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軍
丹鳳眼到底是什么──從神話到倫理的眼睛思想史(一)
文_楊軍
【編者按:】
眼保健是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F在孩子近視眼等眼病越來越多,長期以來一直引起人們擔憂。眼保健操的討論也熱鬧不斷。再擴展至電子產品、閱讀教育、電影教育之討論,眼睛之于教育意義可謂大哉。現代人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純從科學言之,不過生理結構和神經鏈接。然而在缺乏科學知識的古代,人們對眼睛的認識則完全不是這樣。如東方文化對丹鳳眼型的迷戀、關于眼睛的相術學以及關于目視的禮儀。為何古人對眼睛的認識會是如此?僅僅是出于缺乏科學知識嗎?本文試從思想史角度對古人認識眼睛之變化做一梳理,或也可對今日眼保健教育有所裨益。
許多人認為中國人標準眼型是丹鳳眼、甚至認為這是最具東方美的眼睛。但現實中卻極少有人見過或能說清楚。以至有人于網絡反復求證,更有網友求助“丹鳳眼化妝”時被指出并不是丹鳳眼。
一般來說,我們所謂丹鳳眼是指古代小說、繪畫或戲劇臉譜提及的一種眼型(尤其明清以來繪畫,從帝王將相到名人幾乎所有大人物都長著一雙丹鳳眼)。“其型極細長、內勾外翹,延及太陽穴附近,開合有神光逼人。”(網絡)且認為這種眼型的人“性格剛直”,如三國演義之關公。
可惜的是,對比現實中大多數國人眼型,相距甚遠?,F實的眼睛絕不會有如此夸張的狹長和傾斜程度,大多較為橢圓平直。偶有接近者也不明顯。且從生物學角度,真有如此夸張的眼睛,恐怕視力也不會太好(可參照動物的斜眼型和面部)。
而國人之以丹鳳眼為標準眼型進而形成丹鳳眼審美,則可能和近代人種學的研究有關。現代學者曾將“蒙古人種”區(qū)分為“丹鳳眼”和“馬來眼”。如張振標《我國人的容貌特征》(《化石》1981年4月)提及“丹鳳眼”:“即眼睛外角上斜,眼裂開度狹窄或中等寬,眼內角有一遮蔽淚阜的蒙古褶,上眼瞼腫大蓋了下來,不上卷成皺紋?!庇謪^(qū)分“馬來眼”為:“眼大而圓,眼窩較深,無蒙古褶,但具顯著的上眼瞼褶皺。”但細考附圖,其所繪丹鳳眼則是平直的,和真實眼睛一樣,并非傳統(tǒng)繪畫之樣貌。
雖然如此,繪畫上的樣貌倒和女性或演員常畫的一種“鳳眼妝”近似:畫眼線時將眼尾勾勒出上翹的弧度,再加上眼影效果。事實上,正如下文將指出的,我們所謂丹鳳眼審美正和傳統(tǒng)的臉譜和“化妝”有關系。這種臉譜和“化妝”又和古人對眼睛的認識有關系。
可以確定,近代民間丹鳳眼迷信的直接來源是面相學。明清時期著名相書《神相全編》即謂:“神清爽秀,長如鳳目,身顯作王侯。神清秀者,瞳子瑩潔,黑白分明,如曉星光射四遠也。長如鳳者,鳳目細長,入鬢極一寸五分。陰陽大富大貴,蜀關云長、唐房玄齡俱應?!?/p>
又言“龍目鳳睛主貴”,鳳目被認為是僅次于龍目外最有富貴相的眼睛。
關羽畫像
杜甫畫像
李白畫像
宋太祖畫像
由此,相術影響繪畫和小說,使之成為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的重要手段。且這些人物多半是英雄或奇異者。如本文開頭言及《三國演義》的關公、明清帝王和名宦的畫像。此外,如《西游記》描寫黃牙老象、《封神演義》寫黃飛虎和妲己。又如《紅樓夢》寫王熙鳳。不過王熙鳳乃“丹鳳三角眼”,又增加了復雜性(《神相全編》謂“眼生三角,兇狠之人,常能損物害人,若是女子,妨夫不良”)。
而曰丹鳳者,并非一般認為和單眼皮之“單”通假,實則鳳凰別稱即丹鳥。丹鳳、丹鳥蓋同指異名。鳳亦被視為火神。據人類學和民俗學研究,傳統(tǒng)尊鳳習俗來自楚人。楚人祖先為火神祝融。漢代《白虎通》謂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緯書《春秋演孔圖》謂:“鳳,火精?!薄洞呵镌罚骸盎痣x為鳳。”古代文學常將“丹鳳”與“青鸞”對舉,即在鳳凰分類中,鳳凰本色為赤色,青色為雜色?!墩f文解字》即言五方神鳥、中央鳳凰。
近現代社會常以鳳指女性,實則鳳為雄性,古代專指男子,以鳳為名為號者頗多。如《論語》中楚狂稱孔子為鳳、漢代大將軍王鳳、三國有鳳雛先生。
人種學區(qū)分的丹鳳眼和馬來眼(參見《我國人的容貌特征》)
1983年電影《蜀山》林青霞的鳳眼妝
讖緯、相書、繪畫和小說關于丹鳳眼這些說法雖無科學根據,又和真實眼睛差距較大,但并非毫無道理。事實上這種說法的來源蘊含在中醫(yī)和上古巫術文化里。
