教文化抱有本能的懷疑和警惕態(tài)度。但更為現(xiàn)實的是西學在當時的中國受到廣泛的抵觸和排斥,服務西人書館從事西學翻譯根本無法為士林所接受,王韜受到了來自知識界的巨大壓力,不得已只能通過這種自我貶低的方式來辯解,以緩和對他和他所從事的工作的激烈批評。

    隨著王韜參與墨海書館宗教翻譯工作的日漸深入,他對于基督教的態(tài)度有了一定的變化。他開始試圖調(diào)和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義之間的關系,他向傳教士們提出“中國人尊奉孔子為萬世師表,因此對他進行歧視性的指責是不合適的”,“我認為,每一種宗教都有各自玄想與奧義,在此方面不可能每種宗教都能達成一致。”[15]據(jù)美國學者柯文研究發(fā)現(xiàn),王韜甚至在1854年8月26日接受洗禮,成為一名基督教徒[16]。當然,這一切也并不能說明王韜就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通過他晚年的思想回歸可以看出,王韜在墨海書館期間對于基督教還是帶有一定的投機性的。這主要是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他受雇于墨海書館,經(jīng)濟上對于墨海書館的依賴程度很高,加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使得他不可能像管嗣復和蔣敦復那樣決絕。另一方面,墨海書館的創(chuàng)辦人麥都思與王韜的交往非常深入,“雅稱契合,如石投水,八年間若一日”[17],他的思想對于王韜有較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王韜的精神導師。這兩種因素導致王韜在對待基督教的態(tài)度上與同時期的秉筆華士有較大的不同。除進行《圣經(jīng)》翻譯外,王韜還結(jié)合自己的文學才能,翻譯并深度改寫了一部重要宗教著作《宗主詩篇》和基督教宣教小冊《野客問難記》。但他在內(nèi)心上仍然奉儒家思想為正朔。因此王韜在翻譯的過程中夾帶了不少“私貨”,比如在《宗主詩篇》中將儒家倫理道德中的孝悌忠信等理念通過基督“頌詩”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這些東西當然是不諳熟中文的傳教士們所不完全清楚的[18]。

    1856年麥都思去世后,王韜對于基督教的熱情迅速降溫。此后,王韜日記中所記錄的關于基督教的東西漸漸轉(zhuǎn)為了負面的。晚年的王韜重新回歸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王韜在基督教信仰問題上的矛盾心態(tài)和反復的行為,正體現(xiàn)出晚清知識分子在延續(xù)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西方思想的突然“入侵”時不知所措和進退失據(jù)的矛盾心態(tài)。他們既渴望通過某種變革來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又不能確定這樣的變革是否可以通過借鑒這些異質(zhì)文明的思想成果來實現(xiàn),甚至擔心中國千年的道統(tǒng)會不會在這樣的思想沖擊下面臨崩潰。根植于每個讀書人心中的文化堅持與時勢現(xiàn)狀反復交戰(zhàn),構(gòu)成了中國近代早期知識分子充滿矛盾與沖突的思想歷程。

    4 科技革新與文化保守的價值困境

    王韜等秉筆華士們對于西方的科技與文化采用兩分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試圖把西方的科技與文化分割開來。對于西方科技以及被認可的部分西方文化歷史,他們不遺余力地進行翻譯和介紹。秉筆華士們在墨海書館十余年間,正值中國從太平天國起義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期,中國所面臨的空前的內(nèi)憂外患,使得王韜等一批最先接觸到西方科技文化的知識分子不得不擺脫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的偏見,開始正視中西方之間的巨大差距。在富國強兵的呼聲下,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開始形成一股學習西方科技的熱潮。王韜、蔣敦復和管嗣復等秉筆華士協(xié)助傳教士翻譯了《西國天學源流》《光學圖說》《格致新學提綱》《華英通商事略》《大英國志》《大美聯(lián)邦志略》和《西醫(yī)略論》等一批重要的西方科技文化著作,站在了當時中國西學傳播的最前沿。他們的理想是以“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思想為指導,采用西方先進的科技救亡圖存,實現(xiàn)國家民族的復興。

