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鵬
摘 要 在學校美術課堂中積極開展剪紙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與動手、概括與審美能力,有利于美化心靈、陶冶情操,有利于在增強主體性與獨立性的同時,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手腦互動、善于想象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良好品行能力。
關鍵詞 初中美術;剪紙;民間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9-0112-02
1 前言
2003年,剪紙藝術被列為全國首批“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搶救和保護項目。在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新形勢下,傳統(tǒng)剪紙藝術正面臨走向消失的歷史關頭,如何搶救這一經典傳統(tǒng)藝術,是當代社會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作為人類文明的主體傳播陣地,學校應當高度重視并認真以待,把剪紙藝術作為對學生開展歷史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傳承與發(fā)展中貢獻應有的智慧與力量[1]。
就初中美術而言,剪紙教學的價值和意義體現(xiàn)在哪里?如何切實地把剪紙應用于課程教學中?本文試對此做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2 簡析初中美術剪紙教學的價值與意義
剪紙作為一種集手工、工藝和繪畫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雖然依然在傳承著,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快速推進的新形勢下,這項民俗活動日益趨于淡化。因此,把剪紙納入校園教學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剪紙雖然起源于古老中國,卻屬于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然而時至今日,除了中國和墨西哥外,作為一種群眾性民間藝術文化活動,剪紙在其他地區(qū)幾乎是不復存在、消失殆盡。因此,應當而且必須搶救這一具有悠久歷史和世界意義的民間手工藝術。
其次,剪紙是我國歷史上一項最具廣泛性的民俗藝術文化活動。對于炎黃子孫來說,大力傳承并充分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文明是一項歷史責任和使命。積極有效地搶救剪紙這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更是顯得刻不容緩。
再次,“一個民族的特征最直接地由它的民間文化表現(xiàn)出來”(馮驥才)。而現(xiàn)代文明讓社會變得越發(fā)快捷化,使得傳統(tǒng)民間藝術文化嚴重縮減了生存與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以剪紙為例,即使目前在一些地區(qū)的婚喪嫁娶中還會用到剪紙,人們也不需要去進行手工剪制,因為市場上的激光打印剪制花樣豐富、方便快捷、價格低廉、立等可取,這對剪紙這類民間手工藝術絕對是一個重大的沖擊。要重建民間藝術生存、傳承與發(fā)展的平臺,使其后繼有人,最可行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學校教育這種途徑開始普及?!耙蝗藥右患?,一家?guī)右黄保屆耖g藝術進入課堂,不失為一劑不可比擬的“妙藥良方”。
第四,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剪紙等民間藝術文化也是他們“接班”與“傳承”的應有之義[2]。把剪紙帶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對于促進手腦互動、培養(yǎng)手工技藝,發(fā)展他們的良好心性、思維想象力,都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有效載體?!胺酱缰g盡顯無限創(chuàng)意,雙指之尖玩轉一紙乾坤?!彪y道不是嗎?