古人常謂“耳聰目明”?,F代人也有“眼睛是心靈窗戶”之說法。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奇經八脈皆與目通,如《黃帝內經》曰:“五臟六腑……目為之候?!庇智抑^“肝主目”,目為心之竅、“目者心使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等等。如此,五臟六腑之疾病也可反映于目。如肺主氣,“氣脫者,目不明”;腎生髓,“髓海不足……目無所見”。這些說法按現代醫(yī)學研究也可通。
而中醫(yī)這些論斷后來即反映在相書中加以神話(歷史研究也發(fā)現,明清前相書和醫(yī)書參雜頗多,其后始分)。如《神相全編》:“要知心里事,但看眼神清,眼乃心之門戶,觀其眼之善惡。”又以眼為監(jiān)察官:“眼須要含藏不露,黑白分明,瞳子端定,光彩射人,或細長極寸,乃為監(jiān)察官成?!庇纱松龇N種相術?!度宋镏尽芬嘣唬骸奥斆髡撸庩栔?。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兩遂?!备腿鍖W相表里。其中所謂“聰明”,即指耳目視聽,按五行說法是“離目坎耳,視聽之所由也”(見注釋)。此言離為目,也可佐證“丹鳳眼”中“火離為鳳”的說法(還有《西游記》孫行者為火眼金睛。又,楚人尊鳳習俗也始于拜日習俗,受先楚文化影響之三星堆即出土了太陽神鳥)。
更進一步,在上古巫術文化中,醫(yī)學和巫術則完全一體,所謂“巫醫(yī)”。醫(yī)學上對眼睛的認知和巫術上對眼睛的神話相輔相成。
一般來說,眼睛和耳朵既是視聽之所由,也是酬神的特別通道。以耳言,耳口為圣(聖),圣人制禮樂(佛教亦有觀音,佛陀為大耳垂造型),以樂教為尊可見一般。此處不贅述。單說目,從眾多新石器時代及商周出土器物皆可發(fā)現,大部分人物眼睛皆被刻畫為“丹鳳眼”,正與后世繪畫及相書相傳承。其中三星堆銅像還特別突出眼珠,曰“縱目”。蓋在上古祭祀時,有望祭。所謂“望祭山川”“望祭群神”(《史記》)“男巫掌望祀望衍”(《周官》)。望本朢字,從臣,即目也。甲骨文“目”字和“臣”字相通,象形,即作此丹鳳縱目眼型。
由此可見,在巫術文化中,由于酬神需要,對眼睛有特殊要求。從甲骨文到眾多巫師塑像中,眼睛不是以丹鳳眼為美,而是本身即被刻畫為這種眼型。現在可以猜想的是,丹鳳眼的狹長和傾斜程度正好是眼尾指向天、眼角指向地,和巫術中強調天地人溝通的思想一致。蓋目曰明,視力是關鍵。后世小說有所謂“千里眼”,在盤古開辟神話中,盤古的眼睛化為日月。可見眼睛、日月與神明同在,帶有“模擬巫術”之含義(弗雷澤),可視為神之光輝的通道。漢代《賈誼新書》即謂:“明者,神氣在內,則無光而為知,明則有輝于外矣。外內通一……故曰光輝謂之明?!薄睹献印芬嘀^:“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焙笫老鄷撓嗄縿t說:“天地之大,托日月以為光,日月為萬物之鑒,眼乃為人一身之日月也?!?/p>
學者郭靜云還曾考證上古塑像鼻子造型和巫覡信仰的關系。認為“自”字甲骨文上部之三叉形即象征天蓋,鼻子作為呼吸天地之氣的器官和天蓋相連,說明了“自”從鼻子象形轉入人稱代詞“我”并影響及“皇”字代表天子之自我的語義源流(參見《天神與天地之道》107─112頁)。而鼻子造型普遍于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饕餮眼即丹鳳眼也。亦可作此輔證。
因此,丹鳳眼作為眼睛之典型正是古代巫師在酬神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通神象征,正所謂“天眼”,表達其“格物”“格于上下”“格于昊天”或物我無隔的思想內涵?!渡胶=洝分芯投嘤嘘P于眼睛神力之描寫,如《大荒北經》載:“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毖劬梢誀T九陰、洞徹地府,睜眼為白晝,閉目為黑夜。
眼睛對神人溝通如此重要,甲骨文就多有“王其疾目”“王弗疾目”的占卜。由此至于醫(yī)學,眼科醫(yī)術也成蔚為大觀的發(fā)明。如前之《黃帝內經》對眼睛和眼病的描述。此外,先秦典籍也多記載眼科藥物,到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共搜集藥物365種,其中有關眼科的藥物就有70余種。
《人物志 》
甲骨文“臣”
甲骨文“目”
三星堆青銅巫師像
三星堆青銅像之縱目