    王韜、管嗣復、蔣敦復代表譯述著作表[19]

    然而,他們雖然認同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在文化上卻堅持儒家思想中心論,對于西方文化思想持有懷疑、警惕甚至貶低的態(tài)度。蔣敦復在協(xié)助慕維廉翻譯《大英國志》時說“翻譯成書,由是英國二千年來治亂興衰山川疆域財賦兵刑數(shù)大端,了如指掌”,并對這本書非常得意,認為《大英國志》“必傳無疑”[20]。即便如此,蔣敦復也采用了當時秉筆華士們在翻譯中夾帶“私貨”的手法來暗中表明對英國及其文化的立場。雖然慕維廉借鑒了當時清朝自稱“大清”的做法,也將英國稱為大英,但他不會知道蔣敦復在定漢語書名時并未使用《大英國史》而是使用《大英國志》之名內(nèi)藏玄機,其原因就在于蔣敦復受到宋代宇文懋昭所撰《大金國志》的啟發(fā):“志”和“史”雖然一字之差,但“志”往往表明是地方史,“史”則代表是正統(tǒng)的國家歷史[21]。宇文懋昭用《大金國志》之名來貶低金國為地方政權,蔣敦復也用《大英國志》之名來表明對英國的輕蔑,不愿讓這本自己親自參與翻譯的英國史著作獲得與中國二十四史相同的國家史地位。

    另外一位秉筆華士管嗣復在協(xié)助裨治文翻譯《大美聯(lián)邦志略》時,發(fā)現(xiàn)裨治文在該著作中往往借歷史來宣揚西方思想觀念,例如,裨治文在《大美聯(lián)邦志略》的序言中寫道:“于是立意傳道異方,曠覽諸俗,以驗生平所學之是。……今日其創(chuàng)造者之啟予心乎,殆欲使予宣揚圣道,聯(lián)四海為一家也”[22]。這里的“宣揚圣道”,就是宣揚以西方宗教為基礎的西方文化及價值觀,這引起了管嗣復的警惕和極大不滿。加上他認為該書中有很多地方與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左,甚至有從思想上取代儒家思想的傾向。在多次與裨治文溝通無果的情況下,管嗣復憤然退出,中斷了繼續(xù)助譯《大美聯(lián)邦志略》的工作,以此表明自己在思想觀念與文化價值上決不妥協(xié)的立場[23]。

    秉筆華士們所代表的近乎頑固的文化立場,是這批知識分子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出的一種合乎邏輯的自然選擇。中國所遭受的列強入侵強化了他們學習西方科技的熱情,同時也固化了傳統(tǒng)價值觀的精神力量。在他們看來救亡圖存需要有一個精神支點,這個支點不能是西方的政治體制與文化宗教,而只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和價值觀?!耙南闹妗彼麚P的華夏文化中心論在外國野蠻入侵,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歷史背景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強化,只有固守這些傳統(tǒng)的思想,才能在西方科技的幫助下抵御外侮,實現(xiàn)國家民族的復興。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以王韜、管嗣復和蔣敦復為代表的秉筆華士們就呈現(xiàn)出熱衷學習西方科技與固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反差與矛盾,這一矛盾也直接影響到了后來的洋務運動,成為了晚清中國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一個思想源頭。

    5 結(jié)語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及其文化一直領先世界,這使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具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優(yōu)越感。在他們一元化的文化價值觀里,一切外來文化要么處于附屬地位,要么被徹底否定?!耙南闹妗钡暮诵木褪侵腥A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它構(gòu)成了華夏文化中心論的理論基礎。數(shù)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幾乎從未經(jīng)歷過像晚清時代那樣的文化認同的痛苦,其原因就在于哪怕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期間,中華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也從來沒有經(jīng)受過挑戰(zhàn)。即使少數(shù)民族從武力上征服了漢族,也最終會被統(tǒng)一在“萬世一系”儒家文化之下。知識分子只會有亡國之恨,很少有文化滅亡的危機感,他們不論在任何歷史時期都可以保持文化上的尊嚴與自信。

