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全勝
摘 要: 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的后學,通過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會發(fā)現(xiàn),要不斷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不僅需要個人的自覺行動,還必須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外在約束。因此,“絕對自由”、“完全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眾多的實例不斷證實著這一點。
關鍵詞: 先秦儒家思想 傳承 外在約束
一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順利進行,雖然國家已經給予人們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權利,但有些人特別是某些年輕人仍然對我國目前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開放和自由狀態(tài)不滿意,提出一些迫近于“絕對自由”、“完全自由”的要求。不過,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卻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絕對自由”、“完全自由”是不存在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類個體都需要在外在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約束,否則既不利于個人道德的完善,又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對于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而言,“仁”是其社會倫理觀念的全部內容,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因為在主要記載其言行的《論語》中,“仁”字竟然出現(xiàn)109次,而整本書只有約11700字。不過,孔子把“仁”看成是一種純主觀的內心修養(yǎng),主張“為仁”是一種完全自覺的行為,“求仁得仁”(《論語·述而》)、“為仁由己”(《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君子求諸己”(《論語·衛(wèi)靈公》),實行起來并不困難。因此,“行仁”是不需要他人的命令的,甚至不需要他人的鼓勵。同時,孔子還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強迫性的要求是達不到好的效果的。當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對“禮”——這種帶有一定外在約束性的要求有著很多的論述,認為禮是人的立身之本,是行為的基本規(guī)范。不過,孔子同時又認為,禮以仁為根本,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沒有仁,則難以言禮;或者說,沒有仁的禮,只是儀式和器物而已。相較而言,孔子更強調人對“仁”的自覺追求。
作為儒學的又一位圣人,孟子以孔子之“仁”作為其思想淵源,但對孔子的“仁學”思想進行了很大程度的繼承和進一步的發(fā)展。但是孟子在論述人們應如何“求仁“時,已不再完全認為其只是人們的自覺行為,而是認為還要以外部之禮作為君子內圣修養(yǎng)的有效補充。如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說:“夫義,路也。禮,門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逼渲械摹傲x”即“仁”,是指君子行為的內在規(guī)定性,而“禮”則是對君子行為的外在性約束。也就是說,孟子認為,即使是君子這樣優(yōu)秀的人,也必須不斷用禮來約束和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自由行走在仁義之途。
而到了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師——荀子,其思想中已很少見到有關“仁”的論述。因為在荀子看來,“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必將待師法而后正,待禮義而后治”(《荀子·性惡》),因此“禮”和“法”就成了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認為,禮對于國家、社會、君王、個人,都有著須臾不可離的作用。例如,《荀子·大略》說“禮者,政之輓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禮之于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而且荀子不但重視禮,還強調和肯定法治思想。例如,《荀子·勸學》中有“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至止矣”,《荀子·成相》中有“君法明,論有常,表儀既設民知方。進退有律,莫得貴賤孰私王”等。這說明如果具體到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提高這個問題上,荀子認為絕不能完全依靠個人的自覺追求,而必須用“禮”和“法”對人進行外在的約束,促使人歸“善”。相較于前面的孔子、孟子而言,他更強調外在約束的有效性。
在荀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當屬韓非子和李斯。他們雖然在思想上對荀子有所繼承,卻成了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韓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儒者以人性向善為出發(fā)點,憑借仁愛或禮樂使天下歸于太平、使人性趨于完善是根本行不通的。“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guī)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guī)矩尺寸,則萬不失矣”(《韓非子·用人》)。相反,他認為依法治國、維護君主專制才會使國泰民安?!懊髦髦畤钫?,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韓非子·問辯》)。同樣的,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實踐著法家的思想,是先秦法家理論在秦國的最大實踐者。他堅決貫徹法家富國強兵和中央集權的方針,力主郡縣制,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貫徹重刑主義,強調“深督輕罪”等,幾乎把法家思想在實踐上推向極端化??傊?,韓非子和李斯完全強調從外在約束人們的一切行為,而絕不依靠人類的自覺,使外在約束性得到體現(xiàn)。
二
通過以上對先秦儒家思想傳承過程的大致瀏覽,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現(xiàn)實告訴人們,人類道德思想修養(yǎng)的完善,絕不能完全依靠個人的自覺追求,必須從外在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約束。這樣某些人所夢想著的“絕對自由”、“完全自由”就絕對失去生存空間。
而且,目前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很多情況一直在昭示這一結論的正確性。例如新加坡旨在建立具有高度社會文明的花園式國家,所依靠的并不完全都是公民在道德修養(yǎng)上的自我追求和完善,更多的是依賴在法律制度上的不斷完善和嚴格執(zhí)行,因為新加坡法律的嚴酷在世界上確實獨步無偶。如果一個人在地上隨便扔了一個煙頭,就會被罰款1000新元,相當于普通人一個月的收入,還要被罰到公共場所勞動若干小時,記者還要給其拍照,登在報刊上,讓其難以見人。試想,如果我們施行這樣的法律,公共環(huán)境還會這么差嗎?1994年,美國青年麥克因為在別人汽車上涂鴉,被新加坡司法機構判徒刑四個月,罰款3500新元,笞六鞭。后雖經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說情,也只不過把笞六鞭改為三鞭,但新加坡的鞭刑何其了得?三鞭下去,立即皮開肉綻。2005年12月5日,25歲的澳大利亞青年阮祥文因攜帶396克毒品被新加坡司法機構執(zhí)行死刑,盡管澳大利亞總理親自出面說情,盡管澳大利亞外長唐納緊張活動,但均無濟于事,這是新加坡人堅決維護其法律的嚴肅性。
又如當今的美國,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搶劫、吸毒、校園暴力犯罪等各類刑事案件層出不窮。另外,對整個人類世界已經帶來巨大影響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其源發(fā)地就是美國。而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政府對金融領域的監(jiān)管不到位和金融業(yè)、銀行業(yè)管理者的利欲熏心。這正說明太自由、沒有嚴密的監(jiān)管是行不通的。同時,西方的很多自由主義者經常說:自由并不代表放任,保證競爭的法律制度和無法創(chuàng)造競爭條件時的計劃也是必要的。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適當?shù)募s束是絕對必要的,不要奢望“絕對自由”、“完全自由”。
再如曾經有一段時間,網(wǎng)絡上一直熱議的香港影星成龍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講話,也說明了外在約束的必要性。成龍說:“有自由好,還是沒有自由好?真的,我現(xiàn)在已經很混亂。太自由了,就變成香港今天這樣子,很亂;變成臺灣這樣子,也很亂。”因此,他“慢慢覺得,原來我們中國人是需要管的”。“是需要管的”,就是說明在現(xiàn)實中要對公民進行一定程度外在約束的必要性。成龍有此感嘆,確屬難得,確實很有說服力。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社會環(huán)境是非常自由的,但除了孔子外,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們都認為要對現(xiàn)實中的人進行一定程度的外在約束。對于新加坡文明社會的形成,其嚴格的法律制度確實功不可沒。而美國,正是因為對現(xiàn)實約束不力,才成為當今金融風暴之源。面對諸多如此,那些夢想“絕對自由”、“完全自由”的人,不知做何感想。
參考文獻:
[1]羅安憲.中國孔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6.
[2]張立文,主編,陸玉林著.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張豈之.中國思想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何兆武,步近智,唐宇元,孫開太.中國思想發(fā)展史[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荀子,著,安小蘭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王天海.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陳奇猷.韓非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