3 剪紙在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的簡要應用與研究
“心靈”與“手巧”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只要充分利用好“一張紙、一把刀”,就能在激發(fā)學趣、培養(yǎng)能力和陶冶心靈等方面贏得令人期待的效果。
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并理解剪紙藝術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內涵 “情境決定心境,心境生成智力。”這與現(xiàn)代認知學所強調的“情緒智力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愛上剪紙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在校園內創(chuàng)建專門的藝術教室,并以豐富多彩的各式剪紙來布置與裝飾它,讓學生從中獲得充足的視覺沖擊和感官享受,在潛移默化中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剪紙的藝術氛圍之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電腦課件來展示豐富多元的剪紙作品,讓學生在“視覺盛宴”中產生相對直觀的感受和理解;還可以借助于課件這一優(yōu)勢平臺,組織引導學生對相同題材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進行比較、體會與感悟,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剪紙藝術的特點。
筆者把李可染水墨畫中的“?!迸c剪紙畫中的“牛”分別展示出來,讓學生首先討論與分析前一種“?!钡乃囆g特點和表現(xiàn)特征,再讓他們與后一種“?!毕嗷ケ容^,更好地感受剪紙具有的“平面性”和“裝飾性”的藝術特點。除此之外,剪紙藝術在表現(xiàn)物象各部分中還具有“符號化”的特征,即是表現(xiàn)在構圖圖案化、形象概括簡練、線條流暢和色彩對比強烈等方面。再配備與之相應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其教學效果更是出人意料[3]。
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模式,切實根據學生和學科特點開展具有個性化的課程教學活動 初中學齡正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發(fā)展階段,學生具有“求新、求異、求趣”的活潑思維,“動手”能力和自我表現(xiàn)意識都較強。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認知并有效把握這些特點。剪紙藝術雖然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特征,但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與時俱進,方可顯現(xiàn)其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比如,教師根據現(xiàn)代學生的普遍喜好,可在教學內容中適量地加上卡通剪紙等元素,這樣做可以迎合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為剪紙藝術拓展充滿時代活力的表現(xiàn)內容。
再如在教學方式上,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對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首先,讓學生想怎么剪就怎么剪,讓他們的自然心態(tài)和審美情趣得到自由發(fā)揮。在此基礎上開展相互之間的討論、評價與分析,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維。
其次,教師邊示范邊有針對性地講解具體操作方法,適當?shù)赜枰酝卣梗绨鸭艏埮c黑白裝飾畫、木刻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形成直觀深刻的感受與理解。
最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想象、提煉畫面,研析合理的剪刻技法,尋找合適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思路和方法,這樣才符合“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新課程教育理念[4]。
努力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在內學外用與學用結合中不斷激發(fā)并放大剪紙藝術的學習效應 課堂教學固然是課程活動體系中的主陣地和制高點,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朝夕速成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和厚積薄發(fā)的發(fā)展性過程。就剪紙藝術活動而言,要學習其基本技法并不難,要剪出一幅作品也不難,難的是熟能生巧,難的是剪出好的且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作品。這對于普遍存在“90后”“00后”時代特質的現(xiàn)代學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作為組織者、主導者和促進者,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把“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好課堂教學之外的拓展延伸工作,有效促進學生在“內學外用”與“學用結合”活動中更好地培養(yǎng)剪紙藝術的興趣、能力和素養(yǎng)。例如:課后時間利用微視頻等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分步而有序地介紹中華剪紙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特征與價值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方搜集剪紙素材并進行藝術性創(chuàng)作,或者利用網絡搜集剪紙作品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欣賞水平;引導學生建立剪紙藝術學習興趣小組,并定期開展作品展覽與評比等活動,不斷放大“以賽激趣促學”的良好效益和效應;等等。
努力開展激勵評價活動,為傳承并光大剪紙傳統(tǒng)民間藝術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 強調把剪紙活動運用在美術課程教學之中,根本目的絕非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型的剪紙藝術人才,而在于把這一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藝術元素能夠持續(xù)不間斷地傳承下去,讓這一極具群眾智慧的民俗活動永放藝術光芒。
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戰(zhàn)略思想,努力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豐富多元、因材施教的剪紙藝術活動,與此同時,更要始終堅持以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激勵性評價機制。比如:把原來單一的“教師評學”轉化為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為主的評價形式,努力實施評價主體多元化;把傳統(tǒng)的個體評價發(fā)展為“個體評價”與“群體(如多人小組)評價”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把剪紙基本技法比賽與作品個性化創(chuàng)作相結合,以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4 結語
總之,“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如何讓剪紙這一歷史悠久、古老經典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永不朽”呢?這不僅是一項有利于教學相長的藝術性實踐課題,更是對學校歷史責任感的重要反映,美術教師應高度重視、認真以待,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華春梅.在美術課上實施剪紙教學的方法之我見[J].快樂閱讀,2011(14):160-162.
[2]楊波.對開發(fā)美術校本課程的有關經驗述評:以烏魯木齊市三十一中美術校本課程中的剪紙為例[J].文教資料,
2011(23):121-122.
[3]陳甸.美在民間:中國民間剪紙與民俗文化初探[J].大眾文藝,2011(11):153.
[4]馬建軍.美術教育中的剪紙教學[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