    當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緊閉的大門,西方文化緊隨其后強勢進入的歷史關口,由于比國人更了解東西方之間的巨大差距,以王韜、管嗣復和蔣敦復為代表的秉筆華士們一方面明白中國要擺脫落后局面就必須引進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他們?nèi)匀粵]有失去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與堅持。但是他們擔心西方思想會取代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導致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觀的崩潰。于是他們試圖將科技與文化割裂開來,吸收西方先進技術但保持中國思想文化上的獨立。但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尖銳對立,文化與科技斬不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中國價值觀和西方價值觀之間的深刻矛盾,卻不斷困擾這批西學最初的學習者和傳播者,造成他們思想上的困惑、混亂、不安與痛苦。他們在傳播西學時,始終都伴隨著這種進退失據(jù)和左右為難的復雜心態(tài),注定無法完成自我修正和文化超越的歷史使命,不得不在固守傳統(tǒng)文化與認同西方思想的兩難境地中苦苦掙扎。從這種意義上說,他們沒有能夠完成近代知識分子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墒?,他們卻通過自身在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的不斷探索,通過大量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西學作品翻譯,通過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知識,開啟了探索西方科技文化的窗口,成為晚清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先驅(qū)者。直到現(xiàn)在,了解他們那個大變革前夜知識分子所經(jīng)歷的文化困境與不斷探索的過程,反思他們畢生追尋的中國富強與革新的曲折道路,對于今天我們思考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之路,仍然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

    [1]顧衛(wèi)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21.

    [2]吳義雄.在宗教和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29.

    [3]鐘叔河.走向世界[M].北京:中華書局,1985:308.

    [4]龔煒.巢林筆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1:236.

    [5][7][9][17]王韜.弢園老民自傳[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17,22,20-21,30.

    [6]王韜.漫游隨錄[M].長沙:岳麓書社,1985:51.

    [8][12][13][14]王韜.王韜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7:92,92,92,10.

    [10]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上海:上海書店,2002:6.

    [11]孫邦華.近代維新思想家王韜科舉考試的心路歷程[J].江蘇社會科學,2015(2):239.

    [15][18]段懷清.試論王韜的基督教信仰[J].清史研究,2011(2):24,25.

    [16]柯文.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M].雷頤,羅檢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3-16.

    [19]張瑞嶸.近代中國譯學先驅(qū)者:墨海書館秉筆華士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7(4):138.

    [20]袁進.海上文學百家文庫:姚燮蔣敦復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431.

    [21][22][23]姚達兌.晚清傳教士中國助手的身份認同問題:以王韜、管嗣復、蔣敦復為中心[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11):41-42,38,38.

    責任編輯 李利克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8.016

    H059

    A

    1004-0544(2017)08-0085-05

    張瑞嶸(1976-),男,四川萬源人,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王韜西學知識分子
    Hydrogen isotopic repla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zirconium deuteride implanted by 150 keV protons?
    王韜輔助理雅各翻譯中國典籍過程考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康熙皇帝的西學教師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6
    行政法論叢(2018年2期)2018-05-21 00:48:16
    出其不意,走出精彩人生
    百家講壇(2016年11期)2016-09-01 12:18:45
    孤本《性原廣嗣》與西學之影響
    西學大家系列叢書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46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襄陽市中醫(yī)院與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合辦西學中班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恩平市| 嘉祥县| 永寿县| 汝城县| 唐河县| 九江县| 遂川县| 余江县| 井冈山市| 札达县| 玉田县| 资阳市| 绥德县| 东光县| 新宁县| 通江县| 宣汉县| 蓝山县| 黔南| 陈巴尔虎旗| 双鸭山市| 太谷县| 垦利县| 夏津县| 萍乡市| 东阳市| 灵石县| 三亚市| 塘沽区| 辽阳市| 鄂温| 乐亭县| 灵寿县| 茌平县| 肥东县| 正镶白旗| 准格尔旗| 多伦县| 林甸县| 绵阳市| 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