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仁其木格
摘 要:隨著當前我國教育教學體制的深化改革,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育部指出不僅需要學生能夠掌握課本教材當中的有關知識,還應當不斷地學習課外閱讀,了解閱讀當中的有關內容,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筆者基于此分析探究了當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對策,以小學高段語文閱讀為案例,來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8B-0040-02
新課程改革之初,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對閱讀教學的把握,重視通過閱讀教學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眼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在當前的小學閱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小的局限性,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好,并且學生們的掌握情況也較差,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高段語文閱讀現(xiàn)狀分析
在當前的小學高段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雖然能夠接觸到大量的閱讀案例,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雖然有大量的閱讀資源卻達不到學習的效果與目的。很多學生在閱讀完一篇文章之后,文章當中的大量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并且很多學生都是走馬觀花式的閱讀,讀完就算結束了。在后期考核的過程中,通過考核內容就能夠看出,學生們的閱讀答案千奇百怪,很多都與標準答案偏離甚遠。因此,在當前的小學高段閱讀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當重視學生閱讀的積累,另一方面則需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地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閱讀教學能夠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教學效果,同時使傳統(tǒng)閱讀課堂的氣氛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散,進而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
二、當前在小學高段實施閱讀拓展教學的有效策略
在本文前半部分中,筆者對當前小學高段閱讀拓展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局限性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闡述,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當前很多學生根本沒有掌握健全的學習方法以及閱讀技巧,這導致學生在閱讀學習完成之后仍沒有掌握系統(tǒng)的閱讀能力,最終閱讀素養(yǎng)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筆者針對上述提出的局限性,來闡述當前在小學高段實施閱讀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重視課前閱讀拓展,進行閱讀資源的搜集
在進行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上以及課堂下的主體作用,教師應當以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將閱讀的有關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結合,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合理利用。
在閱讀課之前,教師應當充分地做好課程教學準備,將課程的內容做好詳細的記錄,同時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需要講授的主要內容進行溫習,并將學生在生活當中所接觸到的一些點滴小事融入到閱讀教學過程中,這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在閱讀課程中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放松心情。
很多閱讀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之所以差強人意,主要的原因便是閱讀當中的有關內容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相差甚遠,學生很難想象出在那種背景之下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而教師在其中的作用便是需要將有關的閱讀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yōu)化,同時布置一些課程作業(yè),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學習的背景故事。
例如,在進行《草船借箭》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不了解當時所處的背景環(huán)境,同時也不了解《三國演義》的有關內容,對于《三國演義》當中的一些人物情節(jié)也不是非常了解。此時我在課程開始之前就會安排相應的作業(yè),首先讓學生搜集《三國演義》的有關名人典故,讓學生了解典故的具體發(fā)生原因以及內容,同時搜索《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在課下的學習時間里便可以有效了解《草船借箭》的背景故事,為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效活躍了教學氣氛,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二)課堂教學中進行閱讀拓展,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在進行閱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通過課堂教學來引出一些實際生活當中的案例,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知識。
比如,教師可以引入與閱讀內容相似的一些文章,通過對這些相似文章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閱讀積累量,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洱斖觅惻堋返暮诵谋举|是講述烏龜和兔子之間的賽跑,和時間有一定的關系,此時我會聯(lián)想到之前所講解的一篇文章——《匆匆》。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返呢……”這句話與龜兔賽跑當中的一些內容有一定的潛在聯(lián)系,通過這種閱讀的聯(lián)想與想象,可以讓學生思考今年與去年自身的變化有什么,使學生能夠在閱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達到綜合能力發(fā)展的效果。
再如,在進行《囚歌》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們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了解當時作者所講述的這一課程的背景,同時對主人公當時的環(huán)境進行有效的了解,為學生形成愛國主義責任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程結束后,開展閱讀拓展
在進行閱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重視課程的總結,在進行課堂總結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重視對本節(jié)課程所學習的主要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同時還要將下節(jié)課所講述的主要內容進行延伸,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欲望。
如在《唯一的聽眾》這一課外閱讀的教學過程中,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文中的觀眾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能夠在一個聾啞人的鼓勵下取得成功,同時讓學生來分析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掌握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endprint
同時,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應當進行本節(jié)課程的總結,在總結過程中將所學習的主要內容系統(tǒng)闡述,將文章的主旨、線索等進行復述,使學生能夠在一節(jié)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教師應當將一些課外閱讀的讀物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的時間也能夠進行閱讀量的積累,比如,在完成了《暮江吟》的教學之后,再讓學生去網(wǎng)絡上搜索與之相關的文章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充分了解當時文章寫作的背景,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通過一篇文章的學習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以及能力。
總之,小學高段閱讀教學是一項非常繁雜并且困難的教學模塊,很多教師對小學高段閱讀教學都是非常頭疼的,甚至有的教師將課外閱讀課直接上成了理論課,缺少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互動性的體現(xiàn),很難真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以及良好的閱讀習慣等。
三、結束語
綜合上文所述,本文筆者主要從當前我國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的相關問題入手進行分析和探究。筆者首先針對目前小學高段學生閱讀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相應的闡述,能夠看出教師以及學生對于閱讀學習都是非常頭疼的。因此,針對這一難題,筆者提出:教師首先應當探尋有效的教學對策,通過對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階段的課程教學策略的把握,來提升小學高段閱讀課程教學的效率以及效果,同時在閱讀課堂中充分將閱讀體系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課堂學習興趣并和閱讀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賴小珍.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5,(12).
[2]朱葉鳳.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25).
[3]朱正安.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15,(6).
[4]劉雯.分析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探索[J].新課程,2016,(12).
[5]金感芳.小學語文精彩教學片斷賞析[M].寧波出版社,2007.
[6]席筠梅.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關系初探[J].教育科學論壇,2017,(19).
[7]王松泉.語文課程新理念導讀[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8]余文森,鄭金洲.新課程語文教與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9]姚柳先.淺談閱讀教學如何插上高效的翅膀[J].學周刊,2017,(18).
[10]戎俊學.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