先秦出土的人物像(參見《天神與天地之道》)
事實上,關于巫術文化中眼睛通神明的看法不獨中國如此,在西方上古社會也廣泛存在。比如埃及的“荷魯斯之眼”、蘇美爾的圓眼大瞳仁(此可對比三星堆縱目銅像造型)、基督教的“上帝之眼”、希臘雕像“無瞳孔”眼睛造型等。這些造型因時空差異各有不同,但相比真實眼睛都給予了夸張,賦予了非真實的含義或神性。
甲骨文“自”
金文“皇”
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
其中,最與中國丹鳳眼相映成趣的是古埃及的“荷魯斯之眼”。即所謂真知之眼,是指鷹頭神荷魯斯(法老守護神,王權象征)的眼睛。和丹鳳眼相比,荷魯斯之眼并不狹長傾斜,但同樣加長了眼尾,并在下眼瞼加了一豎劃和卷尾符號,象征其無所不見、洞察世間萬物的能力。蓋原本這種眼型來自眼鏡蛇女神沃婕特(即埃及文字“荷魯斯之眼”的發(fā)音),其為代表太陽的神明。這種眼型開始曾廣泛用于其它神明,后來才慢慢專用于荷魯斯。
據稱,荷魯斯的右眼象征完整無缺的太陽,有遠離痛苦、戰(zhàn)勝邪惡的力量,左眼象征有缺損的月亮,有分辨善惡、捍衛(wèi)健康與幸福的作用,亦使古埃及人相信荷魯斯的左眼有復活死者的力量?!昂婶斔怪邸奔醋笱邸_@樣的眼睛造型后來便廣泛運用于法老塑像的造型中。
有學者考證,基督教的“上帝之眼”造型本身也來自“荷魯斯之眼”,只是省去了眼尾和眼瞼下的裝飾符號,在眼睛外部加上三角形,三角邊又輔以光線。據說,三角形代表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思想,光芒萬丈代表上帝監(jiān)視人類的“法眼”。但是,由于圣經典籍并無相關記載,“上帝之眼”實際是在美國建國后,因印制于美國國徽及一美元紙幣背面才廣為人知。
事實上,正是由于基督教文化影響,強調上帝的非偶像性,西方在文學和藝術上對代表神人溝通的眼睛造型并不發(fā)達,傾向于寫實。
一般來說,近代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繪畫等藝術的寫實傳統(tǒng)源自希臘。但在希臘,因為有多神的關系,眼睛造型也多變,又并非真正寫實。考察希臘美術史可知,希臘在早期的眼睛造型都比較抽象(稱為幾何風格),其后東方化,多受埃及影響,再后古風時期,眼睛造型逐漸穩(wěn)定,呈現出“眼大而圓,沒有瞳孔或眼珠”的形象(此處亦可對比蘇美爾之圓眼大瞳仁造型)。對此,許多學者曾考證,古希臘之雕像原本是通過顏色刻畫眼珠或以寶石鑲嵌的,但因年久風化,顏色脫落、寶石丟失才導致今日看起來“無瞳孔”的樣子。有趣的是,考古學家利用儀器復原涂上顏色、擁有寶石瞳孔的雕塑后,人們反而覺得十分“艷俗”,并不符合希臘審美了。
個中矛盾其實不難明白,希臘時期情況復雜,有些雕塑眼睛畫上瞳孔或鑲嵌寶石并不可怪,根本問題在于,眼睛對瞳孔的造型是和雕塑人物“無表情、目光飄忽不定、避開參觀者的目光”相關聯的。實際上,正是因為此種造型具有肅穆感,才更符合雕塑對象神明的身份。畫上瞳孔或鑲嵌寶石別有含義,并非主要。而且,現在看到的很多希臘智者形象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都故意沒有刻畫瞳孔,學者相信這象征著智者擁有向內的觀照和超越塵俗的智慧。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古羅馬后期雕刻技藝的發(fā)展,瞳孔才開始被真正塑造了,即令瞳孔位置下凹,使得光線投影類似真實的瞳孔。這與后期雕塑強調與參觀者“對視”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在古希臘巫術文化尚存時期,雕像特別是神像強調酬神,其實并不需要“對視”,而更注重“內視”。這是因為希臘哲學重視靈魂修養(yǎng)。
對此,熱愛古希臘文化的荒誕派作家加繆就曾苛刻地談道:“精神和情感,對表情的追求是沒落的證據。微笑和眼神出現后,希臘雕刻就開始沒落了?!保ā都涌娛钟洝?936年11月)在《熱愛生活》中,他還寫道:“每天我離開這修道院時就好像自身拔地而起,暫時扎進世界的永恒之中。我心里明白:為什么這時會想起多利斯地區(qū)太陽神那沒有眼神的雙眼,或是喬托那些熱情洋溢卻表情死板的畫中人物。”在這里,堅持回到“沒有眼神和表情”的藝術正是因為他試圖“回歸”希臘重視靈魂內省的狀態(tài)。(未完待續(xù))
蘇美爾阿布神廟大理石群像,約公元前2500年
埃及壁畫中的荷魯斯之眼和法老、巫師的眼睛造型
希臘古風時期雕塑荷犢的男子