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
【摘要】目的 對慢性乙型肝炎(CHB)與冠心病(CAD)危險因素間的相關進行分析。方法 取我院2015年6月收治的328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病理檢查結果將納入對象分為乙型肝炎合并冠心病組與單純冠心病組,組間比較CHB冠心病組與單純冠心病組患者血脂水平、尿酸、空腹血糖、血壓。結果 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顯示CHB冠心病組高血壓發(fā)生率高于單純冠心病組,前者總膽固醇水平、空腹血糖水平高于冠心病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冠心病組。結論 CAD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CHB可能參與其中并發(fā)揮相應作用。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冠心?。晃kU因素;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1..01
在我國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累計人員近七億,處于慢性感染狀態(tài)的達0.93億,兩千萬確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感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慢性乙型肝炎的相關感染性危險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肺炎支原體、單純皰疹病毒。本文選取我院2015年6月收治的328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病理檢查結果分別設置CHB冠心病組與單純冠心病組,旨在探討慢性乙型肝炎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組病例均行冠狀動脈造影或行冠脈CT檢查確診,入組的328例患者中包括男178例,女150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56.7±9.6)歲。本次病例納選參照標準為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第一次HBV DNA檢測陽性結果,間隔半年再次檢測仍呈陽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安靜狀態(tài)下臥位收縮壓與舒張壓測量,以臥位測量上臂收縮壓超過140 mmHg,舒張壓超過90 mmHg作為高血壓診斷依據(jù)。取入組對象空腹靜脈血檢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空腹血糖等指標。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下兩組患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血壓、空腹血糖等各項指標值并行組間比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單純冠心病組與CHB冠心病組總膽固醇、血壓、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指標存在一定差異(P<0.05),數(shù)據(jù)見表1。
3 討 論
動脈粥樣硬化、吸煙、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糖尿病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理改變與危險因素[1]。動脈粥樣硬化屬慢性炎癥,該炎癥誘生的相關因素包括:自身免疫缺陷、感染、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血管壁長期在上述致炎因素與炎性介質作用下動脈粥樣硬化逐漸形成[2]。而導致慢性炎癥發(fā)生的原因中還包括微生物感染,病毒感染是否與動脈粥樣硬化存在相關性尚且存在一定爭議。Tong在相關研究報道中將HBV列為AS候選病原體之一,HBV參與AS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致肝臟持續(xù)受損,使宿主受持續(xù)性影響。Targher G提出AS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只是病毒感染等繼發(fā)炎癥參與其中,未明確指出伴肝外其他疾病的情況下HBV是否為炎癥狀態(tài)誘發(fā)的影響因素。
HBV參與AS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有以下幾種理論機制:(1)局部細胞因子、黏附分子、基質降解酶的產(chǎn)生在感染狀態(tài)下釋放量增加;對病原微生物與產(chǎn)物機體產(chǎn)生免疫反應,無論是自身免疫還是模擬交叉免疫,血管壁炎癥均有可能被誘發(fā)[3]。(2)內皮功能在感染發(fā)生時紊亂狀態(tài),此時內皮依賴血管擴張作用下降,相應地抗凝活性也隨之降低。(3)平滑肌細胞與巨噬細胞清道夫受體活性在感染發(fā)生時呈上升狀態(tài),膽固醇轉移酶活性降低,在此狀況下脂質發(fā)生沉積。(4)P53基因受抑,凋亡減少,相反受體因子與生長表達增加,此種情況對平滑肌細胞遷移與增值十分有利[4]。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程度越輕肝硬化進展越慢,究其原因可能與肝硬化使凝血狀態(tài)降低或傳統(tǒng)CHB危險因素使的影響程度減輕。由本次研究得知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CHB可能參與其中并發(fā)揮一定作用,本研究尚且有不足之處,對于HBV感染是否可能誘發(fā)CAD尚且需要更多研究報道論證。
參考文獻
[1] 馬玉龍,李曉梅,楊毅寧,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冠心病的關聯(lián)性分析[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4,22(10):54.
[2] 陸 詠,溫沁竹,張 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冠心病的關系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4,20(9):345.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